盧心遠

盧心遠(1911~1985),原名寶鏞,福建省永定縣坎市鎮田心村人,於1923—1927在福建省立第九中學(龍巖一中前身)讀書。其間接受馬列主義和革命思想的影響,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始終信仰真理,心繫民族和國家。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先後任命他為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研究室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歷任第二、三、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聞社理事、全國僑聯常委、副秘書長等職。1985年4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人民日報》曾發表訊息,對盧心遠很高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心遠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永定縣坎市鎮田心村
  • 出生日期:1911
  • 逝世日期:1985年4月20日
簡介,生平,評價,

簡介

盧心遠(1911~1985),民國12年(1923年)入福建省立九中讀書,受進步青年的影響,逐漸接受革命思想,4年後畢業回到家鄉,適值共產黨人正在組織革命團體“太平里青年委員會”,便積極協助組建,正式成立時被推薦為總幹事,兼任會刊《奮鬥》的主編,不久,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春,為組織民眾抗交軍閥陳國輝部攤派的馬路捐,遭到搜捕,遂逃往廣州。秋季,考入中山大學,民國22年畢業,到上海從事著譯,五年間出版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講話》、《政治經濟學體系》等書,還寫了不少批判托派分子葉青的文章,在知識界頗有影響。
民國26年(1937年)上海陷於日本侵略軍,他南渡新加坡僑居。先為《星洲日報》、《南洋商報》撰寫國際時事專欄,後來擔任《南洋商報》主筆,大力宣傳中共堅持抗日的主張,揭露國民黨頑固派投降妥協活動,激勵海外僑胞支援抗戰。為此,受到英殖民當局傳訊,被迫改行在中正中學任教。1942年,日軍占領新加坡,他舉家逃往馬六甲山林中,開設“六合造紙廠”,同時參加馬來亞共產黨,進行“地下”反日鬥爭。日本投降,他重返新加坡,復辦中正中學,組織“新加坡華僑教師公會”,創辦《華僑經濟》半月刊。1946年2月25日,馬共組織民眾大集會,次月,他即遭英殖民當局拘捕,經華僑輿論界、教育界強烈抗議,才在3月6月獲釋。其後執教於華僑中學,同時創辦《南洋經濟》半月刊,主編華僑教師公會會刊《新教育》。1948年,英殖民當局又以“馬共分子”將他關入棋樟山集中營,8個月後,“驅逐出境”,企圖押送他以當時還是蔣管區的上海,幸而經香港時得夏衍等人幫助,才輾轉到達北京。時為1949年4月。
到京後,他先安排在全國人民政協籌備會新聞處任編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調華僑事務委員會,歷任政策研究室主任、辦公廳副主任、第三司副司長;此外還擔任全國僑聯常務委員、副秘書長,以及第二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其間廣泛聯繫僑胞,為僑務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1985年4月,病逝於北京。享年75歲。

生平

盧心遠於1911年5月23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3歲時,父親盧雲嵐為生計所迫,即背井離鄉,先到廣州受僱當店員,後去南洋,從此杳無音訊。心遠由祖父盧海坤撫育,十歲時,祖父又辭世,祖母把他拉扯成人。
1920年代中期,他在龍巖福建省立第九中學讀書,深受語文老師溫閩仙影響,經常閱讀《新青年》,《創造周報》、《響導》等進步刊物,開始接受革命思想。1927年中學畢業後,革命正處於低潮時期,中共福建省委陳祖康到坎市開展活動,他便協助陳祖康聯繫了三四十個思想傾向於革命的青年,組織起一個半公開的團體——太平里青年委員會,並被推舉為總幹事,主編一份油印刊物《奮鬥》(半月刊)。同年,經陳祖康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與當時黨領導人江德賢,張鼎丞、林一株、鄧子恢等人過從甚密。
1927年冬,永定反動當局向民眾攤派馬路捐二萬銀元,一時民憤沸騰。盧心遠被選為永定縣人民團體聯合會常務委員,經組織批准,廣泛組織民眾進行抗捐活動。反動當局極為恐懼,便以“共產”,“赤化”分子的罪名,四處搜捕他。陳祖康覺得他已無法在永定繼續工作,指示他離開水定去廣州。他抵廣州後,先在舅父店裡幫記賬,並按陳祖康交待的聯絡方式,發信去廈門與黨組織接頭,由於形勢險惡,未能接上關係。
1928年秋天,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因為經濟拮据,他只好半工半讀——白天上課,夜晚幫人記賬。1933年大學畢業後,他心中仍然念念不忘與黨組織聯繫,只身前往廈門,按原定地址去尋找陳祖康,未遂。迫於生計,他轉往漳州。以後,他用原先的筆名在漳州出版的報紙上發表了幾篇雜文,由此意外地接到陳祖康的來信,並約他相見。但與陳祖康相處一段時間之後,他覺察到陳祖康對共產黨的態度跟過去已有所不同,於是應辛墾書店邀請,離開漳州,到上海去從事著譯和編輯工作。
在上海,一住五年。他在亭子間裡專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經濟學的研究和著譯,相繼出版了《方法論講話》(上海思想出版社)。《政治經濟學體系》(上海辛墾出版社,下同)、《斯賓諾莎哲學批判》、《世界原始社會史》《精神分析學批判》、《辯證唯物論》等專著和譯作。
辛墾書店人員的社會關係相當複雜。機會主義分子葉青是書店的頭目之一。在逐步認清了葉青的廬山真面目之後,盧心遠便義正辭嚴地針對葉青的盲論撰寫了不少的批駁文章,其中長達數萬言的《辯證法呢,還是折中主義?》便是一篇著名的專文。
“八一三”以後,日本占領了上海,上海亭子間的生活無法維持下去了。盧心遠想去延安,但葉青揚言要在途中加害於他。不得已,改往新加坡,開始了十餘載的僑居生涯。
初到新加坡,由於得到未婚妻江先女一家的資助,生活比較穩定。但此時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正日益瘋狂,全球烽煙四起。出於對世界大局和人類命運的關切,他便專心致志地投入對國際問題的研究和評析,為新加坡《星洲日報》:《南洋商報》、《星中日報》擔任專欄撰述,發表了不少有關國際時事的評論和雜文,擁有廣泛的讀者。
1939年1月,他出任《南洋商報》的主筆,專寫社論和短評,大力鼓吹堅持抗日,鞏固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抨擊消極抗日乃至媚日投降的謬論,激勵民心,因而遭到反動文人的控告,被英國殖民政府法院傳訊。在法庭上,盧心遠理直氣壯,慷慨陳詞,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最後以反動文人的敗訴告終。在報壇筆陣中長期緊張艱苦地作戰,致使盧心遠心力交瘁。經友人一再敦請,他才轉入新加坡中正中學高中部執教。但與此同時,仍不斷為《南洋商報》撰稿,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日寇入侵馬來亞,盧心遠攜眷逃入馬六甲山林中,一為生計,二為掩護革命工作,他變賣貴重器物並邀友人一起集資,創辦了六合造紙廠,暗裡為馬來亞共產黨從事地下活動。
1945年日本投降,盧心遠步履匆匆地重新返新加坡,為復辦中正中學而努力,並聯合教育界同仁,發起組織了新加坡華僑教師公會,被推舉為首任主席。目睹英國殖民者在南洋肆意進行殘酷統治和經濟掠奪,他義憤填膺,在執教空隙提筆撰文予以揭露和抨擊。他還創辦了《華僑經濟》(半月刊),專對華僑經濟這一課題進行研討。因經費不足,該刊只出版了七期便停刊了。
1946年2月25日,馬來亞共產黨舉行集會,警察出動鎮壓。次日,盧心遠被捕入獄。十餘日後,殖民當局迫於華僑輿論界、教育界的反對及學生遊行示威的壓力,不得不把他釋放出獄。以後,他見中正中學已混入一些國民黨特務,難於立足,便轉往華僑中學任教。同時,與中國民主同盟新加坡支部,新加坡職工總會等社團合作,積極推動反美反蔣運動。繼之又與友人合辦《南洋經濟》半月刊;新加坡華僑教師公會會刊《新教育》(季刊),也由他主編。他的學生,至今已有許多在國內外成為知名人士。
1948年,英國殖民當局宣布所謂“緊急法令”,盧心遠突然被捕,並遭到參與其事的國民黨特務的嚴刑逼訊,要他供認是“馬共”分子。盧心遠寧死不屈,橫眉冷對。英國殖民當局和國民黨特務無可奈何,最後把他關入棋樟山集中營達八個月之久。
1949年2月,殖民當局對他下達驅逐令,限期出境。在警察的押送下,盧心遠登上開往香港的客輪。船抵香港,押送警察卻不準他上岸,要把他押往蔣介石統治下的上海。盧心遠明白這是借刀殺人之計,便寫了幾封密信託人交給在港的共產黨人。次日,在夏衍、饒彰風,趙風,邵宗漢等人營救下,由一隻小船引渡到一艘開往天津的海輪。四月,他終於抵達盼望已久的解放了的北京。
一到北京,盧心遠立刻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被安排在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新聞處擔任編輯工作。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後,他由周恩來總理任命,到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工作,先後擔任政策研究室主任,辦公廳副主任,第三司副司長,全國僑聯常務委員,副秘書長,並連續擔任第二、三、四、五、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逝世前不久,他還壯心不已,計畫把多年來從事僑務工作的經驗整理撰寫成書,之後再寫幾本有關華僑經濟和邏輯學等方面的專著。不幸,心臟病突發,競致不起,1985年4月20日,他在北京與世長辭。

評價

盧心遠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發了唁電。《人民日報》五月三日發布訃告時,對盧心遠一生作了概要評價:“盧心遠同志1927年在國內參加革命工作。僑居南洋時,他長期致力於華僑進步的文化教育事業。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投身抗日活動。抗戰勝利後,他積極參加愛國民主活動,支持祖國人民解放戰爭。在海外的這段時間裡,他曾兩次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入獄,後被驅逐出境。回國後,盧心遠同志積極參加祖國建設事業。他懷著對華僑的深厚感情,在長期從事僑務工作中,廣泛聯繫僑胞,為僑務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就是在病重住院時,仍關心僑務工作,關心祖國統一和四化建設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