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莊村(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方下鎮盧家莊村)

盧家莊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11公里處,方下鎮政府駐地西南6公里處。村東為冶河村,西為大辛莊村,南與牛泉鎮隔汶河相望,北為柳行溝村。人口1210人,耕地118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盧家莊村
  • 地理位置:萊城區方下鎮
  • 人口:1210人
  • 耕地:1185畝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發展歷史,人文自然,地圖信息,

村莊名片

據《盧氏譜》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08年)一盧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至今羊里鎮儀封村。父輩留居儀封,盧英元、盧英恆兩兄弟由儀封遷此建村,以姓名村盧家莊。
村南有唐至宋代遺址,出土有鐵釜、鐵鼎、宋代瓷器等。
目前村民中,盧姓占比例最高,其他姓氏有王,張,亓,劉,朱,陳等。

行政區劃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辛莊保-盧家莊”。盧家莊村建國初隸屬魯西區。1954年盧姓幾戶農民組成村里第一個互助組,第二年,初級社化分為盧東社、盧西社。每個初級社下設兩個生產組。1956年,盧家莊、小辛莊、大辛莊、冶河、柳行溝5個村莊的初級社聯合,進入高級社階段,喬德昌任社長,張傳英任副社長。1958年,又先後併入魯西人民公社和方下人民公社。1962年成為獨立行政村,下設8個生產隊,後方下人民公社改為辦事處、鎮歸方下鎮所轄一直延續至今。

發展歷史

盧家莊人雖世代以耕種為業,但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早在1945年,村人盧秀雲在盧發書閒置的房子裡開設了第一所私塾,下半年由於荒亂停辦。1946年,學校又搬遷到盧慎友閒置的房子裡,進行新式教學,開設國語、算術兩門課程,有2個班的規模。第二年,校址又搬遷到盧誥城家,發展到4個班的規模。直到1987年,校址由莊裡遷到現位置,設4個級部。盧家莊、大辛莊、小辛莊、冶河4個村莊的學生在此就讀。盧宗華1960年考入山東工業大學,為盧家莊第一個大學生。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村里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學,盧會民、盧兵友已取得博士學位。
盧家莊入歷來有織布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有織布機。織的是老粗布,供給自己使用。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一年供應一口人三尺三寸布票,這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盧家莊人靠手中的織布機,解決了周圍村莊的穿衣問題。至今,部分家庭仍保藏著當年的織布機。村里早年盛產大麻,村中王姓人家祖輩有打繩的手藝。原先主要打麻繩、纜繩。隨著時代的需要,現又發展為打尼龍繩、布繩。據說,王家打過的一根大纜繩就重180公斤,可見其打繩技藝之高。
以前,村民以種糧食作物為主,1988年開始種蔬菜。那年,鎮派技術員領著村里十幾人到壽光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回來後,立即籌建14個溫室。由於溫室位置不適,再加上當時建溫室的材料短缺,致使這14個溫室中途“廢棄”。第二次試種雖以失敗告終,但並沒有阻止盧家莊人靠溫室蔬菜致富的腳步。1991年,幾戶村民在村領導盧明友的帶領下,又到泰安良莊去取“真經”。此次,他們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經過科學的論證,詳盡的研究,建起11個溫室。種植黃瓜,品種雖單一,但當年的收入很可觀。老百姓真正從溫室里得到了實惠,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1995年,村委一班人統籌安排,以農業為基礎,大搞經濟結構調整,鼓勵、引導民眾多種菜,當年溫室就迅速發展到45個。
新品種是引進來了,可老百姓都不敢種。一個溫室投資近萬元,誰也不敢拿自家的溫室做試驗,村支書率先建起了一個溫室,當年效益非常可觀。村民信服了,膽子放開了。為了進一步提高蔬菜的種植效益,開始使用微灌、二氧化碳施肥器,並與山農大建立了夥伴關係,把日本“三商公司”引到家門口。其中62個溫室由日本農業師親臨指導,試種蔬菜新品種。從1996年至今,短短几年的時間,盧家莊的溫室就發展到200個。1997年,盧家莊被市、區兩級政府評為“蔬菜專業村”,成為各鄉鎮學習參觀的示範園。同年,山東省“四位一體”種植技術現場會在盧家莊舉行。1998年,現任村支書盧玉同被評為省“科技大王”。
盧家莊人在種菜售菜過程中開闊了眼界,膽子練大了,腦子更活了。村里各行各業已發展起來了:經商的、產品加工的、搞運輸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經濟異常繁榮。2001年,經過兩年的籌備,建立了“蔬菜批發市場”,立了集市,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把蔬菜銷往各地。
憑著淳厚的民風,勤勞的習慣,靈活的頭腦,盧家莊的明天將會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人文自然

中有一條橫貫東西的天然大溝。當年,盧氏兩兄弟就沿溝建寨。按照我國民間東為上、西為下的習俗,兄長盧英元居東寨,弟弟盧英恆居西寨。為了交通方便,東寨人沿溝的北側砌了一條橫貫東西的石板路。所有材料均是青石板,自東向西長約300米,蜿蜒曲折,宛如一條青龍在舞動,所以人們稱其為“青龍街”。青龍街的西端自然也成了東、西寨的分界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青龍街被掩埋於地下約50厘米處。雨大水急的時候,部分路面被沖刷會露出“青龍”的脊樑。盧家莊村的地勢,南高北低,方便泄洪。東寨人在青龍街的西端修築了一條自南向北的水溝,水溝的兩側均砌了石牆。人們把這條泄洪溝稱之為“青龍溝”。到今天青龍溝東側的石牆仍完好無缺。西側石牆只殘存著一小段。當年的房子,在溝的東側仍可見到,不過已破爛不堪。天然大溝上有五座石板橋交通方便。在雨季里,溝中水往往溢過橋面。1996年,盧家莊規劃新村時,投資3.6萬元,在溝東西向的中央,建造了寬12米的大橋,為“青龍橋”。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三三零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