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仁

盧仁,字帷良,宋惠北城山鄉德音里八都峰尾盧厝(今泉港區峰尾鎮城平村)人。宋代名臣蔡襄的外祖父,名士盧瞻的祖父。生卒年不詳,據推算,約生活於宋太祖開寶初年至宋仁宗天聖初年(968-1023年)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仁
  • 別名:帷良
  • 國籍:國籍
  • 民族:漢族
峰尾在宋代還是個偏居海隅的荒僻漁村,而盧仁的父親盧願,是自中原遷閩的名門之後,世代書香。由於家學的薰陶,盧仁學識淵博,成了當時惠北地方的名士。他少時師學張南軒(宋代名士),對張的學問極其推崇。他接受了張南軒的人應以治心養性為根本,尊天理抑人慾,培植涵養的人生主張。張的學說對盧仁日後的處世治家有著極大的影響。盧仁通經史,工古文,厭棄五代以來萎靡卑瑣險怪的腐朽文風,極力推崇韓愈及其文章,作文盡力追求簡樸平實明快的古風。
同代的惠南黃田後邊人,被時人譽為“國家才子”的榜眼黃宗旦,曾親自到峰尾盧厝拜訪盧仁。盧仁把平時所作的文章獻給黃宗旦黃宗旦讀罷大為讚賞,遂四處宣揚盧仁的人品和文章。自此,盧仁的文名便為世人所知。此後,盧仁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竟屢試不第,以布衣終身。他家中貧窮,靠開辦私塾教授生徒為生。家計艱難,卻安貧樂道,從來不肯有一絲一毫求於旁人。
盧仁少年失母,對父親極為孝順。他性格仁慈,莊重好禮。從少到老,從不曾出口一句粗俗嬉戲之語;俗世人常有的種種不良嗜好,他一種也沒沾上。他教育兒孫,從不曾有半點的鬆懈。值得一提的是,盧仁一手操持著一個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大家庭里,叔侄之間猶如父子,男女衣著雖簡樸卻極整潔;大家庭中沒有一個人存有私房錢,沒有一個人去私自花費。大家都自覺勤於自己應盡的職責,把一切收穫歸於大家庭。這一切,都是因為盧仁以仁慈禮義治家的結果。
盧仁長女盧節嫁楓亭望族蔡琇為妻。盧節出身名門,性格和善,寬厚仁愛,知書達禮。生四子,次子蔡襄,三子蔡高,皆進士出身。次子蔡襄成為一代名臣,卒後謚忠惠。
盧仁子盧鍚,與外甥蔡襄年紀相仿,曾於宋太宗天禧年間(1017—1021年),在崑山伏虎岩寺結廬讀書。今崑山虎岩寺的摩崖上仍留有蔡襄任泉州太守時,重遊伏虎岩寺所鐫下的“伏虎勝境”四字。崑山伏虎岩並不太雄奇,卻因蔡襄而揚名古今,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千古名言。盧鍚平生好義,樂於濟人危困,並熱心公益,平生不喜功名,以布衣終身。蔡襄建造洛陽橋時,盧鍚慷慨認捐,並接受蔡襄之邀,擔負起管理造橋事務的重任,盡心盡責,公而忘私,對肩負的重任不敢有些許懈怠。橋成,盧鍚因勞苦功高而備受讚譽。
盧仁孫盧瞻,曾結廬於縣城西高士峰上苦讀。盧瞻登進士後,邑人改高士峰為“登科山”,今俗稱“科山”。
盧仁卒後數年,外孫蔡襄方登第入仕。蔡襄登第後不久,即來到峰尾盧厝拜謁,時外祖父盧仁已逝多年,蔡襄惆悵不已,臨行時題詩云:
天際烏雲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
嵩陽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萬里情。
意為今日重來,已不見慈翁容顏,惆悵之情難於言表。短短四句,表達了蔡襄對這位德行彌於後世的外祖父的深切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