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鎮(重慶雲陽縣歷史建制)

盤龍鎮(重慶雲陽縣歷史建制)

盤龍鎮是重慶市雲陽縣曾經設定的一個鎮,存在於2006年至2010年期間。2006年由盤石鎮和九龍鄉合併為盤龍鎮,2010年改置為盤龍街道至今。

原盤龍鎮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與雲陽新縣城一橋之隔,東接鳳鳴鎮,南靠萬州區牡羊鎮,西與萬州區黃柏鄉接壤,幅員面積92.66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盤龍鎮
  • 總人口:49468人
  • 面積:92.71平方千米
  • 海拔:999米
建置沿革,民國及以前,新中國時期,地理位置,經濟,

建置沿革

民國及以前

盤龍原名盤石,盤石鎮以該鎮在長江邊有一塊長2千米、寬1千米的巨大盤狀勢頭(2003年6月三峽工程蓄水至海拔135米時被淹)而得名。
明朝屬居仁鄉仁慈里盤沱堡、盤纜堡。
清朝中葉屬南鄉之盤石甲。
清末民初置盤石鄉,轄九堆甲、長磧甲、盤沱半甲,有今盤石鎮、九龍鄉之地。民國19年(1930年)改稱盤石鎮。民國19-22年鎮分成盤石鎮、九龍鄉、親睦鄉。民國24年,盤石鎮、九龍鄉、親睦鄉合併成立盤石鎮,屬第三區,有40個保。民國28年3月從盤石鎮分置九龍鄉。次年九龍鄉併入盤石鎮。民國30年又從盤石鎮分置九龍鄉。民國31年改稱盤石鄉,隸第二指導區。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6日和平解放。同年18日,縣人民政府頒布政區調整布告,屬鳳鳴區。
1951年改保為村、改甲為組;同年7月該隸第二區。
1953年民主建政,盤石鄉分成盤石鎮、永興、楊柳、革嶺、親睦、竹垣、長安6鄉1鎮,屬第十區。
1955年,上述6鄉1鎮合併成立永興鄉,屬鳳鳴區;並劃出4個村給院莊鄉。
1958年10月成立永興人民公社,公社駐地盤石集鎮;改村為大隊、組為生產隊。1960年將龍獅、永安大隊合併為龍安大隊。
1961年,從永興公社劃出6個大隊、從院莊公社劃出4個大隊成立革嶺人民公社,公社駐地鄒家祠堂。
1984年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生產隊為組。1992年和革嶺鄉合併新建盤石鎮。
2006年11月,盤石鎮和九龍鄉合併成立盤龍鎮。
2010年11月,撤銷盤龍鎮,成立盤龍街道辦事處,轄18個行政村、6個社區。

地理位置

盤石鎮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丁家樓子海拔999米,平均海拔高度600餘米,呈三山夾兩溝,深丘緩坡,土壤以紫色土和冷沙黃泥為主。本地區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四季分明,立體氣候明顯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7.9℃,年日照時數為1537.4小時左右,年均降雨量1134mm,無霜期304天,適宜各種農作物、經濟林木、自然植被和動物的生長。

經濟

全鎮面積52.4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萬人,屬典型的農業大鎮。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苕、馬鈴薯、蔬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芝麻、豌豆、胡豆、黃豆、綠豆、打米豆等。經濟林木種類繁多,有桔、橙、柚、桃、李、杏、枇杷、櫻桃、柿子等幾十種,其中,龍安村的錦橙、四民村的櫻桃、柳橋村的早熟李、永安村的龍眼乃上乘佳品,聞名全縣。副業以豬、牛、羊、雞、鴨、漁的飼養為主,是新縣城市場家禽類、蔬菜類的主要供給地之一,“盤早”牌早熟無公害蔬菜在新城市場占有較大的份額。2003年,全鎮經濟總收入1.39億元,其中農業家庭收入39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3元。糧食總產13453噸,油料256噸,肉類1753噸,水產品83噸,水果582噸,蔬菜3293噸。境內有水庫10座,山平塘690口,抗旱池402口,渠堰185條,共蓄水232.5萬方,有效灌溉面積為10458畝。全鎮現有企業63家,其中鎮屬骨幹企業8家,個體私營企業55家,企業總產值9870萬元,入庫稅金128萬元。鎮水力、電力資源較好,現有水力發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185千瓦,有日產1800噸自來水廠一座,為全鎮的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能源保證。鎮內交通四通八達,丁(家樓子)永(興)公路、雲利公路、庫周移民公路橫穿全鎮,19個村均通公路,6個村通水路;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萬門,已安裝2000餘門,實現組組通電話,移動和聯通通訊在全鎮各處信號較強。有郵電所1個,文化站1個,閉路電視地面接收站1個,加密電視覆蓋全鎮19個村85%的農戶。集鎮有長期開放的農貿市場1個,面積約1500平方米,攤位300餘個。還組建了盤龍供銷有限責任公司,發展了盤龍超市、中鑫平價超市、熊貓日雜商行等中型商市場,年商品零售交易額達2000萬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