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村(雲南麻栗坡縣麻栗鎮下轄村)

該行政村隸屬麻栗坡縣麻栗鎮,地處麻栗鎮西邊,距麻栗鎮政府所在地9.00公里,到麻栗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9公里。東鄰南油,南鄰牛滾塘,西鄰西疇,北鄰下涼。轄盤龍、小寨等2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052戶,有鄉村人口4165人,其中農業人口3996人,勞動力240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950人。 全村國土面積33.22平方公里,海拔1,100.00米,年平均氣溫17.50 ℃,年降水量1,055.6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470.00畝,人均耕地0.87畝,林地31,825.00畝。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通水、電、路、電視、電話)。全村有1048戶通自來水,有4戶飲用井水。有1052戶通電,有86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6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81.9 %和81.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50戶(分別占總數的81.4%和71.3%)。

該村到鎮上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 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9.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8輛,機車22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495.00畝,有效灌溉率為7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0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3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盤龍村
  • 面積:3,470.00畝
  • 人均耕地:1.15畝
  • 林地:31,825.00畝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70.00畝(其中:田1,710.00 畝,地1,760.00 畝),人均耕地1.1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1,82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1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主要種植桃、桔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25.00畝,其中養殖面57.00畝;其他面積 14,215.00畝。

基礎設施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8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3戶;建有小水窖1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78戶。全村有1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1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7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65.00萬元,占總收入的37%;畜牧業收入255.00萬元,占總收入的2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5701頭,肉牛411頭,肉羊15頭);漁業收入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林業收入55.00萬元,占總收入的6%;第二、三產業收入296.00萬元,占總收入的30%;工資性收入50.00萬元,占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1,86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442人(占勞動力的18%),在省內務工56人,到省外務工386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45戶,共鄉村人口4161人,其中男性2085人,女性2076人。其中農業人口3994人,勞動力2389人。該村以漢、壯族為主,其中壯族1942人,苗族397人,其他民族238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5人,占人口總數的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711人,參合率87%;享受低保40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麻栗鎮衛生院9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6所,校舍建築面積2,760.00平方米,擁有教師38人,在校學生476人,距離盤龍中學0.5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57人,其中小學生476人,中學生181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2008年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5.00萬元,有固定資產10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1個,共有黨員121人,少數民族黨員74人,其中男黨員96人、女黨員25人。該村黨支部 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副主任、文書等組成,下設盤龍、窯上、南峰等2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213人。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以漢族為主,是壯、苗數等民族雜居地,民族文化較為濃厚。有遠近的聞名的"採花山",是苗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正月舉行,"花山節"一輪三年。第一年辦三天,第二年辦五天,第三年辦七天。由苗族中的頭人主持,遠近的苗族便都聚集在這裡過"花山節",節目以唱歌、跳舞、吹蘆笙及各種比賽活動。通過"採花山",有情有意的苗族男女青年往往能結成佳偶。壯族的節日主要有小年節(農曆七月初一)節日這天做粑粑染花糯米飯,殺雞宰鴨宴請親朋好友。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全村共建設6個小康示範村(盤龍街、迷懂街),通過國家投入、地方補助、民眾投工投勞相結合,總投資48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鎮黨委、政府切實加強與州、縣掛鈎扶貧單位,新農村指導員派駐單位、縣級掛鈎聯繫領導的聯繫,最大限度爭取他們在資金、項目上的支持。加強與牽頭實施單位的溝通和協調,及時溝通信息,研究部署工作任務,團結一致,共同解決小康及溫飽示範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完善制定相關工作制度。加快了小康示範村建設進度,確保建設質量,突出了亮點。

發展重點

該村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一是基礎設施薄弱。除沿河一線自然村外,尚有16個自然村的鄉村公路等級低下,村容村貌差。沒有相應的科技活動室及會議室。硬軟體等基礎設施不配套等,與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二是缺少可持續發展經濟項目的支持。人民民眾增收緩、看病難的現象仍然存在。
該村今後發展的重點:一是合理利用布局工業結構,以近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模式。提高全村人民民眾的就業比例。二是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引種優良品種群。到"十一五"期末,沿河一線自然村無公害蔬菜栽培達1000畝以上(含複種)。三是切實加強勞務經濟的管理,正確引導農民民眾忙時種田,閒時進廠。到"十一五"期末,戶均勞務收入達10000萬元以上。四是增強服務的能力,管好第三產業鏈的發展。全面發展假日、休閒生態經濟。到"十一五"期末,發展休閒、生態經濟園50戶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1662元增加到186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