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舞雜技畫像磚

盤舞雜技畫像磚

畫像磚是我國古代一種集雕刻和繪畫為一體的美術作品,它出現於戰國晚期,盛行於漢代,專為裝飾墓室而用,其優美的圖案模印在磚的平面上,上面又有各種顏色的彩繪,因此裝飾效果甚佳。漢畫像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無論是桑園、田圃、市集、居住的庭院,或是宴樂、雜技、舞蹈,以及各種生產的場面,構圖勻稱,形象逼真加之在雕刻技法上採用了淺浮雕、陰線刻,或兩者相結合的技法,使畫面顯得極為生動而富於變化。使人不能不欽佩古代藝術家的傑出才能和敏銳的眼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盤舞雜技畫像磚
  • 出現:戰國晚期
  • 盛行:漢代
  • 特點:裝飾效果甚佳
詳細信息,

詳細信息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漢武帝在位的54間年,社會穩定,國運昌盛。《史記&S226;大宛列傳》說,漢武帝為了誇示國家的廣大富庶,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邀請了許多外國來客,準備了豐盛的佳肴,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節目中有各式角觝戲的表演,七盤舞和魚龍曼衍,還有戲獅搏獸的馴獸等節目。
1956年在四川省彭州市太平鄉漢墓出土一方盤舞雜技畫像磚,高28.5厘米,寬48厘米。畫面中間一雙髻女伎,手持長巾,蹋鼓起舞,舞者足下倒覆七盤,兩鼓置於其間,女伎動作輕捷,舞步靈巧,舞姿優美,長袖和裙邊隨舞姿飄拂。左上為重疊的十二案,一梳雙髻女伎於案上表演“反弓”。右邊一人表演“跳丸”,丸有三枚。據記載,漢代《盤鼓舞》,又稱《盤舞》、《七盤舞》。舞時將盤、鼓覆置於地上。盤、鼓數目不等,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在盤,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鼓上高縱輕躡,踏舞出有節奏的音響,舞姿各異,優美矯健。
漢代畫像磚體現出漢代藝術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畫面看似簡單,形式單純,但耐人尋味,充滿熱烈而飽滿的情感,可以想見,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畫像磚製作者具有了高超的繪畫和雕刻技術,為我們傳承和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