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巧

盤巧:(生卒年待考),瑤族,女,湖南江永人,據傳可能是著名“女書”的創始人,惜眾說紛紜,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考證。

基本介紹

  • 本名:盤巧
  • 別稱:九斤姑娘
  • 所處時代:不詳
  • 民族族群瑤族
  • 出生地:湖南桐口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成就:傳說發明了女書
介紹,起源,意義,歷史價值,

介紹

在瑤族、畲族中,都流傳有盤巧姑娘造字的傳說。但盤巧姑娘是怎樣創造“女書”,為什麼創造“女書”,目前還是一個迷。
一種只在婦女中流傳使用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女書”,被譽為“一個驚人的發現”。如今國內外文字學、語言學、民族學、婦女學、歷史學等各界專家學者,紛紛來到”女書”的發現地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好鎮,對這種自成一體、系統完整的獨特文字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考察研究。
“女書”,作為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種女性文字,它起源於南部湖南省的江永縣,所以又名江永“女書”。以前在湖南省江永縣及其毗鄰的道縣、江華瑤族自治縣的大瑤山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婦女之間流行、傳承的神秘文字。
“女書”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字元號體系。所以又名江永“女書”。千百年來,只流傳在湖南省江永縣及其近鄰一帶瑤族婦女中,它靠母傳女、老傳少,一代代傳下來。“女書”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獨特而神奇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植根甚古、牽涉面頗廣、信息含量十分豐富的文化現象。
“女書”文字的特點是書寫呈長菱形,字型秀麗娟細,造型奇特,也被稱為“蚊形字”。蒐集到的有近兩千個字元,所有字元只有點、豎、斜、弧四種筆劃,可採用當地方言土語吟誦或詠唱。
與漢字不同的地方是:“女書”是一種標音文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都是一個音。現時文獻蒐集到的“女書”文字約有七百個。“女書”的字型雖然參考漢字,但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且,由於“女書”除了日常用作書寫以外,也可以當成花紋編在衣服或布帶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遷就,變成彎彎的形狀。
關於”女書”文字的記載,至今最早能見到的是太平天國(清朝鹹豐年間)發行的“雕母錢”。該錢背面用“女書”字元鑄印有“天下婦女”、“姊妹一家”字樣。

起源

關於“女書”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根據當地婦女賽祠的花山廟興起在清代中期,結合目前發現最早的“女書”實物,推測“女書”起源於明末清初;
有人以“女書”中存在與壯、瑤等民族織錦上的編織符號類同的字元為據,認為“女字的構成源於百越記事符號;
有人根據“女書”中大量與出土刻劃符號、彩陶圖案相類似的字元,認為其起源的時間、空間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形成於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之後;
有人依據“女書”文字與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筆劃,造字法類同,認為它是舜帝時代的官方文字;
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書”字彙明顯存在的特徵。認為“女書”是一種與甲骨文有密切關係的商代古文字的變種;
也有人認為現代“女書”是古越文字的孑遺和演變。這種觀點認為:象形字、會意字是文字型系中最早產生的文化現象,是文字創造者所處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據“女書”象形字、會意字構成中反映的文身習俗、“乾欄”住宅建築特色、稻作文化及鳥圖騰文化現象。
江永“女書”作品一般書寫在自製的手寫本、扇面、布帕上,其作用為自娛自樂、歌堂對歌、書信往來、宗教祭祀、結拜姊妹、訴寫苦情、記傳等。江永“女書”作為婦女的貼身、隱私物品往往是人死書焚或隨葬,所以至今無法找到流傳三代以上或更早的作品,因而“女書”究竟產生於何時,其真正的淵源何在,“女書”與甲骨文的關係,“女書”與瑤族的關係等等,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成了不解之謎。
據有關考證,“女書”起源於史前陶文,發源地應在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區,尤其陝西省的關中地區或商縣一帶可能性更大。“女書”可能是當年居住於陝西商縣一帶的蒼梧族南遷帶到湖南江永山區的古老文字。那么,我國文字史至少應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階段算起,距今約有六七千年歷史,比甲骨文還要早三千多年。如果是這樣,中國史前陶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古老文字。陶文考古學的年代證明“女書”的起源年代,所以,也可以說“女書”也是目前世界上的古老文字,而且是活到今天的文字,這不能不說是文字史上的奇蹟。儘管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江永“女書”是女子創造的,反映了婦女們的心態。

意義

“女書”的存在,主要是由於中國過去的舊思想使當地女性不可以讀書識字:即她們所謂的“男書”,所以當地的女性發明了“女書”,以作為姊妹妯娌之間的秘密通訊方式。“女書”嚴禁男子學習,而一般男子亦會把“女書”當成是普通的花紋。“女書”的存在已經超過數百年。
舊時當地不少才情女子採用這種男人不識的“女書”互通心跡,訴說衷腸,將其刺繡、刻劃、戳印、書寫於紙扇巾帕女紅。目前蒐集到的近二十萬字的“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現在的形式包括“女書”書法、纂刻、雷射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書”提包等。

歷史價值

“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無論哪種承載方式都十分講究形式美。如寫在紙張上的四角多配花紋,寫於紙扇上的多插繪花鳥圖案,而織繡在巾帕花帶和服飾上的,則是精美的女紅工藝品。雖然載體不同,但字型秀麗娟細,造型奇特,古意盎然,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書寫呈長菱形。
其內容多是描寫當地婦女的生活,還用來通信、記事、結交姊妹、新娘回門賀三朝等,文體多為七字韻文。每逢節日,女人便聚在一起,吟誦“女書”作品。沒有規範的教材,沒有正規的教師和學校,全憑世代用手抄寫,民間又有將之殉葬的習俗。
“女書”作品主要內容是寫婚姻家庭、社會交往、幽怨私情、鄉里逸聞、歌謠謎語等。也有的編譯成漢字的唱本。
就“女書”記載的敘事作品就內容而言,並非女性所獨創,但通過口頭傳承進入“女書”後,便成了女性心靈世界的投影。作品完全用寫實手法自敘自嘆心比天高、命如紙薄,美好意願在黑暗中化作泡影的悲苦境遇,並請出民間傳說中的神靈幫助逢凶化吉。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不僅都是個性張揚的“女強人”,強烈要求和男性地位平等,而且她們極端厭棄鄙視男性所熱衷的功名富貴。
文化大革命之前,女主人去世後,它們多作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只有很少的作為紀念品珍藏保留,因此民間遺存極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有大量“女書”作品被銷毀:一方面,作者擔心自己用“女書”書寫的秘密會被識破;不少紅衛兵基於“破四舊”的緣故,把這些神秘的文字當作“四舊”來破壞。文化大革命之後,只有少量“女書”作品得以保留下來。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之後,由於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女性之間不需要使用“女書”亦可交流,很少有婦女學習“女書”,“女書”因此開始瀕臨滅亡。
1982年,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縣發現了“女書”。到1983年發現“女書”的訊息向全世界公布後,引起轟動。 海內外專家學者紛紛深入江永考察、學習、發掘。近年來,永州積極實施搶救和保護“女書”文化工程,通過興建“女書”文化村,建立“女書”博物館,組織開發”女書”工藝品,發展“女書”文化產業,使”女書”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女書”,在最後只有極少數老年婦女才能閱讀和書寫,從二十世紀末開始,通過一批學者努力,這種罕見的女性字元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認識,並引起了海內外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作為一種獨特罕見的文化遺存,中國政府也開始重視保護“女書”。集研究基地與旅遊於一體的“中國“女書””村已於2003年底落戶宜昌。
2004年9月20日,陽煥宜“女書”的最後一位自然傳人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