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痙攣綜合徵

盆底痙攣綜合徵(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是排糞造影力排時盆底肌肉收縮不能鬆弛的功能性疾病。臨床特徵是在排便過程中,盆底和肛門不舒張,不開放,反而收縮痙攣,使肛門關閉,造成糞便滯留、便秘,引起排便困難或糞便梗阻。本病是由多種因素牽拉或損傷盆底神經、骶神經和盆底肌肉群引起。該綜合徵無特殊治療,理療與生物反饋療法有一定近期療效,若發生併發症可考慮手術。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多發群體:女性
  • 常見病因: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有關,也可能與心理因素有關
  • 常見症狀:排便困難、不適和疼痛等,可有腹脹、便血、長期便秘,其他併發症如腸疝、內腹下垂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盆底痙攣綜合徵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有關,因為通過感受器水平的刺激能治療盆底痙攣綜合徵。其作用機制可能是使傳導觸覺的神經纖維,特別是Aβ纖維去極化,Aβ纖維產生突觸前抵制,以致向脊髓運動神經元的傳入,從而使產生痙攣的肌肉舒張。此外,盆底痙攣綜合徵可能與心理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該綜合徵男女之比約為1∶2,多見於女性,均有排便困難、不適和疼痛等症狀,排便2~3天/次。可有腹脹、便血、長期便秘。還可以發生其他併發症:如腸疝、內腹下垂。肛門指診檢查可能發現直腸前突、黏膜鬆弛、內痔、外痔等。

檢查

1.直腸指診檢查
可發現肛管張力增高,嚴重者可有手指被夾持感。
2.盆底肌電圖檢查
常規肌電圖和單纖維肌電圖對盆底痙攣綜合徵和恥骨直腸肌肥厚征均非常敏感。
3.X線排便造影檢查
檢查結直腸肛管的功能、動力和解剖結構,有無病灶。“鵝征”(直腸前突為鵝頭,肛管為鵝嘴,直腸遠段為鵝頸,近端直腸及乙狀結腸遠端為鵝身及尾部)的出現率可達100%。

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症狀和X線的“鵝征”進行診斷。輔助檢查有:肛門測壓、盆底肌電圖、結腸通過時間等,應排除器質性排便困難。

治療

該綜合徵無特殊治療,理療與生物反饋療法有一定近期療效,若發生併發症可考慮手術。
1.一般治療
包括解除患者心理壓力,調節飲食及排便情況,增加飲食中粗纖維量的攝入。平時多飲水,必要時可少量生理鹽水灌腸,注意避免長期大量服用瀉劑。
2.肌電圖(EMG)生物反饋療法
是通過測壓和肌電圖設備,使患者直觀感知其排便時盆底肌的功能狀態,“學會”在排便時如何放鬆盆底肌,同時增加腹內壓。
3.手術療法
對有明顯盆底肌肥大、肛管顯著延長及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