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中醫治療中心

皮膚癌中醫治療中心

皮膚癌中醫治療中心是以中西醫相結合的專業皮膚癌治療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膚癌中醫治療中心
  • 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
  • 意義:惡性腫瘤的統稱
  • 分為:原位癌、鱗狀細胞癌
概述,病因病機,診斷要點,治療方法,

概述

皮膚癌是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的惡性腫瘤的統稱,一般分為原位癌(即表皮內瘤)、鱗狀細胞癌、基底細抱癌三種。皮膚癌是世界各地常見的腫瘤,以澳大利亞的發病率最高(占全部癌瘤數的50%),其次為紐西蘭、南非、美國南部均較高。白色人種發病率比有色人種顯著增高。我國沿海和高山地區多見,有資料統計,我國皮膚癌的年發病率為2.37/10萬人口。
傳統醫學對皮膚癌的認識可追溯到公元610年隋朝的巢元方所編著的《諸病源候論》,書中詳盡地記載了反花瘡的臨床表現,與皮膚鱗狀細胞癌類似。《外科真詮》中記載的乳疳的臨床表現與皮膚原位癌中的柏哲氏病類似。一千餘年來,傳統醫學對皮膚癌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內服與外治相結合,療效穩定,不良反應少;在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命質量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皮膚癌在傳統醫學中稱謂不一,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中醫學稱為“反花瘡”“石疔”“石疽”“乳疳”等。

病因病機

中醫學對皮膚癌的認識源遠流長,自公元6世紀成書的《諸病源候論》記載本病以後,歷代醫家從不同的側面對本病的認識和治法作了許多探索和補充,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治體系。綜合諸醫家的論述,本病雖然徵候多樣複雜,但究其病因不出內外工因,內為臟腑功能失調,外為六淫之邪入侵。至其為病,則無非氣血壅滯,營衛節稽留之所致。其病理機制,一為正虛。年老體弱,陰陽失調,氣血不足,肌膚失養;二為氣滯血瘀。郁怒憂思,肝氣鬱結,氣血瘀滯,阻於肌膚;三為濕濁。飲食厚味,醇酒炙博,壅塞睥胃,運化失司,濕濁內生;四為外邪入侵。風、毒、燥、熱、寒、暑等外邪入侵。內外之邪交結久羈留戀,內耗陰血,奪精灼液,以致肝血枯燥,難榮於外,肺氣失養,皮毛不澗,終致皮生惡瘡。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
1)早期表現為皮膚之疣狀角化斑或小結節,漸漸生長,破潰後形成潰瘍,伴有滲液或滲血糜爛,並有惡臭分泌物。
2)晚期腫瘤向深部浸潤,可達肌肉或使骨骼破壞,並可出現淋巴結轉移等症狀。
(二)實驗室檢查
明確診斷必須做活組織檢查。活檢時可視具體情況,表面破潰者可用印片法或病灶刮片法查找癌細胞。對需要採取組織切片時,注意取材要深,必要時全部切除活檢,包括一些正常組織。

治療方法

中醫對皮膚癌的治療,早在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已列專病討論。以後歷代醫家又提出了內服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近代醫家在大量臨床實踐及實驗研究中確定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內服與外治相結合的辨治模式。進一步展示了中醫藥治療皮膚癌的科學性和優越性。
(1)藥物治療
1)熱毒內蘊證。
主證:皮膚癌潰爛,分泌惡臭膿液,口苦且乾,低熱煩躁,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或有瘀斑點,苔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祛瘀扶正。
方藥: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加減。金銀花10g,蒲公英2og,紫花地丁20g,紫草根18g,白毛藤25g,生薏苡仁30g,麥冬18g,瓜蔞30g,茯苓15g,黃芪18g,白朮12g,太子參15g,北沙參12g,甘草4g,隨症加減。
分析:方中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味昔性寒,是清熱解毒之主藥;配合白毛藤、生薏苡仨、紫草根為主祛邪。黃芪、太子參、白朮、茯苓、甘草、北沙參,健脾益氣養陰,力主扶正;諸藥配合祛邪不傷正,補虛不留邪。本方用於皮膚癌早期,或皮膚癌合併感染或有遠處轉移,出現全身症狀,屬於“反花瘡”陽症。
2)濕毒內蘊證。
主證:皮膚癌呈囊腫狀,呈現蠟色,內含粘液,逐漸增大,若破潰流惡臭液汁,口粘、睏倦、乏力、便溏,脈滑數,舌質暗紅體胖,苔厚膩或黃膩。
治法:祛濕敗毒,軟堅消瘀。
方藥:羌活勝濕湯(《醫方集解》)加減。羌活10g,獨活10g,藁本10g,白芷10g,防風10g,川芎10g,白蘚皮20g,地膚子20g,生薏苡仁30g,丹參30g,莪術15g,山慈姑15g,牛膝10g,黛蛤散20g,鬼箭羽20g。
分析:羌活勝濕湯為祛風濕、解表邪之代表方,配合辛溫之獨活、藁本、白芷,苦寒之白蘚皮、地膚子,淡滲之生薏苡仨,以增強祛濕敗毒之功效。再以丹參、莪術活血消瘀,山慈姑、牛膝、黛蛤散軟堅共達治療之目的。本方多適用於囊腫型皮膚癌。
3)肝鬱濕毒證。
主證:乳頭周圍皮爛癢,時流滋水,乾燥後結黃褐色痂片,乳頭凹陷,觸之堅硬。若發生在陰部可蔓延至大腿內側和臀部,也可累及陰囊、陰唇、腋下等處。自覺瘙癢、麻木、刺痛。脈弦數、舌紅,苔白。
治法:疏肝解郁,利濕解毒。
方藥:逍遙散(《和劑局方》)加減。柴胡10g,當歸10g,赤、自芍各12g,龍膽草10g,白花蛇舌草30g,紫草15g,黃芩1Zg,夏枯草15g,土茯苓30g,絲瓜絡10g,野百合15g。
發於陰部者,加知母、黃柏、車前子;滋水多者,加蒼朮、萆薢;瘙癢劇烈者,加白蘚皮、苦參、徐長卿;硬結明顯者,加石見穿、丹參、皂角刺;疼痛明顯者,加金鈴子、延胡索;盾期元氣兩虛者,加生黃芪、黨參。
分析:逍遙散為疏肝解郁之主方,配以苦寒之龍膽草、白花蛇舌草、黃芩、夏枯草、土茯苓、野百合共解郁滯於肝經的濕毒之邪。本方適用於乳腺濕疹樣癌或乳腺外濕疹樣癌;即“乳疳”。
4)脾虛濕阻證。
主證:皮膚癌腫如堆粟,表面破潰,邊緣高起堅硬,翻如花狀,觸之出血,全身無力,納差消瘦,舌淡苔白,脈沉緩。
治法:健脾助運,利濕軟堅。
方藥: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加減。黨參10g,茯苓10g,白朮10g,扁豆10g,淮山藥15g,生薏苡仁10g,豬苓10g,白僵蠶10g,土茯苓30g,白芥子10g,瓜蔞10g,草河車10g,夏枯草10g,白花蛇舌草30g。
分析:參苓白朮散功能健脾滲濕,是治脾胃氣虛挾濕之代表方。方中黨參、白朮、淮山藥健脾益氣;扁豆、薏苡仁、豬苓、茯苓健脾利濕;配含僵蠶、土茯苓、白芥子、瓜蔞、草河車、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軟堅消斑。本方適用皮膚癌晚期患者屬脾胃氣虛者。
5)肝鬱血瘀證。
主證:皮膚癌瘤破潰後不易收口,邊緣高起,暗紅色,質硬,翻如花狀,性情急躁,易怒,胸肋脹痛,舌有瘀斑,苔白或薄黃,脈弦微滑。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藥: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減。柴胡15g,鬱金10g,川楝子15g,制香附10g,厚朴10g,絲瓜絡10g,赤芍10g,紅花10g,莪術10g,三棱10g,白花蛇舌草30g,蛇莓15g,紫草9g。
分析:柴胡疏肝散功能疏肝理氣,是治肝鬱氣滯之代表方。方中柴胡、鬱金、川楝子、制香附、厚朴、絲瓜絡疏肝理氣;赤芍、紅花、莪術、三棱、紫草活血化瘀,配以白花蛇舌萆、蛇莓抗癌解毒。
(2)外治法
1)青黛散(經驗方)。
青黛60g,石膏120g,滑石120g,黃柏60g,各研細末和勻,麻油調搽患處。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收濕止癢。
三石散(經驗方)
制爐甘石90g,熟石膏90g,赤石用890g,共研細末”外撲患處。
功能主治:收濕生帆。
按:上二藥配合使用,適用於濕疹樣乳頭癌。
2)千金散(經驗方)。
制乳香15g、制沒藥15g、輕粉15g、飛硃砂15g、煅白砒6g、赤石脂15g、炒五倍子15g、煅雄黃15g、醋制蛇含石15g、各藥研細和勻。
功能主治:蝕惡肉,化瘡腐。
桃花散(《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白石灰250g、大黃片45g。先將大黃煎汁,白石灰用大黃汁潑成末,再炒,以石灰變成紅色為度,將石灰篩細備用。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
按:上二藥配合,適用於基底細胞癌。
3)砒棗散。
紅棗1枚、紅砒1粒(如綠豆大)、冰片少許;將紅棗去核,細入紅砒,置瓦上,用炭火煅之存性,研極細末,再加冰片少許(約15枚紅棗加冰片0.6g)和勻。
功能主治:祛腐拔毒。
按:砒棗散每日1次,連敷7~10天,再改用桃花散外敷,適用於皮膚鱗狀細胞癌。
聲明:以上方藥請在當地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辨證施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