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逖龍

皮爾逖龍

皮爾逖龍(學名Piveteausaurus)是獸腳亞目下的一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卡洛夫階)的歐洲法國。它的化石主要是一個頭顱骨,與異特龍的相似,但眼睛上方的角冠較不顯著。皮爾逖龍被估計長約11米及重2噸。

基本介紹

該科種類,分布範圍,物種學史,

該科種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綱:
蜥形綱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Dinosauria
目:
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Theropoda
屬:
皮爾逖龍屬Piveteausaurus
Taquet & Welles, 1977

分布範圍

皮爾逖龍的模式標本(編號MNHN 1920-7)是一個部分腦殼,發現於法國北部諾曼第卡爾瓦多斯省的Marnes de Dives地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中期的牛津階

物種學史

近年的研究顯示,該地層的地質年代為上卡洛維階,約1億6100萬年前。 在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尚·皮爾逖(JeanPiveteau)研究這個標本。這個腦殼的大小,相當於大型異特龍的腦殼大小。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曾經在當地發現其他零碎標本,後被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建立為美扭椎龍的新種,居氏美扭椎龍(Streptospondylus cuvieri)。尚·皮爾逖將這個新發現的腦殼,歸類於居氏美扭椎龍。
皮爾逖龍的腦殼皮爾逖龍的腦殼
昔日的皮爾逖龍想像圖,是參考異特龍超科昔日的皮爾逖龍想像圖,是參考異特龍超科
1964年,艾力克·沃克(Alick Walker)在研究肉食龍下目的演化與鳥鱷時,他認為這個腦殼是屬於美扭椎龍的新種,於是將這個標本獨立為新種,蒂弗美扭椎龍(E. divesensis)。為了圖方便,沃克將被歸類於居氏美扭椎龍的零碎標本,同時改歸類於蒂弗美扭椎龍,但普遍不被接受。後來於1977年,才由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及Samuel Paul Welles成立了獨立的屬,皮爾逖龍Piveteausaurus),屬名是以最初的研究者尚·皮爾逖為名;模式種蒂弗皮爾逖龍P. divesensis)。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將其歸類於原角鼻龍,成為蒂弗原角鼻龍(Proceratosaurus divesensis),但沒有其他科學家採用這個歸類法。
由於目前只有發現一個腦殼,造成皮爾逖龍在分類上的困難。皮爾逖龍曾先後被被認為是角鼻龍美扭椎龍原角鼻龍的近親,也曾被歸類於美扭椎龍、原角鼻龍的一個種。在目前,科學家多把皮爾逖龍歸類於堅尾龍類的未定位屬,是種原始堅尾龍類。如同其他原始堅尾龍類恐龍,皮爾逖龍是種大型、二足肉食性恐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