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蘭彩陶

皋蘭彩陶

數千年來,皋蘭這方土地上生生息息的歷代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大量的珍貴文物,就是這種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琳琅滿目的文物中,尤以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皿最為典型,最具有代表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皋蘭彩陶
  • 生產時期: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
  • 代表性的物件:雙耳彩陶瓮
文物普查資料表明,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皋蘭陽窪窯、中嘴、三川口、糜地峴、蔡家河沿岸、水阜河沿岸、陳家灣、崖J¨及黃河兩岸的台地上,就有原始先民刀耕火種的遺物遺存。其主要有:磨製的石刀、石斧、石鏟、石鑿、石磨盤;加砂的粗質紅泥陶罐、陶壺、陶盆;細泥彩陶罐、陶壺、陶缽、陶盆、陶碗、陶豆和陶杯,以及窯址灰坑和灶址等。就出土的諸多物器分析,最早為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繼承和沿襲。一般而言,它又可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的文化遺址在皋蘭都有發現,同時,還發現有略晚於馬家窯的齊家、辛店類型的文化遺址。
在上述五種文化類型的遺址中,所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雙耳彩陶瓮。其高48厘米,腰徑33厘米,頸高12厘米,口徑12厘米,細泥紅陶黑紅兩彩。飾四大圓圈格線紋、直線平行紋、水波紋和弧線三角紋。紋飾繁而不密,線條流暢明快,造型及製做別致精細。1991年7月,省文物鑑定小組來皋蘭,雙耳彩陶瓮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陶鈴,1956年出土於石洞鄉糜地峴。細泥紅陶,有穿鈕,內有陶製泥球一個,搖動時帶有清晰悅耳的響音。這些文物說明,當時棲居皋蘭的原始人類,已由原始的狩獵階段進入馴養家禽家畜、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階段,並由漂·泊流徙的狀態過渡到定居生活,形成了以畜牧業和農業為基礎的氏族部落。1987年5月18日,中心鄉錢家窯村陳家灣社的村民陳義杯、陳義軍等人,在小辛溝口澆水時,發現一處墓葬遺址,出土大小不等的9對半山文化類型的高頸貫耳壺、單耳罐、小口鼓腹瓶、內彩盆、素陶碗等。每對從大小、造型到紋飾都極為一致。以黑紅兩彩構畫花紋,紋飾以平行鋸齒紋、弧形三角紋、網紋、波折紋、弧線三角式旋紋為主;製造精美,造型別致。成對隨葬器物,在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十分罕見。1987年7月,蔡家河沿岸出土馬家窯類型的彩陶盆兩件,為內彩同心圓紋。是皋蘭彩陶類型中較早的一例。
1982年,省博物館在陽面窯清理數十座墓葬,多為單人墓穴.有數座合葬墓。就單人墓葬而言,隨葬晶多寡不同,這說明當時社會已經產生了貧富分化,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氏族制度已經發生了動搖。
在皋蘭縣境的十餘處文化遺址內,已經出土的彩陶多達數千件。由於皋蘭縣文物工作起步較晚,其中絕大多數收藏於省博物館和市博物館,極少部分仍留存民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