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積勝圖

皇都積勝圖

《皇都積勝圖》是明代嘉靖末年到萬曆前期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幅畫是明代中後期北京城繁勝景況的再現。畫中描繪的是中國明代北京城商業繁榮、貿易發達的景象。畫面中皇都北京盛況空前,各個城門巍峨聳立,畫中人物形形色色,有農夫、工匠、商人、官員、士兵、藝人等等,涉及各行各業。畫面上人物眾多,形象生動,沒有絲毫零亂之感,形象具體地集中反映出明代北京社會生活。

《皇都積勝圖》把民俗和經濟的發展融為一體,為人們再現中國明代的繁華景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都積勝圖
  • 創作年代:明嘉靖末年到萬曆前期
  • 規格:縱32厘米,橫2182.6厘米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
  • 作者:佚名
  • 現收藏地:中國國家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畫技,後世影響,研究價值,重要展覽,

畫作內容

皇都積勝圖
圖中所畫的內容,從北京西南蘆溝橋附近起,經過郊區,經過北京城市,出北郊,直到居庸關附近為止。它描繪了明代京城各個階層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社會景象。其中有農夫、工匠、行商座賈、士子藝文、醫卜星相、官宦隸卒、邊軍內侍等等,也有平疇曠野、村莊集鎮、城郭街市、廟宇橋樑、宮殿衙門、山川關隘。《皇都積勝圖》上有明代翁正春在公元1609年所做的跋文:“侍御惟良史公得一縹素,題曰皇都積剩,持以示予,命為紀之”。

創作背景

《皇都積勝圖》上有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在萬曆乙酉年,也就是公元1609年所做的跋文:“侍御惟良史公得一縹素,題曰皇都積剩,持以示予,命為紀之”。在這句話中,侍御惟良史公指的是嘉靖萬曆年間曾經做過監察御史的史學遷,惟良是他的字。從這裡可以知道史學遷是該圖卷名字的題寫者,也是這幅畫最早的持有者。從畫中的內容並結合跋文的寫作時間來看,這幅畫的創作時間應該是明嘉靖末年到萬曆前期,至於這幅畫是由誰畫的還有待考證。
跋文跋文

藝術鑑賞

主題

《皇都積勝圖》從盧溝橋經廣寧門(今廣安門)進入北京城區,又經正陽門、棋盤街、大明門、承天門(天安門)、皇宮等街市,向北延伸至居庸關。畫面中的每一處場景都是一副生動的風俗畫。

構圖

《皇都積勝圖》中可以看到北京城的商業空間布局和政治空間布局的區分很明顯。承天門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門以內的皇城沒有任何的商業活動;大明門至承天門之間是行政中心,分不著大量的衙署;而從正陽門到大明門之間的朝前市則是當時北京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在《皇都積勝圖》中的朝前市,顧客熙熙攘攘,商品種類十分豐富,既有服裝鞋帽、日常用品,也有古玩字畫、珠寶首飾等;何種商品和攤位一個接著一個,期間還有彈琵琶的、唱小曲的,周圍聚集著不少聽眾,好一番熱鬧的景象。《皇都積勝圖》畫卷中,即繪有寬敞院落中儲存煤炭。有的煤場、煤鋪收買大車或駱駝馱運來的煤炭儲存售賣。部分資本雄厚的煤鋪,還自養駱駝或大車直接從京西煤窯取煤。

畫技

畫面上人物眾多,形象生動,從城內到城外,場景極大,而每一處場景之下,幾個人物之間,又都構成了一幅幅小的獨立的情節畫面,再由這些情節相互貫穿,構成整個全境畫面,沒有絲毫零亂之感。這反映了當時民間風俗畫技法已經趨於成熟。

後世影響

《皇都積勝圖》上承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下啟清人徐揚的《盛世滋生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在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傳統中,也應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描繪人民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在16、17世紀間,它也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不朽傑作。

研究價值

該圖以表現明代皇都的盛況為中心,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動具體的形象史料。明清時期,民間音樂生活中是南有彈詞,北有鼓詞,而後世的說唱音樂體裁,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明清兩代中發展起來的。明代的《皇都積勝圖》中有兩種街頭說唱形式,反映了文獻記錄中關於當時的彈詞基本是用琵琶伴奏,也有用小鼓、拍板的真實情形。《皇都積勝圖》無法表現嚴格的分階,可見當時經濟勢力帶來了新的階層融合,也帶來了新的城市群遊方式。

重要展覽

2015年11月11日,《皇都積勝圖》參加在韓國舉辦的2015韓國光州設計雙年展,主題為“古老都市的前世今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