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化。那時候,周王室衰微,人們的思想不受任何限制;井田制崩潰;原來社會地位較低的“士”階層活躍起來;私學興起,教育由“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民間”。平民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和思想流派。這些文士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代表學派,意義與影響,

代表學派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認為 “道”是世界的根本,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老子還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並可以相互轉化的兩方面,如“長短相依、難易想成、有無相生”、“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莊子認為“道”是最高原則,宣揚“天道”和自然無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地位:適應了建立統一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是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孔子(春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思想核心:“仁”。“仁者,愛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人際關係。提出“禮”的學說,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周禮,強調的是等級貴賤,政治上為政以德(以德治民、德治)——反對苛政和任意的刑殺
教育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孟子(戰國)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性善論。荀子(戰國)、主張施行“仁義”、“王道”和“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主張人性惡。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由於不適應統治者需要,並沒有受重用。

意義與影響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莊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韓非等。這些學派相互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深遠。“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