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

百侯舊稱“白堠”,民國以後改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百侯鎮位於大埔縣東部,西接湖寮鎮,東連楓朗,北靠岩上,南依平原鎮,距縣城11公里,交通便利,省道茶上線貫穿其中,是距縣城最近的一個鎮,僅11公里,交通便利,省道茶上線貫穿其中。全鎮總面積94.2平方公里,有山地7071公頃,耕地942公頃。下轄16個行政村,285個村民小組,3萬多人,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1240萬元,人均收入達3379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百侯
  • 別名白堠
  • 享譽:文化之鄉”
  • 發展:民國以後改為百侯
簡述,美譽,風景名勝,取得的成效,

簡述

百侯鎮民風淳樸、風景優美,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鎮。明代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詩書世家”、一腹三翰 院、一同懷四魁”的典故流傳九州,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幹部之鄉”之美譽。侯山十二景”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百侯

美譽

百侯素有“文化之鄉”之稱。清康熙初年,侯南進士楊之徐三個兒子均為翰林。清末,廢科舉辦新學,侯南步梯國小是全縣最早興辦的學校。民國十四年創辦私立百侯中學,積極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輸送了大批人才。百侯幼稚園辦於抗戰前,名聞全國。全鎮有幼稚園2間,完小9間,中學1間,有中心衛生院1間,還有煥昌文化活動中心、影劇院、楊隆生藝術館各1座,是省體育先進鎮,鎮文化站還被評為省一級文化站。
百侯是遠近聞名的“華僑之鄉”。據統計,全鎮海外鄉親和港澳台同胞有3萬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而鎮內“三胞”親屬就達1.4萬多人,占全鎮人口的40%以上。
百侯又是“幹部之鄉”。百侯籍的人才遍布全國各省及世界各地,尤以教育界、政界、商界更為突出。社會知名人士楊蘭史、楊應彬、劉兆倫、肖月華、楊永松、楊英耀、肖如川等均為百侯人。
2010年12月百侯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風景名勝

百侯民風淳樸、風景優美,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鎮。古往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詩書世家”、“一腹三翰院、一同懷四魁”的典故流傳九州。“侯山十二景”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馬寺晨鐘”、“古榕陰下”、“西岩朝翠”、“東廓晚霞”等景點是古今文人墨客吟詩作對的田園風光,也是遊客觀光的名勝古蹟。
百侯還有許多民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如“鯉魚燈”(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漢樂、五鬼弄金獅,布龍,竹板歌,武術等,漢樂在百侯有較好的民眾基礎,也是大埔漢樂的主要活動區域,百侯的民間演奏家曾多次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廣東漢樂演奏活動,到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全鎮有十多個固定演奏點。有優美、傳神的民間故事,傳說、典故;有大量燴灸人口的詩詞、楹聯,還有宋代靡崖石刻。飲食文化非常豐富,傳統特產美食,有薄餅、憶子粄、鴨松羹、豆子羹、芋子粄、牛肉干、酸棗羔等。
百侯鈉長石、粘土、陶泥、林竹木資源豐富,鎮內有原料廠、百侯機械木製品廠等個體、民營企業,其中“金公主”牌木屐、百侯牛肉干暢銷海內外。

取得的成效

改革開放二十多來,百侯歷屆黨委、政府充分發揮“三鄉”優勢,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海內外鄉賢的大力支持下,致力於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僑鄉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基礎日益雄厚,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5850萬元,人均收入4033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