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寺

白鹿洞寺

白鹿洞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白鹿路,玉屏山南側,與虎溪岩山相對應。白鹿洞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四年),開山祖師為葦老和尚。明萬曆年間,廈門名士林懋時開拓岩洞後,在洞側營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並以朱熹在廬山建白鹿書院故事,稱「白鹿洞」。後人在洞內雕造一隻白鹿,並加以美化傳說,乃有「白鹿銜煙」之說,為廈門小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鹿洞寺
  •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白鹿路
  • 創建:清康熙四十四年
  • 時代:清
前世,今生,

前世

白鹿洞名稱的來源,據傳,洞初開拓時,在這裡建閣奉祀理學家朱熹。因朱熹嘗在江西廬山建白鹿洞講學,遂取名白鹿洞。後人在石洞中雕造一隻白鹿,加以傳說美化,因此有“白鹿銜煙”的傳稱,列為廈門“小八景”之一。
白鹿洞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甲申,開山祖師為葦江老和尚。
據《廈門志》記載:“白鹿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樹掩映,舊建有大觀園、宛在洞、接因亭。清乾隆二十八年間(公元一七六三年),再拓六合洞、朝天洞、銜山亭。” 白鹿洞寺左側,清初建有玉屏書院,歷來存在有“琳宮梵宇與書院黌舍爭地”的矛盾,乾隆十六年(一七六一年),廈門海防同知白瀛曾有“逐僧徒,遷佛像”、“拆舊屋,建講堂”之舉,使寺岩一度受到破壞,直至道光、鹹豐年間,書院萎縮衰落,佛寺才得重興。
清末民初先後重修、擴建寺宇,由覺斌和尚住持。後覺斌就任南普陀寺都監,由妙廉繼任。建國後,1958年部隊借住寺宇,曾對寺宇進行重修。1988年由旅居香港的元果法師集資興修,擴建殿堂樓閣,新塑諸佛菩薩金像,鋪砌石級、石欄。裝修樓台亭閣,寺容寺貌,煥然一新,現住僧眾十餘人,儼然為一莊嚴宏偉的佛教道場。

今生

白鹿洞寺歷盡滄桑,幾度荒廢。如今由於寺前台階陡峭、交錯不接,客堂建築年久,導致地基鬆動,牆體出現裂縫,房梁木頭遭白蟻侵蝕,房屋存在安全隱患。現任住持為常學法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