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鷳峨眉亞種

白鷳峨眉亞種

白鷳峨眉亞種,別名峨眉白鷳,(學名: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屬雞形目、雉科白鷳亞種飛禽類,頭頂具冠。嘴粗短而強壯,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棲息於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亦出現於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食昆蟲、植物莖葉、果實和種子等。通常成對或成3~6隻的小群活動,性機警,膽小怕人,一般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繁殖期築巢於灌木叢間的地面凹處。分布於中國四川的屏山、峨眉山、馬邊、峨邊、甘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鷳峨眉亞種
  • 拉丁學名: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
  • 別稱:峨眉白鷳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雉科
  • 鷳屬
  • 白鷳
  • 亞種:白鷳峨眉亞種
  • 分布區域:分布於中國四川。
  • 命名者及年代:Cheng, Chang & Tang, 1964
  • 英文名稱:Szechwan Silver Pheasant
  • 保護等級:低危(LC)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保護等級,種群發現,

外形特徵

白鷳峨眉亞種是白鷳的亞種之一。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厘米,雌鳥58~67厘米。白鷳雌雄異色 。雄鳥頭上的長冠和下體全部純輝藍黑色,帶金屬光澤。臉部裸露皮膚呈紅色。頸、背、翅均為白色帶“V”形黑紋。中央尾羽為白色,兩側帶黑紋。跗跖部為紅色。雄鳥上體和兩翅白色,密布黑紋。羽冠和下體都是灰藍色。尾長,中央尾羽近純白色,外側尾羽具黑色波紋,外側尾羽亦白,染以黑紋。頭的裸出部分和腳為赤紅色;嘴淺綠色;眼棕褐色。雌鳥上體以及翅、尾等概橄欖棕色;下體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細斑。眼裸出部分赤紅,腳亦紅色,鮮艷顯眼。雌鳥全身棕褐色,後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白鷳白鷳

棲息環境

棲息於多林的山地,從山腳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層的濃密竹叢間活動。白天多隱匿,叫聲嘈雜粗糙。受驚時羽冠豎立,尾羽微揚,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頂方展翅起飛。夜間棲宿在樹枝上。
白鷳白鷳

生活習性

成對或成3~6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17隻。性機警,膽小怕人,受驚時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通常在亮天后即從夜棲樹上飛到地面活動,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動高潮。活動多在巢域內,每日活動路線、範圍、地點都較固定,多數時間都用於覓食。食飽後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爾也有飛到樹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棲於高樹上,一般在天黑時才開始上樹棲息。通常雌先雄後,或雌雄一起一邊發出叫聲,一邊飛上一定高度的樹枝,然後逐步登高,藏於高大喬木密集的樹冠下,距地高度多為6~8米。活動時較為安靜無聲,有時可聽到行走時踩踏的‘沙沙’聲。通常僅在有危險時雄鳥才發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聲。
白鷳白鷳
主要以植物幼芽、塊根、果實和種子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亞錐栗的堅果、崖豆、蕨葉、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針蟲、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

生長繁殖

一雄多雌,4月份發情;在發情季節,兩頰的裸露部分開始增大,並由暗紅色變為鮮紅色,羽毛顯得富有光澤。雄鳥求偶時,環繞雌鳥步行並有擺尾、擊翅等動作。營巢於林下灌叢間地面凹處或草叢中。巢較簡陋,主要由枯草、樹葉、松針和羽毛構成。每窩產卵4~6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質斑點,通常每隔1日產1枚卵,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雛鳥早成性,孵出的當日即可離巢隨親鳥活動。
白鷳白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四川的屏山、峨眉山、馬邊、峨邊、甘洛。
白鷳白鷳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白鷳白鷳

種群發現

白鷳是亞種較多的一個物種,其中主要分布於貴州的榕江亞種和主要分布於四川的峨眉亞種都是由中國學者確立的,特別是峨眉亞種,被稱為“峨眉白鷳”,是中國著名鳥類學家鄭作新教授經過充分的研究和論證所發現的。
20世紀60年代初,鄭作新教授將在四川峨眉山一帶採集到的白鷳標本進行研究。經過反覆比較,他發現雖然采自峨眉山的白鷳雄鳥的尾羽同其他產地的一樣,都是白色的,但在大面積白色尾羽復蓋下的外側3對尾羽完全是純黑色,而其他產地的卻是白色中雜著一些黑色的細紋,另外采自峨眉山的白鷳雄鳥還有肩羽的黑紋比較粗著,後頸部微具細紋,背部羽毛的黑紋也稍粗,並且在羽端處似乎呈折斷的波狀等特點,這些足以說明分布於峨眉山地區的白鷳為1個新的亞種,於是命名為“峨眉亞種”。
有趣的是,鄭作新教授將發表的論文單行本分寄給包括德國著名鳥類學家施特斯曼教授在內的國內外同行後,卻接到美國芝加哥博物館鳥類研究室主任特雷勒教授的一封來信。信中說該博物館早在1930年,就有一位名叫史密斯的鳥類學家,在峨眉山採集到一些白鷳的標本,收藏在芝加哥博物館,但遺憾的是史密斯並沒有對這些標本作過細緻的研究工作。一直到60年代後,才由特雷勒教授對這些標本進行研究,並且也發現了這些白鷳所具有的獨特的性狀,同樣認為這是一個新的亞種,為了表示對鄭作新教授的尊重,打算將它命名為鄭氏亞種,或稱為“鄭氏白鷳”。但是,由於鄭作新教授的論文已經首先發表,按照國際動物命名法規,這個新發現的白鷳亞種仍然應該叫做峨眉亞種,或稱為“峨眉白鷳”。此後,施特斯曼教授也給鄭作新寫了一封信,信中幽默而意味深長地寫道:“當前在許多問題上,中國與美國的看法很不一致。可是我至少找到了一個共同點,就是你們都認為峨眉白鷳是一個新的亞種,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又領先了一步。在此請接受我衷心的祝賀”。
發現了白鷳峨眉亞種之後,鄭作新教授又對白鷳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他認為具有白色尾羽的白鷳亞種應該是在進化程度上比較高級的亞種,而具有黑色外側尾羽的白鷳亞種,是因為尾羽尚未完全變成白色,所以是進化程度比較低級的亞種。而依照白鷳的分布情況來分析,具有白色尾羽的亞種大都集中於雲南的南部一帶,而且亞種數有5個之多,據此可以推測這些地區有可能是白鷳這一物種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而具有黑色外側尾羽的亞種卻均散布於四川峨眉山、海南島及國外的高棉南部等地,處於白鷳分布區的邊緣地帶。
在理論上,以往許多學者都認為進化程度比較低級的類型的分布區一般是該物種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而鄭作新教授在關於白鷳亞種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結論卻與之恰恰相反,他認為比較進化程度比較低的亞種並不分布在這一物種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而是被排擠到該物種分布範圍的邊緣。但是,他的這個“排擠觀點”又與達爾文學說中“優勝劣汰”的核心理論恰相吻合,成為支持進化論觀點的又一個科學論據,同時也是對進化論的一種具有理論意義的補充論證。
白鷳白鷳
白鷳白鷳
白鷳白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