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鳳鶥

白領鳳鶥

白領鳳鶥(學名:Yuhina diademata)體長15-18厘米。頭頂和羽冠土褐色,具白色眼圈,眼先黑色,枕白色,向兩側延伸至眼,向下延伸至後頸和頸側,在頸部形成白領極為醒目。上體土褐色,飛羽黑色,外側初級飛羽末端外緣白色,尾深褐色,羽軸白色。頦、喉、黑褐色,胸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成對或結小群吵嚷活動于海拔1100~3600米的灌叢,冬季下至海拔800米。在較高的幼樹或成樹上活動。主要以昆蟲(金龜甲、金花甲、瓢甲和叩頭蟲等鞘翅目昆蟲,其次為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和直翅目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薔薇科果實、各種漿果和雜草種子)為食。分布於中國,緬甸和越南。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前額暗褐色,頭頂和可豎起的羽冠淡栗褐色或土褐色或深咖啡色、具輝亮的淡色羽軸紋;枕和後頸白色,一寬的白色眉紋自眼上後方向後延伸至枕,與枕部的白色融為一體;眼先黑色,眼圈白色;頭側、耳羽淡褐色或灰褐色具茶褐軸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土褐色或淡栗褐色,尾羽深褐色,內翈和羽端黑褐色,羽軸紋白色;小翼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其餘翅上覆羽與背相似;飛羽黑褐色,外緣和羽軸黑色,外側初級飛羽端部外緣和羽軸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羽軸白色,最內側初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顏色亦與背同色。頦和上喉黑褐色,下喉、胸和兩脅土褐色或淡灰褐色,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栗色或栗褐色,上嘴黃褐色,下嘴黃色,腳肉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5-29g,♀1116-28g;體長♂145-185mm,♀150-180mm;嘴峰♂12-14mm,11-15mm;翅♂72-82mm,♀71-79mm;尾♂74-89mm,♀73-81mm;跗蹠♂21-25mm,♀21-25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竹林中,也棲息於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冬季有時也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帶農田、茶園和村寨附近的樹叢與竹叢間活動和覓食,是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較常見的鳥類之一。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間多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3-5隻至10餘只的小群。常在樹冠層枝葉間、也下到林下幼樹或高的灌木與竹叢上或林下草叢中活動和覓食。不時發出尖細的“絲、絲、絲”聲音,繁殖期間常站在灌木枝梢上長時間地鳴叫,鳴聲洪亮多變。
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物性食物占取食總頻數的83%,昆蟲占61%。植物性食物主要為薔薇科果實、各種漿果和雜草種子等,所吃昆蟲主要為金龜甲、金花甲、瓢甲和叩頭蟲等鞘翅目昆蟲,其次為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和直翅目昆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西部、緬甸東北部及越南北部。
白領鳳鶥分布圖白領鳳鶥分布圖
中國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四川東部萬縣、東北部城口、南江、東南部秀山、南川、南部屏山、雷波,中部成都、南充、雅安、峨眉、天全、寶興、北部茂汶、西部康定、瀘定、西南部木里、鹽源、西昌、布拖、馬邊、峨邊、美姑、甘洛,貴州北部綏陽、遵義、西北部威寧、東部江口、中部貴陽、龍里、雷山、西南部興義,雲南西北部貢山、麗江、增口、維西、碧江、西部瀘水、騰衝、盈江、潞西、龍陵、永德、鎮康、耿巴、滄源、景東、中部昆明、新平、東北部永善、東部師宗、尋甸、東南部蒙自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5-8月,少數遲至9月。通常營巢于海拔1200-2700米的山地森林和山坡灌叢中,也有在茶園內築巢的。巢多置於低矮樹叢間或灌木枝杈上,距地高0.2-1.5米。巢呈杯狀,外層主要為苔蘚,中層為枯草、枯葉和細根構成,內墊棕絲、細草莖、草根和鬚根等材料,並用鬚根繫於枝杈上。巢的大小為外徑9-13cm,內徑5-7cm,高6-12cm,深3.8-7.2cm。每窩產卵2-3枚,通常為3枚。卵為白色、藍綠色、淺綠色或淺灰綠色,其上被有紅褐色、紫藍色或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1.4 mm×15.2 mm,重2.1克。

亞種分化

白領鳳鶥(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Yuhina diademata ampelina
2.
Yuhina diademata diademata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白領鳳鶥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