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芬子鎮

白芬子鎮

白芬子鎮位於安丘市中部,總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萬畝,轄68個行政村,3.8萬口人。該鎮是個農業大鎮,盛產小麥、玉米、大姜、大蒜、礦產品等農產品,尤其以種植姜蒜而聞名,199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姜蒜之鄉”。所產大姜塊大絲少,色澤鮮艷,味帶清香 ;大蒜頭大瓣勻,汁液粘稠,辛香可口。1995年獲AA級綠色食品證書;1997年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白芬子牌”商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芬子鎮
  • 面積:69平方公里
  • 人口:3.8萬
  • 耕地面積:6.2萬畝
鄉鎮經濟發展,鄉鎮經濟結構調整,白芬子鎮地勢特色,特色農業,鄉鎮企業,特色農業開發,歷史遺蹟,民間手藝,

鄉鎮經濟發展

該鎮立足優勢,大力實施以姜蒜種植為主導、以市場帶動為特徵的農業產業化戰略,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199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06元。發展大姜面積2.2萬畝,總產7000萬公斤;大蒜6000畝總產600萬公斤,實現了村村種植,規模發展,成為姜蒜的主要產地之一。為帶動主導產業,活躍農村市場,鎮黨委、政府從1993年開始,在安召路、下小路交叉路口的黑埠子村先後投資3500萬元,建成了安丘市姜蒜批發市場。市場總占地面積160畝,可容納2000多輛車同時進場交易,銷售面輻射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日、美、韓等國家,日交易額300萬元左右,年銷售額達10億,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是全國最大的姜蒜專業批發市場和加工、出口基地。現在,該鎮已形成“市場為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

鄉鎮經濟結構調整

2002年,白芬子鎮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種植大姜面積2萬畝,總產量達到6500萬公斤。春季栽植各種樹木及育苗76.4萬株,綠化道路65.5公里,建成了4個百畝以上的片林、6個育苗基地;通過洪溝河綜合治理、央贛路兩側林果基地建設和下小路農業技術走廊建設三大工程,總投資210萬元,發展經濟林8000畝、速生林6000畝。畜牧養殖新建養殖小區11處、高標準養殖場6處,其中萬隻肉雞場3處,萬隻蛋雞場1處,千頭豬場1處,百頭肉牛場1處,擴大養豬8000頭、養雞30萬隻、養牛1200頭。全年實現畜牧業收入1150萬元,比上年增長30%。另外發展芋頭、大蒜等蔬菜8000畝,全鎮糧經比例達到1:2.1。投資200萬元在姜蒜批發市場主體與西綜合集貿區之間規劃了長600米、寬35米的功能直接區,新建商品房4400平方米;投資50萬元進行了第三期供水工程建設,增加日供水量1000萬方,投資20萬元新上1000千伏變壓器,使市場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在市場周圍規劃了1.47平方公里的民營招商園區,與市場有機融為一體,總面積2平方公里,被山東省鄉企局確定為“省級姜蒜貿易加工園區”。全年新建洗姜廠62家,其中園區就占47家;引進外資項目12個,契約利用外資669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3070萬元,整個貿易加工園區發展起以大姜加工為主的民營業戶400多家,日加工、銷售大姜1000多噸,年成交量40萬噸,交易額10多億元,收購銷售面輻射全國各地,並出口日、美、韓、中東、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全鎮共有企業556處(不包括運輸業),全年完成產值28887萬元,銷售收入25680萬元,利稅1410萬元(完成稅金258萬元)。其中工業企業283處,全年完成產值25435萬元,銷售收入22995萬元,利稅991萬元(完成稅金199萬元)。
白芬子鎮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3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地方財政收入424.2萬元,比上年增長11%;工業實現銷售收入4.15億元, 利稅3968萬元,分別增長80.4%和300%。第三產業增加值達776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0元。 白芬子鎮以盛產大姜、大蒜、大蔥而聞名,其中大姜是本鎮的主導產業。全鎮大姜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畝左右, 現有200畝以上的姜蒜種植專業村50個,2畝以上的專業戶6000多戶,僅此一項人均純收入達2000多元。1993年建成全國最大的姜蒜批發市場-安丘市姜蒜批發市場,年交易大姜40萬噸,年交易額達10億元,銷售面輻射全國各地,並出口到日、韓、美等國家和地區。1996年白芬子鎮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姜蒜之鄉”。 經濟林總面積發展到2.8萬畝, 發展蔬菜5510畝、黃煙1200多畝、大蒜4379畝、棉花1200畝,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 2003年, 全鎮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14個,其中高科技項目1個,過千萬的創業園項目1個, 契約利用資金815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5231萬元,完成市分配任務的294%。 全鎮民營企業總數達到898家, 固定資產投入1.54億元,總產值5.03億元,工業產值4.6億元, 增加值1.26億元,分別比去年增加67%、69%和103%。新發展限額企業4家,實現銷售收入0.8億元。著名的企業有昌盛食品公司、綠地食品公司、永金醬菜廠、沃土微生態植保肥料廠等。 2003年全鎮建設養殖小區29處,新培育養殖大戶12家,年出欄生豬8000頭、雞30萬隻、牛1200頭。

白芬子鎮地勢特色

白芬子鎮位於安丘城西南12公里處,該鎮的褐土、河潮土十分適於姜蒜生產。據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就有零星種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面積、區域性種植。1996年該鎮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姜蒜之鄉”。1997年“白芬子牌”姜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定為AA級食品。2001年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

特色農業

白芬子姜分為大姜小姜兩個品種,大姜姜塊肥大飽滿,表面光滑鮮亮,辛辣清香,纖維素少,品質細嫩,抗病高產。小薑黃皮黃肉,含水量低,辣味強,香味濃,纖維素少,結構緊密,品質風味獨特。這兩種姜除用作調味佳品外,還供藥用,具有祛寒解表、發汗止嘔、化痰健胃、回陽通脈之功效,因而久負盛名。加工成的薑糖、姜脯或製成的姜塊、脫水薑片、軟化姜芽、姜精、薑汁等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白芬子鎮所產的大蒜頭大瓣勻,汁液粘稠細膩,辛香可口,味道濃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胺基酸、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對多種病菌、病毒有抑制殺滅作用,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鄉鎮企業

安丘昌盛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位於中國姜蒜之鄉--白芬子鎮,北靠全國最大的姜蒜批發市場--安丘市姜蒜批發市場,交通方便、環境幽雅。
公司主要從事以加工各種風乾姜、保鮮姜為主,同時經營各種大蒜,蒜苔、洋蔥胡蘿蔔、辣椒、土豆、牛蒡、山藥、蘋果等農副產品的儲藏保鮮、速凍冷藏醃漬脫水等業務貿易。現擁有員工80人,種植基地1000畝,與各地農戶簽定協定基地5000畝,廠房面積5000平方米,加工車間四處,製冷庫七座,地下恆溫庫2處,年儲存能力5000噸,日加工能力40噸以上,出口額達3000萬美元。隨著公司逐年發展壯大,我們已在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設有固定購銷點、辦事處,從而保證原料的及時供應。
公司本著質量第一,誠信為本的宗旨,為確保產品質量,公司建立了完善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從基地建設,原料儲存,加工處理,成品包裝及再儲存四步驟出發,層層把關,科學管理,嚴格控制產品的保鮮、衛生、安全等各種性能,並以精深的儲存保鮮加工技術,贏得海內外客戶的廣泛信賴。公司生產加工的“昌盛”牌生薑產品,正逐日暢銷於日本、英國、加拿大、美國、英國、阿聯以及印度孟加拉等東南亞各國和中東各個國家。
安丘市寶業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5月,註冊資金323萬人民幣.位於全國最大的姜蒜批發市場--安丘市白芬子姜蒜批發市場市場南側.廠區占地面積6600平方米,建有先進的蔬菜加工流水線2條,400噸恆溫庫2座。員工168人,公司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主要從事大姜、芋頭等農副產品的加工、出口業務。產品主要銷售等美國、馬來西亞、阿連酋等國外市場。產品在國際市場深得客戶的好評。
公司堅持“以質量求生存,靠信譽求發展”的治廠方針,立足當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外拓市場,內抓管理,現以形成以蔬菜加工為龍頭,帶動農戶種植基地的生產新格局。

特色農業開發

依託豐富的姜蒜資源優勢,白芬子鎮於1993年建立了安丘市姜蒜批發市場。該市場總投資1億多元,占地200畝,分為產品交易區、產品加工區、餐飲服務區、集市貿易區等多個功能區域,形成了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了周圍姜蒜產業的發展。市場日加工銷售大姜1500噸,市場周邊有大姜加工企業300多家,從業者6000多人,年加工交易量40萬噸,年交易額14億元,實現地方稅收150多萬元。1999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定點市場”,2002年被省鄉鎮企業局確定為“省級姜蒜貿易加工園區”,2005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全國最大的常年性姜蒜專業批發市場及加工、銷售中心。

歷史遺蹟

鄭家下莊遺址位於安丘城偏西南17公里的白芬子鎮鄭家下莊村北。1982年10月9日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地處河邊台地,南接鄭家下莊村,西臨凌河,東、北兩側被凌河支流環繞。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50米,總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斷崖處發現多處灰坑、紅燒土以及陶片,採集到大量陶器標本,能辨認器形的有:
鼎足,分三型:一型,夾砂褐陶,扁鑿形。二型,夾砂褐陶,鳥喙形,正面飾有附加堆紋及窩紋。三型,與二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附加堆紋兩側加雙眼。屬龍山文化
鬹足,夾砂紅陶,乳狀袋足。是龍山文化典型陶器。
陶尊,夾砂灰陶,子口內斂,腹部飾附加堆紋。屬岳石文化
,夾砂灰陶,矮襠,實足尖,飾繩紋。是商代器物。
陶罐,夾砂灰陶,方唇、折沿,圜底內凹,飾繩紋。是西周器物。
鄭家下莊遺址是一處內涵豐富的龍山至商周文化遺址。山東省人民政府於1992年6月20日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和探討本地區龍山至周商的歷史變遷、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民間手藝

紙紮藝術在鎮內有千餘年的歷史,約在明朝,白芬子鎮前屯村有王姓人會扎花手藝。建國前後,扎花藝術在鎮內許多村莊流傳。花的種類有盆花瓶花頭花懷花等等,製作工藝越來越先進。改革開放後,扎花成為創稅、創匯的項目之一,成品銷往國內外市場。
紙紮的傳統作品有:業餘劇團的道具,民間文藝演出時用的旱船、龍燈、獅包等等,還有祭祀所用的金山、銀山、箱櫃、搖錢樹、紙人、紙馬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民間藝人扎制些電視冰櫃轎車之類的現代化用具用品用以祭祀。紙紮藝術尤其叫絕的是風箏的扎制。紙紮風箏歷史悠久,風格獨特,作品有蝴蝶蜈蚣、鷹、魚、仙鶴童子、八仙過海、雷震子背文王、八卦、七星等等,並且起飛好,這也是白芬子風箏的一個共同點。曾有人三十年代初扎制了一條蜈蚣,長20多米,用麻繩放飛,帶起了三個小孩,一時傳為佳話。白芬子風箏式樣美、畫工細、色彩好,不僅清明時節放飛天空,也可作為居家掛放觀賞的藝術品而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