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毦兵(白耳精兵)

白毦兵

白耳精兵一般指本詞條

這支部隊長期以來不為人熟知,文獻資料見於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至蜀國中都護李嚴的書信中。文曰“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指出了白毦兵的性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毦兵
  • 類型:三國時期精銳部隊
  • 出處:蜀國中都護李嚴的書信
  • 筆誤:“白耳兵”和“白眊兵”
字意來源:,史料記載,三種說法,1-丹陽軍舊部,2-馬超的舊部,3-西南少數民族,

字意來源:

“白耳兵”和“白眊兵”都是“白毦兵”的筆誤,那些說“毦”是“眊”筆誤的實在是以訛傳訛,貽誤無窮!
【毦】ěr
1. 用鳥羽獸毛做的裝飾品。
2. 氈類毛織品。
3. 用羽毛編織的衣服。
4. 草花。
《康熙字典》對毦字的解釋:
《唐韻》《集韻》仍吏切,音餌。《說文》羽毛飾也。《博雅》毦,罽也。一曰績羽為衣。一曰兜鍪上飾。《後漢·單超傳》金銀罽毦,施於犬馬。《注》毦,以羽毛為飾。音如志反。
又《西南夷傳》齎黃金、旄牛毦。《注》顧野王曰:毦,結毛為飾,卽今馬及弓槊上纓毦也。《魏略》劉備性好結毦,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因手自結之。
又《諸葛亮·答孫權書》所遺白毦薄少,重見辭謝,益以增慙。《女紅餘志》臨川王宏妾江無畏善騎馬,翠毦珠羈,玉珂金鐙。《庾信詩》金羈翠毦往交河。
又冠上飾。《董巴·輿服志》內常侍加黃金,附蟬毦尾,謂之惠文冠。
又拂名。《晉東宮舊事》皇太子納,有白毦拂二枚。
又錦名。《內典·翻譯名義集》兜羅錦,亦翻揚華,或稱兜羅毦。
又香草之稱。《郭璞·江賦》揚皓毦,擢紫茸。《注》毦與茸皆香草也。
又藤名。《齊民要術》毦藤,大小如苹蒿,蔓衍生。○按《服虔·通俗文》毛飾曰毦,則凡絲羽革草之下垂者,可以毦名矣。 與目部眊不同。《正韻牋補》毦從耳。誤從目,讀作眊,謂德好結帽,譌久矣。
【眊】mào
1. 眼睛看不清楚,引申為糊塗:~聵(眼昏耳聾,糊塗)。“胸中不正,則眸子~焉”。
2. 〔~矂〕失意;煩惱。
3. 古同“耄”,老年。
白毦兵是後漢三國時期劉備勢力下的一支部隊,由陳到統帥。
陳到陳到
該信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四一,曾經在《諸葛亮集》中題為《與兄瑾論白帝兵書》,誤認為諸葛亮至諸葛瑾的書信。在1982年,史學家田餘慶在《文史》發表文章更正了這一錯誤,指出是諸葛亮寫給李嚴的書信,並研究了白毦兵的性質。
毦,也稱旄、髦,是以髦牛尾編織的飾物,在古代通常用於武士盔甲和武器的裝飾,也用於製作符節。《漢魏故事》記載:“與外國節皆二,赤眊一,黑眊十,異於常節。”;《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青衣道夷與徼外三種夷齎黃金、旄牛毦,舉土內屬”。所謂白毦兵,就是用白色旄牛尾作為裝飾的部隊。一方面,用旄牛尾裝飾體現了威武尊貴,表示了劉備對這支部隊的區別對待。

史料記載

依據史料的體現,在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計畫北伐,為了準備防衛與後援,調李嚴到江州部署,並派遣陳到率領白毦兵協助。
史書雖然透露了白毦兵的性質和統帥,但是關於白毦兵的兵源卻不得而知。

三種說法

現今大至有三種說法:

1-丹陽軍舊部

劉備早期的部隊,以在徐州獲得的丹陽軍為最優。這些部隊跟隨劉備轉戰南北,陳到更是長期統領丹陽軍(劉備初掌徐州時陳到未在其賬下),所以白毦兵有可能為丹陽兵。但是依據時間推算,從公元194年劉備占據徐州到公元226年諸葛亮的這次北伐,經過了32年的時間,丹陽舊部的實際年齡已經很大,並不很符合如諸葛亮所言“西方上兵”。

2-馬超的舊部

依據史料,羌人廣泛佩戴毦,而劉備陣營早期的羌人部隊,是馬超歸順劉備時帶來的,這也符合了白毦兵人少的特點。事實上馬超窮極而來,很可能被劉備解除了私人武裝劃歸劉備親自帶領。但是這種說法缺乏史料的支持。

3-西南少數民族

“白毦,西方上兵”很可能是西南少數民族兵。《後出師表》提到“賨叟青羌”,《華陽國志》提到“青羌五部”,實際上從史料來看蜀漢是存在為數不少的一批少數民族部隊的,他們在夷陵之戰和諸葛亮北伐中充當重要角色,而白毦兵可能是其中比較優異的一支。田餘慶教授執這種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