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街道(廣東省江門市白沙街道)

白沙街道(廣東省江門市白沙街道)

白沙街位於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南部中心,西與環市街道、杜阮鎮相鄰,南與新會交界,東面沿西江、江門水道與江海區隔河相望。轄區面積22.2平方公里,下轄44個社區居委會和3個經聯社,常住人口28.3萬人。轄區內水陸交通便利,是江門市黨、政、軍駐地,區域交通優勢凸顯,投資環境優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沙街道
  • 流動人口:6萬
  • 常住人口:28.3萬
  • 轄區面積:22.2平方公里
  • 辦事處駐地:江門市蓬江區環市一路68號
概況,沿革,基本信息,轄區面積,人口,轄下社區及經聯社,地理位置,經濟狀況,區位優勢,主要景點,歷史文化街區,白沙食街,陳白沙紀念館,

概況

白沙街道辦事處位於全國著名僑鄉——江門市的中心城區,是江門市區的金融、商業、文化中心。街道於2015年7月由原來的北街、堤東、倉後、白沙4個街道合併成立,實現了城市街區歷史文化資源和發展空間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了“33墟街”和珠西智谷、濱江新城“三足鼎立”的多元發展局面。

沿革

1952年設沙仔尾街道,1957年羊橋街道併入,1960年改沙仔公社,1961年改西區公社,1963年復稱沙仔尾街道,曾撤,1976年復置,1985年屬城區,1994年劃歸蓬江區。
1996年,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7.6萬,辦事處駐汲芳里,轄新梅、嶺梅、平安、西園、華園南、華園東、華園西、園嶺、幸福、花園、龍嶺、龍興、汲芳、羊橋、鵝溪、菱苑、東觀、加南、福田、紫雲、紫坭、明文、阜康、長安、長壽25個居委會。
2003年,轄區東至勝利路,南至江門河,北至天沙河,西、北面與新會區交界,轄18個社區,人口93073人。2006年,將環市街道白沙社區的行政區域併入沙仔尾街道,沙仔尾街道更名為白沙街道,轄羊橋、西園等19個社區,面積8.175平方千米,人口9.2萬人。
2006年,沙仔尾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並更名為白沙街道辦事處。白沙街道辦事處為蓬江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江門市黨政軍機關駐轄區。
2015年,根據《江門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蓬江區調整部分街道行政區劃的批覆》(江府函〔2015〕108號),撤銷倉後、堤東、北街街道,將其行政區劃(原倉后街道辦事處屬的五邑大學校園除外,原北街街道辦事處屬的港口二路-白石大道—甘棠路—發展大道—西江邊—港口二路圍閉區域除外)併入白沙街道。調整後,白沙街道轄54個社區居委會和3個經聯社,總面積22.2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原倉后街道辦事處駐地(地址:江門市蓬江區環市一路68號)。

基本信息

轄區面積

轄區面積22.2平方公里。
白沙街道白沙街道

人口

常住人口28萬多人,其中戶籍人口22萬多人,暫住半年以上外來人口近6萬人。

轄下社區及經聯社

44個社區居委會和3個經聯社。

地理位置

江門市蓬江區白沙街道辦事處

經濟狀況

城市商貿發達,形成以地王廣場-象溪路商業街為中心,一匯廣場、人人樂百貨、益丞百貨等商業體多頭並發的城市中心商業體系。白沙街大力打造特色商業街區和專業市場,包括“東倉里文化創意區”、 “珠西創谷科技園”、“東湖文化教育城”、“車行世界汽配城”、“遠洋海鮮食街”、“堤西路海味街”、“潮江路花鳥魚蟲街”以及江南水果禽畜批發市場、江門市兩水一凍市場、蓬江區批發市場等,城市服務經營產業集聚態勢進一步增強。
白沙街道

區位優勢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白沙街道區位優勢凸顯,交通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西環路南北走向貫穿轄區,江中、江肇、江鶴高速公里龍灣出入口位居其中。江會路,江會路複線(會城大道)以及龍灣路與新會區對接,構成了蓬江區西大門交通網路,對發展區域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沙街既是江門城區商貿中心,又是典型的文化娛樂中心。文化、教育、衛生、體育設施高度集中。區內有紫茶國小、范羅崗國小、農林國小、景賢學校等名校,有東湖公園、蓬萊公園、中山公園等悠閒綠化公園,更有地王廣場、人人樂百貨、東華路金融商圈等商業娛樂金融中心,名副其實是一個集居住、商業、悠閒、娛樂於一體的宜居街區。
2017年,白沙街將按照“1328”的工作策略和區委“3+2”戰略定位,堅決落實市、區兩級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地實施“優二進三”經濟發展戰略,堅持“先進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方針,最佳化經濟結構,破解土地資源制約的瓶頸,以“三舊改造”、“總部經濟”為重點推動城市經濟發展,以珠西創谷科技園項目為依託,探索發展創新創意新業態。

主要景點

歷史文化街區

白沙街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轄區內有著名的陳白沙祠、墟頂街、石灣直街、常安路步行街、長堤風貌街、中山紀念堂、北街(新寧火車站)、江門海關舊址等景點。“三十三墟街”項目通過整合轄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發掘文化內涵,延續歷史文脈,建設一個展現嶺南儒學文化、商業文化和華僑文化精髓,記錄蓬江城市發展印記,同時集文化體驗、商貿旅遊、生活休閒於一體,在珠西具有廣泛認知度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街區典範。

白沙食街

“白沙食街”在西區大道尾白沙橋兩邊沿白沙河向北延伸,直到二合山工業區。這條食街有“勝記”、“肥仔勤”、“雙飛馬”、“旺角”、“林記”、“榮華”、“嘉彬”、“趣味閣”、“肥倫”、“食得福”、“新城閣”、“金剛山烤肉館”、“金米粥”、“新記”、“緯記”、“漢記”、“潮榮”、“麗城”、“和暢”、“景騰”、“洋苑”等餐廳、飲食店二、三十家。
“白沙食街”各店鋪的美食,特色、口味各不相同,南北兼容,中西薈萃,以顯著的招牌突出各自的特點,招徠食客:“肥仔勤”號稱“鹹豬骨粥”是他的首創,因此招牌分外醒目;“勝記”以“恩平特色菜”為賣點,“簕菜”、“魚仔白粥”、“山坑螺”、“石蛤飯”等山區農家菜引人駐足;“雙飛馬”則是“台山黃蟮飯”;“食得福”以“川菜火鍋”招攬生意,光顧者自然是外省人士居多;“新城閣”是“潮汕特色火鍋”;“金剛山”專營韓國風味的“烤肉”;“和暢大酒樓”以高檔食品招客,出品“珍禽魚翅”;“緯記”亮出“陽江閘坡港海鮮直銷”的口號,以平價海鮮誘發顧客的食慾,“瀨尿蝦”每斤 8 元,“花蟹”每斤 25 元,還有“長尾螺”等特產貝類,五彩斑斕,平價而沽;“景騰”的“湛江風味”吸引的是粵西老鄉,“安鋪白斬狗”原只擺在案板上,狗頭向你張開大嘴,露出尖銳的牙齒,品嘗它要有相當的勇氣;……不同口味的顧客,在這裡都可以尋找到他們心儀的美味。
“白沙食街”也是晚飯宵夜才旺市的,餐桌也是沿河擺開,連綿 1 公里 ,燈光燦爛,食客如雲,車龍成隊,甚為壯觀。吃宵夜的人一般以粥粉面為主,很少點大魚大肉,食物比較實惠,一個例牌炒粉只需 6 元,一個鹽水青菜 6 — 8 元,再加上粥或者一兩瓶啤酒,兩三個人的消費一般都是十幾、二十元。午夜時分人氣最旺,喧囂到凌晨一、兩點才席撤人散,有的店鋪連場地也未及清理,等到第二天上午才收拾。

陳白沙紀念館

陳白沙原名陳獻章,是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明宣德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428年11月27日)出生於廣東新會縣城北圭峰山下的都會村,童年時舉家遷居白沙鄉。陳白沙專治理學,其成就上承程朱理學,下啟明儒心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前被尊為“真儒”、“聖人”、“活孟子”,死後從祀孔廟,賜諡文恭。廣東僅陳白沙得此殊榮,故有“嶺南一人”之譽。他創製的茅龍筆及茅龍書法,在廣東書壇獨創一派,在中國書法史上亦占有重要位置。
陳白沙紀念館坐落在江門市區白沙鄉仁賢里(白沙大道44號),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館內以陳白沙祠及貞節牌坊為中心,前面是白沙銅像廣場,廣場兩側是書畫廊,是遊客休閒品茗的場所。白沙祠的東側是“小盧山書院”,現設為“陳白沙先生事跡陳列館”,陳列展示陳白沙先生的生平資料及墨寶拓片;白沙祠的西側是舊民居,稱為“白沙故里”;白沙祠的後面是小盧山花園,保留了陳白沙先生父母合葬墓。
陳白沙祠其前身是陳白沙家祠,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由曾任南京禮部尚書何維柏、新會縣知縣袁奎等人為紀念陳獻章,倡議捐資建造。白沙祠平面布局為四合院式,座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960平方米,其主體建築排列在縱軸線上,共四進深,由祠門進依次為:春陽堂、貞節堂、崇正堂、碧玉樓。均為面闊進深各三間、山牆擱檀、硬山頂、綠琉璃剪邊,前後之間的建築以左右對稱的廡廊相連線。
春陽堂是為紀念陳獻章以其生前讀書和講學的處所“春陽台”而命名的。堂寬15.46米,深7.28米,建築面積為112.55平方米。屋樑上刻有人物、花果、龍鳳等多種圖案。整個檐廊結構嚴謹,布局和諧,裝飾精細,風格莊重,藝術優雅,為江門絕無僅有的古建築。堂的大門寬4.1米,高3米,共4扇平板門。門上有匾額,書“新地真儒”4字。
貞節堂以紀念陳獻章母親的貞節而命名,為祭祀陳獻章父母之所。屋正脊飾有仰連狀承托火焰形寶珠的陶塑,兩端飾有鰲魚陶塑的吻獸。堂面寬13.83米,進深9.27米,建築面積為128.20平方米。該堂次間後有兩側卷頂門:左門曰“主靜”,右門曰“致虛”。明間後有6扇抹頭造型組成的後中門。貞節堂的柱礎、金柱保存明代的造型,其餘架構為清代維修時的建築裝修。“貞節堂”木匾為陳白沙的老師吳康齋所書。
崇正堂為祭祀陳獻章之所。堂的總體結構與貞節堂基本相同。該堂所有的柱均為木質,梁架為雙步梁結構。該堂明間後設定神龕,為木質結構,前面雕有花卉圖案。神龕有須彌座,為磚石結構。龕內置有陳獻章泥塑坐像,坐像高1.5米;像前置靈牌,刻陽文。“明徵授翰林院檢討理學名臣從祀文廟諱獻章諡文恭石齋陳公位”。坐像兩旁各有一靈牌,皆刻陽文,左靈牌為“明儒文恭公元配張氏夫人位”,右靈牌為“明儒文恭公繼配羅氏夫人位”。堂的正門懸掛“崇正堂”匾額,該匾為何維柏所書。堂內有木刻對聯:“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均為明萬曆二年(1574年)朝廷的賜額。
碧玉樓原為陳獻章的故居,因當年重獲祖傳碧玉而建樓誌慶,是陳獻章珍藏祖傳碧玉及奉養母親之所。陳獻章逝世後,因年久失修,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重修擴建,並在樓前建陳白沙祠,與之成為一體。樓高二層,通面寬14.34米,進深12.24米,占地面積為175.5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51.04平方米。樓首層的柱及柱礎均為花崗岩石。樓門由6扇六抹頭造型的單門組成。明間置有神龕,龕前面鏤雕花卉圖案;龕內置有陳獻章的祖先及其長兄的靈牌。二層樓面、檐廊和樓梯原為木板結構,1983年維修時改為混凝土。樓的結構除二樓的金柱柱礎保留明代的特徵外,其餘為清代維修後的建築裝修。“碧玉樓”牌匾據傳為陳白沙衣缽傳人湛若水所書。
白沙祠記憶體有陳白沙手書的木刻、碑刻,以及其他與白沙祠有關的碑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