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宗族

白氏宗族

白氏宗族,白姓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等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台灣,進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氏宗族
  • 外文名:Bai clan
  • 歷史名人:白丹白起
  • 分布地區太原
歷史來源,家族名人,分布地區,

歷史來源

「白」源出:
出自羋姓,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為氏,稱白氏,是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名諱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為陝西白姓。
3、據《姓氏尋源》及《元命苞》所載,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4、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一帶),國人以地為氏,稱為白姓。
5、皇帝賜姓。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後裔,分別取其祖輩名字中的每一個字立姓而來。因易卜拉欣,亦譯伊白來金或伊白拉金,故後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據《台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
③ 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後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鄂倫春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
⑤ 台灣土著、佤、東鄉、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視子,一說為蹇叔子,春秋時秦國著名將領,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視率領下,白乙丙與兄西乞術將兵襲鄭,滅滑,歸途過崤山,遭晉軍伏擊,被殲,三將均被俘。後釋放回國,白乙丙等知恥而 後勇,三年後,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白乙丙後積攻升為大夫,其後人以此為榮,遂有以其名諱為氏者,稱白姓,並尊白乙丙為白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白姓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等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台灣,進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堂號
治生堂:源自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別號“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陽堂”等。
五、宗族特徵
1、“白”有純潔之義,亦象徵品德之高潔,白姓族人莫不以此嚴於律己,以家規家訓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壇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時事,長慶集中載功德”為其寫照。
3、白姓雖歷經遷徙,但仍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輩份亦文采飛揚,字字珠璣。如白方堅所撰《白氏家譜》中河北滄州白姓一支字行為:“玉壽克顯,雲亭松平,品宏茂令。”
■【白姓宗祠通用對聯】
〖白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棲真筆洞;
結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士白玉蟾,閩清人,家瓊州,字如晦;號海瓊子,後隱於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為白氏子。博洽群書,善書,工畫。詔封紫清真人。有《海瓊集》等。下聯典指晚唐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北)。貞元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贊善大夫等職。後以得罪權貴,以“越職言事”罪,貶為江州司馬。穆宗時,召回長安,目擊宦官擅政,朋黨傾扎,政治混亂,自請外出,歷任杭州、蘇州刺史。後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自稱香山居士。初與元禛酬詠,號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號齊白。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六貼三十卷。
珍珠贈嫁;
紫石刊書。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貧士白厚,有才學,娶富家劉純材的女兒為妻,送黑色耳飾十件作聘禮,劉純材則以珍珠一升、紫鴨千隻回贈,並使家僮滿路撒燭花。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白女兒白金鑾,自幼聰敏,十歲時書寫《北山移文》(南朝齊文學家孔稚圭作),白居易為她買來終南山紫石刊刻。
棲真筆洞;
結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道士白玉蟾,原名葛長庚,繼為白氏子,字如晦,號海瓊子,福建閩清人。十二歲試童子科,諳熟九經,能詩善賦,且長於書法、繪畫。因出於俠義而殺人,逃亡至武夷山,隱居筆洞,改裝道士,又游於華南各地。嘉定年間曾應召到朝中,受命駐太乙宮,詔封“紫清真人”,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實際創立者。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貞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左拾遺、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晚年在洛陽香山築樓結社,自號香山居士。
精治於術;
封武安君。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周人白圭,善於經商,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善觀時變,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經商,認為經商和治國、用兵一樣,必須掌握時機,運用智謀,人稱他為“治生(謀生計)之祖”。下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名將白起,昭王時,從左庶長官至大良造,屢戰獲勝,奪取韓、魏、趙、楚很多土地,因功封武安君。
清衫司馬;
紫清道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其《琵琶行》詩中有“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下聯典指宋·白玉蟾有道術,詔封為“紫清真人”。
詩書繼世;
忠厚傳家。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氏宗祠“香山堂”堂聯。
〖白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士名標甲鼎;
完好飲瓊林。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太子少保白鉞,字秉德,成化進士,歷官禮部尚書。習典故,以詞翰稱。
南陽開裔葉;
東洛衍支流。
——佚名撰福建省廈門市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聯
〖白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執法不避權貴;
出奇善用兵機。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白姓名人白一清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大將白起,郿(今陝西省眉縣)人。昭襄王時,屢立戰功,由左庶長連升左更、國尉、大良造,為一時名將。
〖白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詩歌傑作香山士;
辭賦偉奇濾水風。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下聯典指唐代文學家白行簡,字知退,白居易的弟弟。元和初年進士,任校書郎,後隨白居易在江州、忠州多年,歷官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善辭賦、傳奇,有傳奇小說《李娃傳》、辭賦《濾水羅賦》等。
樊素小蠻桃李侍;
黃金白璧堅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有二妾,名樊素、小蠻,白詩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之句。下聯典指春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死,其妾不嫁,吳王聞其賢美,以黃金白璧禮聘,妾辭不受,人稱“貞姬”。
立身有則惟勤勉;
處世無能但率真。
——白啟寰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楹聯家白啟寰自題聯。
但是人家有遺愛;
曾將詩句結風流。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九江白公祠聯。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詩人白居易,他曾在江州任司馬。
兩州刺史千秋業;
萬首歌行八斗才。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居易墓聯。“八斗才”,比喻才華出眾。
六根清靜林泉好;
七情無牽果木新。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居萍家廳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素口蠻腰,常為侍史;
黃金白璧,難聘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二妾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楚·白公勝妾事典。
南陽受姓以還,百代簪纓垂燕翼;
皖水發祥而後,九天雨露滿龍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安慶市白家灣白氏宗祠聯。上聯典指白氏郡望。下聯典指本支白氏居於“皖水”、“龍山”(白家灣在大龍山東麓)。
-------------------------------------------------
下為2006年4月20日以前的資料:
扯淡、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聳為馬平人;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家族名人

歷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水利家、經濟思想家。其主張減輕稅斂、“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起: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大將,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屢戰屢勝,長平一役,坑殺趙軍四十多萬,後遭妒自殺。
白建:南北朝時北齊人,歷官進侍中、中書令等,並賜田韓城。
白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學,善於文章,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十七歲明經及第,官
至河南府鞏縣令。
白樸: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所作雜劇今知有16種,現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3種,都是描寫愛情的作品,其中前2種最有名。
白英:明代傑出的水利專家,曾為當時禮部尚書疏通河道出謀獻策,特別為大運河暢通做出了貢獻。
白朗:河南省寶豐人,清代寶豐農民起義領袖,反清反袁,打擊殘害中國人民的傳教士。後在虎狼爬嶺戰鬥中受傷犧牲。
白瑜娑:寧夏靈武人,隋末農奴起義首領。其出身奴隸,一呼四方皆應,聚眾數萬人,給隋政權以沉重打擊。
白居易:唐代傑出的詩人,貞元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在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樸實無華,廣為流傳。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三夢記》近於雜錄。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從弟,唐代大臣。進士出身,歷仕武宗,懿宗二朝,兩度為相,政績卓著。
白玉蟾:閩清(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詔封紫清真人。博覽群書,善書,工畫,著有《海瓊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陽人,知明法律,善於書算,官至衢州路總管。
白毓昆:江蘇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創刊《地學雜誌》。武昌起義爆發後,宣傳革命,策動灤州新軍起義,參與組織“北方革命協會”。後任北方革命軍政府參謀長,因兵敗被捕犧牲。
白崇禧:廣西桂林人,國民黨桂系首腦。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均擔任國民黨軍隊重要職務。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長江,白崇禧所統率的軍隊主力在鄂、湘、桂地區被殲滅。同年底,從南寧逃往台灣省,任蔣介石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於台北。
白圭:明代成化年間兵部尚書.其族人後代現居河北省南宮市西白塔村,約1500人,村中約九成的人為世襲白姓.
白雲上:清代書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覽群書,善書,工畫。有《海瓊集》等。
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樸實無華,廣為流傳。
關於白玉蟾的補充介紹:
白玉蟾(1194-1229; 現學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南宋道人,原名葛長庚,字以閱,號繽庵、海瓊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閩清縣。出生於海南島瓊州,後來母親改嫁,繼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幼天資聰敏穎異,七歲能誦九經,十二歲舉童子笠。宋開禧二年(1206)冬,隨金丹大師陳楠(泥妨真人陳翠虛),攜入羅浮,凡九年始得其道。後隱居著述,遍游江南名山勝地,致力於傳播丹道。宋寧宗嘉定間,詔征赴闕,召對稱旨,封為紫清明道真人,命館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頭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氣爽。每往來於名山大剎,神異莫測,時稱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白玉蟾博洽群書,能詩善賦,工書擅畫。為人豪爽俠義,狂飲而不醉,常乘酒興即席揮毫,所作篆、隸、草書,所畫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閩浙、粵、贛、鄂一帶頗有影響。近代一些書畫家的梅花、草書亦源於白氏。著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等書。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金丹派南宗正式創立者,“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他先後了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等為徒。打破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單傳的歷史。復歸武夷止止庵即傳道授法。同時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的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這也標誌著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團。
白玉蟾的內丹學說理論,奉南宗傳統,主張獨身清修,他身體力行、終身無娶。其內丹學說之風格與張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張伯端以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白玉蟾則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純以禪理入道。又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煉方術有較大影響。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白玉蟾平生博覽群經,無書不讀,尤以書法造詣為深。他擅長草書,兼善篆隸。《天朗氣清詩貼》是白玉蟾的傳世之作,從該幅作品看,行筆氣勢不凡,情感淋漓盡致,大有草書大家張旭、懷素的墨韻。《天朗氣清詩帖》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白玉蟾還是一名畫家、詩人。他的畫精於梅竹和人物肖像。他的詩文集自南宋至1969年的七百多年間先後刻印6次。現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約八十萬字。白玉蟾的《道德經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對老子經典著作《道德經》的註解。有學者評之為“文簡辭古,言奧絕倫,乃為千金之注,千古來唯此注堪與王弼本比綸”,是研究道家哲學思想的珍貴資料,後由元代書法家趙孟俯以楷體抄錄,清時被收入《四庫全書》。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
關於白行簡的補充:
唐代文學家。字知退。華州下陝西渭南東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職。著有文集10卷,文辭簡易,有其兄風格。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白行簡以傳奇著稱。代表作《李娃傳》。又名《國夫人傳》。寫滎陽大族鄭生熱戀長安娼女李娃,屢經波折,幾經喪生,終獲美好結局(見《太平廣記》)。《李娃傳》表現了唐代傳奇創作中寫實手法的高度成就。白行簡還撰有《三夢記》,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辭簡質,而情節頗為離奇。《聊齋志異》中《鳳陽士人》一篇,即受其影響。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於秦、楚、魏等地。戰國時,秦國有名將白起,郿(今陝西眉縣)人,屢戰獲勝,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後被逼自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子孫世為太原人。
《新唐書》說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孫,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則說白起是白公勝的裔孫。白仲23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鄭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川、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枝繁葉茂。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為安西(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人,白聳為馬平(今廣西柳州)人,這時還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詩人,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被稱為“詩史 ”。此外,戰國時有兩個白圭,一為貿易理論家,一為水利專家。隋代有靈武(今屬寧夏)人白瑜舉,於大業九年(613年)起義,起義軍曾發展至數萬人。唐代還有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時宰相白敏中。五代後周有中書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品《牆頭馬上》,元末有紅巾軍將領白不信。明代有水利專家白英。清代有書法家白雲上、名臣白準泰。近現代有豫西農民武裝起義領袖白朗,地理學家白毓昆,國民黨桂系首腦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國姓氏中居於第73位,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較多人口。 (中華文化信息網)
據詩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狀,他是周代時楚國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的後裔。《姓纂》一書上也有一段記載說:“黃帝之後,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勝,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這兩個說法相互印證,則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兩三千年以前的楚國公族,推溯起來是上古顓頊帝後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勝,因亂國被誅之後,楚國白氏家族的子孫,為了避亂而紛紛出奔他地,到了戰國時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陝西等地。
這個成名了兩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狀和《姓纂》的考證,是源自楚國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們的歷史還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尋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農氏的時期就已經有了的,他們的姓氏的歷史,遠遠超過了五千年。不論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後來白氏家族發展確是相當複雜的。除了源自楚國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時期,還有許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為氏”而姓了白。
關於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獻可資參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書所云白氏之國”;《萬姓統譜》:“五代,吐谷渾酋長白承福,莊宗賜姓李。陳永貴,胡人,本姓白,為行軍總管。李可久為吐谷渾寧朔兩府留後,本姓白氏,賜姓李,望出南陽”;《北縣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陽郡王,其後為白氏。”

分布地區

【郡望】1、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2、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