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角鯊

白斑角鯊

白斑角鯊,Squalus acanthias (Linnaeus,1758),角鯊科角鯊屬的一種魚類。白斑角鯊又名棘角鯊或薩氏角鯊,是一種很著名的角鯊屬成員,分布世界上大部份的淺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溫帶的水域。它們的特徵是在兩個背鰭上都有鰭棘,且沒有臀鰭

白斑角鯊在歐洲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智利都會用作食物。魚肉主要銷往英格蘭、法國、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的國家及德國。鰭及尾巴則會作為價值較次等的魚翅。它們會被作為肥料、肝油及飼料,加上它們的體型,很適合作為實驗教學的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斑角鯊
  • 拉丁學名:Squalus acanthias (Linnaeus,1758)
  • 別稱:棘角鯊、薩氏角鯊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角鯊目
  • 亞目:角鯊亞目
  • :角鯊科
  • :角鯊屬
  • :白斑角鯊
  • 英文名稱:spiny dogfish,piked dogfish
  • 分類等級:種
  • 中國特有:是
  • 保護情況:未獲保護
  • 平均體長:100-124厘米
  • 繁殖:卵胎生,平均每產6-7尾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種群現狀,營養價值,藥用,保護狀況,出口管制,

外形特徵

體細而延長。頭平扁而長,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細長,比頭和軀幹短許多,尾基上方具一凹窪,尾柄下側自第二背鰭基底後端下方起至尾基稍後止有1縱行突起。吻長,背視三角形,兩側向前狹小,前緣鈍尖,側視尖而突出。眼大,長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而有一缺刻,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稍近,眼徑比鼻孔寬約大2倍,後緣幾與口隅相對。鼻孔中大,幾平橫,外側位,側緣不向外突出,距口端與距吻端約相等(幼體),或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成體);鼻間隔寬大,比鼻孔長約大2.5~3倍;前鼻瓣中部具一簡單三角形突出,不分枝,出水孔暴露,後鼻瓣後部具一低平半環形薄膜。口淺弧形,近於橫列,口寬等於口前吻長的2/3~4/5(幼體口較狹),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5;口側具一斜形深溝,唇褶發達,上唇褶寬扁而長,約等於口寬的1/4~2/7,下唇褶較短,在口隅處為上唇褶所蓋。齒上下頜同型,單齒頭型,側扁近長方形,邊緣光滑,齒頭外斜頗劇,里緣幾與頜平行,外緣深凹,2至3行在使用;上頜齒稍狹,每側每行14齒,下頜每側每行11~12齒,上下頜都無正中齒。噴水孔頗大,腎形,前緣里側具一皮膜,能關閉,位於眼後眼上緣水平線上,與眼的距離約等於眼徑的1/2。鰓孔5個,頗小,下側位,下端稍轉入腹面上,前3個距離約相等,最後2個距離較近,最後1個最寬,約與眼徑相等,位於胸鰭基底前方。
白斑角鯊(圖1)白斑角鯊(圖1)
白斑角鯊雄性平均長度100厘米,雌性124厘米。
白斑角鯊背鰭有鰭棘,沒有臀鰭,背部有白點。尾鰭有不同稱的突,形成了歪形尾。它們的身體呈灰褐色及反蔭蔽。雄性的一對腹鰭變成了輸送精子的器官,稱為“鰭腳”,於交配時將鰭腳伸入雌性的陰溝中。
白斑角鯊的鰭棘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當被捕捉曷,它會屈曲身體,以棘來割傷捕獵者。棘的底部會分泌輕微的毒素。被刺傷後,強烈的疼痛會持續幾個小時。
背鰭2個,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里角相對或稍後,距第二背鰭起點比距吻端為近;棘長約等於鰭的前緣長的2/5;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距腹鰭起點垂直線有一大的距離。第二背鰭小於第一背鰭,距腹鰭比距尾基近許多;棘長約等於鰭前緣長的4/5;上角圓鈍,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距尾基約與其基底長相等。尾鰭寬短,近帚形,稍小於全長的1/5,幾與頭長相等;尾椎軸低平;上葉頗發達,上翹;下葉前部大三角形突出,中部與後部寬短,與上葉接連,無缺刻。腹鰭近長方形,位於背鰭間隔之後半部下方,距第二背鰭比距第一背鰭近2倍或2倍以上;後緣斜直或微凹,外角鈍圓,里角鈍尖突出,未伸達第二背鰭起點下方(幼體),或伸達第二背鰭起點下方(成體);鰭腳寬扁,後端鈍尖。胸鰭頗寬大,亞三角形,後緣淺凹,外角和里角都圓鈍,鰭腳伸越第一背鰭硬棘。盾鱗具3棘突,3縱嵴。
白斑角鯊(圖2)白斑角鯊(圖2)
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面白色。胎兒的背面及上側具2縱行圓形或長形的白斑,每行約10餘個;幼小者背面白斑漸消失,上側的白斑亦減少;成體白斑幾消失,僅在上側留存幾個不顯明的白斑。胎兒和幼體的背鰭上部暗褐色,基部與後部淺白色,尾鰭上葉端部暗褐色,下葉邊緣淺白色,胸鰭前部暗褐色,後部淺白色。成體的各鰭都呈褐色,邊緣淺白色。

分布範圍

白斑角鯊生活在西大西洋、東大西洋,西太平洋和東太平洋,以及地中海和黑海,沿海岸線分布。

生活習性

白斑角鯊淺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溫帶的水域,水深大約50-149米,適宜溫度7-15攝氏度。群居,群族達數百至數千條。群族一般會由差不多體型及性別所組成。它們以?>硬骨魚、細少的鯊魚及多種無脊椎動物為食物。它們亦是其他大型魚類、其他鯊魚及水中的哺乳動物的獵物。
白斑角鯊(圖3)白斑角鯊(圖3)

生長繁殖

白斑角鯊是卵胎生的。卵子在母體內受精。雄性會將鰭腳伸入雌性的輸卵管,並沿鰭腳上部份的溝排出精子。在受精後,卵子會由一層薄膜所包圍,一般會包裹幾顆卵子。它們會在冬季交配,妊娠期長達22至24個月,是脊椎動物中最長的。每胎平均約有6至7條幼鯊,最多及最少分別可達11條及2條。幼鯊長20-33厘米。雄性約於11歲時達至性成熟,長0.8-1米。雌性約於18-21歲性成熟及較雄性稍大,達1-1.24米。白斑角鯊性晚熟,壽命不超過75歲。
白斑角鯊(圖4)白斑角鯊(圖4)

種群現狀

在國際性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會議即將召開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16日公布了最新的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物種名單,白斑角鯊榜上有名。東北大西洋的白斑角鯊數量減少了95%以上。
白斑角鯊(圖5)白斑角鯊(圖5)

營養價值

白斑角鯊,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56克
熱量(千卡):118 B1硫胺素(毫克):0.01 CA鈣(毫克):41
蛋白質(克):22.2 B2核黃素(毫克):.05 MG鎂(毫克):30
脂肪(克):3.2 B5煙酸(毫克):3.1 FE鐵(毫克):0.9
碳水化合物(克):0 VC維生素C(毫克):0 MA錳(毫克):0.03
膳食纖維(克):0 VE維生素E(毫克):0.58 ZN鋅(毫克):0.73
維生素A(微克):21 膽固醇(毫克):70 CU銅(毫克):0.06
胡羅卜素(微克):1.3 鉀(毫克):285 P磷(毫克):212
視黃醇當量(微克):73.3 鈉(毫克):102.2 SE硒(微克):57.02

藥用

化學成分 見扁頭哈那鯊
藥理作用 見扁頭哈那鯊。
藥材 1.魚肝油為白斑角鯊的肝臟中提制的一種脂肪油。四季捕鯊,捕後取肝臟,去膽囊,切碎,放鍋中通蒸氣至82℃(不要超過85℃),使肝細胞破裂,油分逸出,加熱水使油分離,然後過濾,除去雜質,用水洗滌,真空乾燥,將原油冷卻至0℃,析出固體脂肪,加壓過濾,將其除去,即為魚肝油。
2.鯊魚肉為白斑角鯊的肌肉。四季捕鯊,取肉鮮用。
3.鯊魚翅為白斑角鯊的鰭,捕後取鰭乾制而成。
套用 1.魚肝油有滋補強壯、明目、壯骨之功。主治夜盲症、乾燥性眼炎、佝僂病、軟骨症、營養不良、結核病、病後恢復期,並用於幼兒及產婦的滋養劑。用量每次口服2-10毫升。
2.鯊魚肉有健脾利水之功。適量。
3.鯊魚翅有補肺氣、托瘡毒、消痰、健胃之功。用於肺氣虛弱、瘡毒等。適量。
備註
資料來源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31頁。

保護狀況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出口管制

由於以中餐高級食材“魚翅”為目標的捕鯊量激增,正在卡達多哈舉行的《華盛頓公約》締約國會議上出現了新的提議:針對白斑角鯊、路氏雙髻鯊等8種鯊魚,要求出口國有義務在國際交易時發行許可證。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包括鰩魚在內的全球鯊類捕撈量已從1940年代的約20萬噸猛增至2003年的約90萬噸。此後全球捕撈量雖逐漸減少,但以亞洲開發中國家為主,捕撈量依然保持著較高水平。
美國環保團體“Oceana”指出,2008年向全球魚翅交易中心香港出口的魚翅中,乾貨為4314噸,冷凍魚翅為5636噸。日本出口的冷凍魚翅和乾貨的總量約為162噸,據全球第14位。有估算認為一年最大捕鯊量將達到7300萬條。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魚翅消費量處於上升趨勢。
日本的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捕殺白斑角鯊。鯊魚被廣泛用於製作生魚片和魚糕。水產廳表示,1952年日本的白斑角鯊捕撈量約為6萬噸,1993年達到峰值後急速減少,約為600噸。
聯合國糧農組織1999年匯總了有關保護鯊魚的國際行動計畫,要求各國ZF收集捕撈數據並加強資源管理等。不過,還存在許多鯊魚混雜在其他魚類中被捕撈的現象。此外丟棄價格低廉的鯊魚身體而只切割魚鰭的捕魚方式依然存在。各國並不十分清楚鯊魚捕撈的實際情況。
國際自然保護同盟(IUCN)的物種續存委員會主席Simon Stuart指出:“和其他魚類相比,鯊魚達到繁殖年齡花費的時間較長。一旦個體數量減少,數量恢復所需的時間要比藍鰭鮪魚等還要長得多”。他表示,“由於幾乎未採取像藍鰭鮪魚那樣的漁業資源管理措施,許多鯊魚的未來令人擔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