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發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和《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的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2年4月3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印發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2年4月3日
  • 發文字號:渝府辦發〔2022〕48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府辦發〔2022〕48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4月3日            

規劃全文

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和《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發展基礎
(一)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十三五”期間,全市煤炭、煤電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退出煤礦407個、去產能4427萬噸,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的192.5%;淘汰低效落後煤電機組裝機容量超過57萬千瓦,全面完成裝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成績突出,能源消費總量為8875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9.4%,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23%。能源消費結構加快最佳化,煤炭消費占比下降為44.3%,較全國平均水平低12.5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在電力消費中占比達到51.4%,風光新能源發電量全額消納;天然氣車船利用規模擴大,累計建成運營CNG加氣站147座、LNG加注站16座、水上加注碼頭1個;成品油供應由國IV升級至國VI標準,有效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
(二)能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2020年,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2607萬千瓦,較2015年增長23.6%。建成投運川渝第三輸電通道、銅梁SVG(動態無功補償裝置)站及渝鄂背靠背工程,川渝、渝鄂電網輸電通道綜合最大輸送能力約750萬千瓦。完善“兩橫三縱”500千伏電網主網架結構,形成以500千伏站點為支撐的220千伏“格線”“環形”分層分區供電格局。全市配電網快速發展,供電可靠率達99.868%,綜合電壓合格率達99.684%。天然氣產量達131.5億立方米,較2015年提高66%。西南地區首座地下儲氣庫投運,全市輸氣幹線管道達5500公里,輸氣能力達350億立方米/年。成品油管道里程達486公里,年供應量達883萬噸,市級成品油應急儲備規模穩定在15萬噸/年。採用“產能置換+保障供給+常態儲煤+物流投資”戰略合作,“十三五”期間陝西、甘肅、內蒙古、貴州等外煤入渝總量近2億噸,有效保障全市煤炭供給。
(三)能源惠民利民成果豐碩。
城市配電網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同步推進,“十三五”期間累計新建和改造110千伏、10千伏等變電容量1672.49兆伏安,線路長度累計達29738.93公里。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達689千瓦時/年,農網供電可靠率達99.84%。城鎮居民天然氣普及率達98.5%,人均用氣量達331.3立方米/年。建成奉節金鳳山風電,巫溪、巫山農光互補光伏等項目,帶動貧困地區增加收入、擴大就業。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全部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建成“一環十射”高速公路快充網路,中心城區充電服務平均半徑達到1公里,公共“車樁比”達3.5∶1,處於西部領先水平。
(四)能源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成功組建全國首個省級股份制電力交易中心,12個園區配電網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增量配電業務試點,其中兩江新區、長壽經開區、重慶中梁山等3個園區配電網項目建成投運。創新組建專業化管網運營公司和全國首個混合所有制儲氣庫運營公司,促進天然氣管網、儲氣庫等基礎設施獨立運營並向第三方公平開放。國家級能源交易平台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落戶並開展常態化交易,發布川渝天然氣現貨價格、區域LNG廠站價格。穩妥推進能源價格改革,放開直供用戶天然氣價格;出台重慶市城鎮燃氣、天然氣管道輸氣價格管理辦法,開展輸配氣管道價格管理和監審;推動輸配電價改革,清理不合理附加費用。
專欄1 重慶市“十三五”能源生產消費表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速(%)
1
能源消費總量
萬噸標煤
7747
8875
2.8
2
煤炭消費量
萬噸
4880
4996
0.5
3
煤炭消費比重
49.1
44.3
[-4.8]
4
成品油消費量
萬噸
793
958
3.9
5
成品油消費比重
15.0
15.8
[0.8]
6
天然氣消費量
億立方米
88
107
4.0
7
天然氣消費比重
15.2
15.7
[0.5]
8
非化石能源消費量
萬噸標煤
1364
1857
6.4
9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17.6
20.9
[3.3]
10
全社會用電量
億千瓦時
875
1187
6.3
11
電力裝機容量
萬千瓦
2110
2607
4.3
12
其中:水電
萬千瓦
676
779
2.9
13
火電(含生物質)
萬千瓦
1411
1663
3.4
14
非水可再生能源(含生物質)
萬千瓦
39.04
199
38.9
15
發電量
億千瓦時
682.63
865
4.9
16
水電
億千瓦時
229.44
281
4.1
17
火電
億千瓦時
450.29
566
4.7
18
單位GDP能耗下降率
[19.4]
19
煤電供電煤耗
克/千瓦時
330
311
-1.2
20
電網綜合網損率
7.13
5.2
[-1.93]
21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23]
22
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
千瓦時
455.02
689
9.0
23
城鎮居民天然氣普及率
97.4
98.5
[1.1]
24
配電網供電可靠率
99.868
註:1.現狀數據以統計公布數據為準。
    2.[ ]內為五年累計數。
    3.能源消費分類中未單列外來火電及其他能源消費情況。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邁入新階段、開啟新征程,重慶市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對能源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十四五”時期也是推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第一個五年,能源低碳轉型進入碳達峰關鍵期,全市能源結構調整面臨更大挑戰。
未來五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推動能源產業全面升級,在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為能源發展提供新機遇的同時,能源供給與發展需求的矛盾也將日益凸顯:全市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省際受電、運煤通道不足,將增大能源保供壓力;常規水電資源開發殆盡、風光資源有限,將制約能源結構調整步伐;能源儲備、調峰能力不足,將加大對外資源協調與市內生產組織平衡難度。
二、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綠色轉型發展並重,著力提高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清潔高效開發、能源生產低碳轉型發展,推動能源利用和消費方式根本性轉變。
堅持系統最佳化,安全高效。把握能源的整體性、系統性特點,統籌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主要與次要的關係,統籌產供儲銷各環節,增強系統運行和資源配置效率。
堅持創新驅動,智慧融合。把創新作為推動能源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提升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能源產業數位化和智慧型化升級,加快能源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熟先進技術的產業化推廣套用,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制約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
堅持服務民生,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效提升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強化能源民生保障,推動能源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提升發展共享水平。
(三)發展目標。
能源保障安全有力。到2025年,煤炭供應保障能力達到50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650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620億千瓦時;常規天然氣、頁岩氣產量分別達到50億立方米、135億立方米;成品油供應能力達到1050萬噸;能源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應急保供能力進一步增強。
能源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總量責任權重達到國家下達計畫指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煤炭消費比重降低至40%,石油消費比重保持在15%,天然氣消費比重達到20%。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GDP能耗下降指標達到國家要求;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控制在300克標煤/千瓦時以下,電網綜合線損率控制在4.8%以下;建成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配電網供電可靠率在99.893%以上。
普遍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到2025年,完成老舊居民小區供電設施改造,實現“一戶一表”全覆蓋,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達900千瓦時以上;城鎮居民天然氣普及率達99.0%以上;推進農村用能供應方式多元化體系建設,提升鄉村清潔能源保障能力。
專欄2 “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主要指標
目標
指標名稱
單位
屬性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能源保障安全有力
電力裝機總量
萬千瓦
預期性
2607
3650
7.0
全社會用電量
億千瓦時
預期性
1187
1620
6.4
常規天然氣產量
億立方米
預期性
50
50
頁岩氣產量
億立方米
預期性
80
135
11.0
儲氣能力占天然氣消費比重
預期性
3.3
4
[0.7]
煤炭儲備能力占年消費量比重
預期性
10
15
[5]
能源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預期性
20.9
25
[4.1]
煤炭消費比重
預期性
44.3
40
[-4.3]
天然氣消費比重
預期性
15.7
20
[4.3]
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
預期性
37.5
37.5
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總量責任權重
約束性
40.0
以國家下達為準
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非水電責任權重
約束性
3.5
以國家下達為準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約束性
以國家下達為準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單位GDP能耗下降率
約束性
以國家下達為準
煤電供電煤耗
克/千瓦時
預期性
311
<300
電網綜合線損率
預期性
5.2
4.8
[-0.4]
配電網供電可靠率
預期性
99.868
99.893
[0.025]
普遍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
千瓦時
預期性
689
900
5.5
城鎮居民天然氣普及率
預期性
98.5
99.0
[0.5]
電動汽車充電樁(公共及自用)
萬個
預期性
2.6
5
14.0
綜合電壓合格率
預期性
99.684
99.849
[0.165]
註:1.現狀數據以統計公布數據為準。
    2.約束性指標以國家下達我市強制性計畫為準。
    3.[ ]內為五年累計數。
到2035年,現代能源體系基本建成,綠色生產和消費模式廣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單位GDP能耗持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消費碳排放係數顯著降低。
三、構建多元安全的能源供給體系
堅持積極開發本地清潔能源與有序擴大市外能源調入規模並重,構建多元靈活的能源保障格局和內暢外通的能源供給基礎設施體系,提高能源安全儲備能力,提升安全運行水平。到2025年,本市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3400萬噸標準煤以上。
(一)強化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穩定外煤入渝保供渠道。爭取國家將重慶市納入煤炭重點保供區域。按照多煤源(陝晉蒙、新甘寧等)、雙通道(包西—西康—襄渝、蘭新—蘭渝)原則,利用煤礦關閉產能置換指標,採取入股或置換煤炭量等方式,穩定煤炭來源。爭取推動達州運輸樞紐等鐵路運輸瓶頸擴能改造,大力提升蘭渝、襄渝、廣元—達州等北煤入渝鐵路運力;繼續挖掘三峽航道運輸潛力。到2025年,確保外煤入渝供應能力不低於5000萬噸/年。
發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北煤入渝通道示意圖
圖1 北煤入渝通道示意圖
強化電力供應保障。發揮煤電托底保供和輔助服務作用,建成重慶電廠環保遷建項目。統籌“調峰、保供”雙重需求,有序推進天然氣發電發展,研究指標落後、服役期滿煤電機組轉為燃氣發電機組的可行性,新增氣電裝機容量500萬千瓦。有序實施烏江、涪江等重要幹流梯級開發,建設烏江白馬航電樞紐、嘉陵江利澤水利樞紐、涪江雙江航電樞紐等,研究論證井口航電樞紐。結合資源、環保、土地、併網等建設條件,科學開發風能、太陽能。到2025年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3650萬千瓦。推進川渝特高壓主網架建設,建成哈密至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和四川天府南至銅梁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力爭2025年外來電力輸送能力達到1500萬—1900萬千瓦。
專欄3 市內電源建設項目
煤電項目:建成重慶電廠環保遷建項目。
天然氣發電項目:建設兩江燃機二期、永川港橋園區燃機熱電聯產項目,規劃儲備燃氣發電項目超過600萬千瓦。
水電項目:建設烏江白馬航電樞紐、嘉陵江利澤水利樞紐、涪江雙江航電樞紐。
風電、光伏項目:有序推進市內風電、光伏項目建設。
增強油氣供應保障。挖潛五百梯、沙坪場、臥龍河等老氣田,平穩釋放磨溪、羅家寨等新區產能,常規天然氣年產量保持在50億立方米左右。穩定涪陵頁岩氣田產能,推進南川、武隆、彭水、永川、綦江、銅梁、忠縣、梁平等頁岩氣新區開發,實現資源有序接替,到2025年,頁岩氣年產量達到135億立方米。爭取穩定成品油長江水運通道,確保長江中下游、海進江等油源穩定供應。拓展西南、華南、西北等新增油源供應渠道,形成水路、管道、鐵路協同共保格局。到2025年,成品油輸入能力達到1050萬噸以上。
專欄4 油氣勘探開發重點項目
常規天然氣勘探項目:建設磨溪氣田(潼南)震旦系—下古生界、建南氣田勘探項目(石柱)。
頁岩氣勘探項目:推進豐都、彭水、萬盛、江津等頁岩氣勘探項目,涪陵頁岩氣志留系、侏羅系等勘探項目。
常規天然氣開發項目:建設中石油大慶油氣田潼南、合川常規天然氣,中石化興隆氣田產能項目;推進潼南—合川、開州羅家寨、磨溪氣田(潼南)穩產增能項目,川東北高含硫氣田產能調整項目;建設忠縣、萬州、梁平、墊江、大足、豐都等老氣田補充產能工程。
頁岩氣開發項目:推進涪陵、南川頁岩氣穩產增能項目,復興、梁平、彭水、永川—榮昌、銅梁—大足、武隆、綦江丁山核心區等區塊頁岩氣商業化開發和產能建設項目。
其他非常規油氣項目:開展煤層氣資源調查評價。爭創復興區塊國家級頁岩油開發示範基地。
(二)完善能源基礎設施網路。
打造堅強局部電網。以“兩橫三縱”網架為基礎,建設永川、中梁山和新玉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重慶電廠環保遷建和蟠龍抽水蓄能電站50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最佳化特高壓與500千伏交流主網架銜接配套,基本建成以主城都市區為重點的堅強局部電網。建設渝東北地區與主網500千伏第二聯絡通道,保障清潔電力可靠送出;研究論證大足、秀山或酉陽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構建500千伏“雙環兩射”主網架結構,不斷提高電網應對嚴重故障的抗風險能力。圍繞負荷分布和電源布局,增加220千伏變電站布點,有序推進渝東北、渝東南地區220千伏、110千伏電網建設。加強地方電網與國家電網互聯互通,實現各供區均衡供電,潮流分布合理,電能質量穩定可靠。
發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2025年重大電源和500千伏及以上電網示意圖
圖2 重慶2025年重大電源和500千伏及以上電網示意圖
專欄5 電網基礎設施
對外通道:建設哈密至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四川天府南至重慶銅梁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
電源接入配套項目:建設重慶電廠環保遷建500千伏送出工程、綦江蟠龍抽水蓄能電站500千伏送出工程。
變電站新/擴建項目:新建永川、中梁山、新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推動金山、九盤擴主變和石坪主變增容工程實施,續建渝北金山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研究論證大足、秀山或酉陽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
電網最佳化、加強項目:實施500千伏安隆線和南隆線出串間隔調整工程,推動萬縣至五馬500千伏線路工程和長壽—明月山—石坪線路增容工程。
完善天然氣輸氣管網。按照國家部署,協同推進川氣東送二線重慶段建設,形成“一縱三橫多支線”跨省管格線局,增強川渝天然氣資源服務全國能源保障能力。打造以川渝環網和渝西管網為骨架,銅鑼峽、黃草峽儲氣庫為節點,城鎮燃氣配網為觸角的主城都市區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萬源—城口、奉節—巫溪、雲奉巫複線等管網,補齊渝東北供氣短板;強化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管道運維,適時啟動渝東南地區管網互聯互通工程,增強天然氣保障能力,形成國家乾網、市級管網、儲氣調峰設施、城鎮燃氣配網互聯互通,多方來氣、氣氣競爭、就近利用,上中下游高效銜接的格局。
圖3 重慶2025年天然氣輸氣幹線示意圖
最佳化調整成品油管網。穩步提升遵義—重慶成品油管道管輸負荷和規模,結合伏牛溪油庫搬遷最佳化蘭成渝成品油管道,建成長壽—江北國際機場航油管道,新建成品油管道300公里,新增成品油倉儲設施庫容20萬立方米,形成以江北、長壽、永川為集散中心,涪陵、萬州、黔江、秀山為重點區域倉儲基地的成品油配送體系。
專欄6 油氣管網項目
天然氣管道:建設川氣東送二線及配套輸氣支線等國家乾網。進一步完善市域輸氣管網,建設永川—江津、江津—南川、雲奉巫複線、奉節—巫溪、萬源—城口、南川—兩江新區、東勝—大有、江津來灘­­—支坪、臨江—港橋、巴南姜家—界石、足202—璧山虎溪、足208井試采地面工程項目、三合—雙福、黃草峽—江南清管站、合川銅相線—銀祥配氣站、銅鑼峽儲氣庫—龍興配氣站、涪陵長南線—長江西閥室等天然氣輸氣管道,適時推進渝西、永川—榮昌、武隆、梁平—忠縣、綦江丁山等頁岩氣區塊外輸通道。積極完善渝東南、渝東北等地區天然氣管網,論證渝東南管網互聯互通工程。推動建萬線、巴渝線、臥渝線等老舊管網及站場適應性改造工程,配套建設儲氣庫、工業園區、燃機電廠供氣主管道。
成品油管道:建成長壽—江北國際機場航油管道,推動蘭成渝和江津—榮昌成品油管道互聯互通。推動伏牛溪油庫搬遷,建設配套成品油管道。
(三)提升能源運行安全水平。
提升能源儲備調度能力。依託港口碼頭、鐵路站點、用戶貨場,適時新建、改擴建一批儲煤基地,力爭全市儲煤能力達到750萬噸/年以上。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建成綦江蟠龍抽水蓄能電站,啟動豐都栗子灣等一批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構建以地下儲氣庫為主,氣田調峰、CNG和LNG儲備站為輔,可中斷用戶為補充的天然氣綜合性調峰系統。力爭到2025年,全市儲氣調峰能力達到38.6億立方米,完成3天日均消費量及城鎮燃氣企業年用氣量5%的儲氣能力建設任務。推進伏牛溪油庫等老舊“城中庫”搬遷,建設中國航油西南戰略儲運基地、一品油庫等具備鐵路、水運、管道多種運輸方式條件的集散庫,持續完善市級成品油應急儲備機制,提升成品油儲備能力。
專欄7 能源儲備及調峰項目
儲煤設施:規劃建設一批儲煤基地。
抽水蓄能:建成綦江蟠龍抽水蓄能項目,開工建設豐都栗子灣抽水蓄能項目,適時啟動一批已納入國家抽水蓄能規劃的項目建設。
天然氣儲備:建設相國寺儲氣庫擴大工作壓力區間工程,建成投用銅鑼峽和黃草峽儲氣庫,啟動沙坪場、萬順場等儲氣庫前期論證。規劃建設九龍坡、萬州、黔江、永川等區域性調峰設施。
成品油儲備:建成中國航油西南戰略儲運基地,推進大渡口伏牛溪油化品倉儲基地、萬州駙馬油庫搬遷工作,規劃建設長壽、永川、巴南、萬州、合川、潼南等集散油庫。
提升能源應急保障能力。制定和完善煤炭、電力、成品油、天然氣等供給保障應急預案,明確應急啟動條件、責任主體和保障措施,把握民生用能底線,梳理緊急情況壓減用能單位清單,建立和完善應急指揮系統和保障隊伍。建立能源安全預警體系,加強能源月度、季度監測,動態監控能源供應保障風險。督促能源企業落實安全供應主體責任和安全供應措施,確保各類能源生產、輸送、調度、消費安全。強化重要能源基礎設施、設備檢測和巡視維護,提高抵禦地質災害、極端天氣等突發事件衝擊的能力。做好電力安全風險管控工作,編制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進一步加強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能力建設,提高電網黑啟動電源數量和高安全等級保障電源規模。重視電力應急機構、隊伍、裝備建設,逐漸補齊短板,構建穩定性和靈活性兼顧的電力供應安全與應急保障體系,提升電力應急供應和事故恢復能力,有效應對惡劣天氣等極端情形下電力供應問題。
強化能源安全生產。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進一步健全能源領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制。完善油氣長輸管道保護責任清單,推動全市油氣長輸管道保護工作進入法治化、規範化軌道。加強油氣長輸管道高后果區風險管控,嚴防第三方施工破壞,推動安全生產和安全事故防範工作規範化、常態化。提升電力安全核心晶片自主可控水平,加強通信等網路漏洞安全管理,提高網路安全自主可控水平,增強態勢感知、預警及協同處理能力。推動建立“企業負責、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機制。
(四)夯實能源惠民利民保障。
完善城市居民用能基礎設施。提升110千伏和10千伏城市配電網供電能力,促進新能源、分散式能源、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等多元化負荷與配電網協調有序發展,打造適應山地高樓、密集負荷的高自愈、高可靠城市配電網。繼續實施城鎮居民供電設施改造,全面提升居民小區供電安全保障水平。提高邊遠區縣供氣能力,完成城口、巫溪等區縣天然氣管道建設。加快城鎮燃氣配套設施建設,擴大管網覆蓋範圍,完善區域供氣網路,提升城鎮天然氣利用水平。加快推進城鎮燃氣老舊管道改造,消除安全隱患,增強天然氣分戶式採暖和集中採暖保障能力。
建設多元清潔供能體系助力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強煤炭清潔化利用。按照“宜管則管”“宜罐則罐”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燃氣下鄉,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依託鄉村格線化規劃,建設經濟耐用、靈活可靠的農村配電網,實現從“用上電”到“用好電”。推動農村分散式光伏項目,做到“同步接網、全額消納、及時結算”,切實提升農戶收入。就近利用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林業剩餘物等生物質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積極穩妥推進散煤替代,推進用能形態轉型。
四、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實施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科學有序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加強產業布局和能耗“雙控”政策銜接,促進重點用能領域用能結構最佳化和能效提升。
(一)降低煤炭在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中的占比。
持續提高清潔能源供給占比。啟動一批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試點示範。開展風電場技改擴能“退舊換新”大容量高效率機組,提高風電發電效率。有序推進整縣屋頂光伏建設,加快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公共建築等屋頂分散式光伏推廣利用。因地制宜推動生物質發電,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有序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和沼氣發電。到2025年,全市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
加快推動燃煤替代。控制非電行業燃煤消費量,提高煤炭用於發電的比例。嚴格控制鋼鐵、化工、水泥等用煤行業煤炭消費,有序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嚴控新增耗煤項目,新、改、擴建鋼鐵、化工、水泥等項目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推進城鄉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到2025年,實現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以上,替代電量70億千瓦時。
減少能源產業碳排放。加強化石能源開發生產碳減排。推動能源加工儲運提效降碳,加快燃煤發電機組清潔高效利用、超低排放改造和降低煤耗改造,常規火電機組規模保持穩定,新增煤電機組全部用於安全調峰保底供應並按照超低排放標準建設。加強能源加工儲運設施節能及余能回收利用,推廣餘熱余壓、LNG冷能等余能綜合利用技術。注重能源產業和生態治理協同發展,推動採煤沉陷區和關閉煤礦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因地制宜推動林光互補、農光互補,開發枯竭氣藏、關閉煤礦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
推動天然氣與太陽能、地熱源、水源等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開展氫能利用研究,以先行先試帶動推廣套用,加快“油氣電氫”綜合能源站建設,車用綜合能源站達到100座。完善LNG加氣站點網路化布局,增加LNG加氣站加注功能,形成覆蓋全市的LNG加氣站網路體系。推進船用燃油領域天然氣替代,鼓勵發展LNG動力船舶,加快推進涪陵、萬州、豐都LNG加注碼頭建設,支持船用LNG移動加注。
專欄8 能源結構低碳轉型項目
碳中和示範項目:探索開展合川雙槐發電零碳示範項目等試點項目。
生物質發電:結合《重慶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2021—2035年)》,建成銅梁、秀山、武隆、綦江、合川、墊江、黔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推動璧山、榮昌、潼南、豐都、奉節、梁平、巫山、大足、雲陽、涪陵—長壽、萬州、酉陽、綦江(二期)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施。在潼南、綦江、江津等地利用廢棄物、污泥、沼氣等建設生物質發電項目。
燃煤減量替代:加強停產關閉礦井管控,淘汰落後燃煤機組,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
氫能利用示範:建設成渝氫走廊,開展氫能在交通領域示範套用,推廣套用氫燃料電池汽車,到2025年規模達到1500輛,建設多種類型加氫站30座。
(二)促進重點行業能源消費結構調整。
強化重點領域節能提效。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強工業、建築、交通運輸、新基建、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強化工業能效提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圍繞企業能源效率及能源管理全面開展節能診斷,充分挖掘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潛力、能源轉化效率提升潛力。完善綠色建築標準及認證體系,推廣套用裝配式建築、鋼結構建築和新型建材,推進既有建築節能和綠色化改造,降低建築運行能耗。積極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網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和國際多式聯運樞紐體系,大力發展江海直達、乾支直達運輸,促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發展城市公交和綠色運輸裝備,引導居民綠色低碳出行。推進數據中心、5G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節能,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提高運行效率和節能水平。圍繞節約型機關建設,強化公共機構節能管理。
實施重點節能工程。以重點行業能效提升為抓手,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製造體系。加強產業園區能源梯級利用,創建一批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綠色園區和綠色工廠。開展綠色建築創建行動,積極培育條件適宜的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示範項目,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綠色建築集中連片示範工程建設,拓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築領域的套用形式,擴大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規模,建設一批引領性、標誌性綠色建築。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套用示範工程,完善港口岸電、APU(飛機輔助動力裝置)替代、油氣回收等基礎設施,持續提升道路等級,開展以節能照明、拌合樓油改氣等節能環保技術為代表的綠色公路建設,推動綠色普通國省道幹線公路樣板工程建設。
五、構建創新引領的能源產業體系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關鍵能源裝備的技術攻關、試驗示範和推廣套用,培育和提高能源裝備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推動能源產業數位化智慧型化升級。
(一)積極發展能源裝備產業。
依靠科技創新,統籌推進能源裝備產業原創性突破、國產化替代、套用性轉化和規模化量產。做大風電產業集群發展,做長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高本地配套率。積極提升變壓器、電力電纜和開關櫃等現有產品智慧型化水平,發展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裝備、GIS(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等先進產品。鞏固煙氣脫硫脫硝、垃圾高效清潔焚燒發電等現有節能裝備優勢地位,引進二氧化碳捕捉、PM2.5(細顆粒物)脫除等大型成套節能環保設備。積極布局先進油氣裝備製造項目,加快頁岩氣井口裝置、儀器儀表、鑽井輔助設備等配套裝備開發,引進勘探、鑽井、完井、壓裂和站場集輸等環節成套裝備企業。圍繞中國西部(重慶)氫谷、成渝氫走廊建設,穩步提升制氫能力,並探索最佳化儲運方式,適度超前建設加氫基礎設施網路。以兩江新區、九龍坡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為龍頭,積極打造氫燃料電池及核心零部件產業集群,推動氫氣製備、儲運、終端供應全產業鏈發展。大力發展動力電池單體及電池系統、正負極材料、驅動電機及控制器、整車控制系統等新能源汽車技術。依託太陽能薄膜項目和航空發動機項目,力爭在光伏發電設備、燃氣輪機等領域有所突破。
專欄9 重大能源裝備
電力:推動特高壓直流變壓器、重慶海裝海上大兆瓦風電機組,垃圾發電、生物質垃圾沼氣發電裝備製造;結合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動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大容量水輪機組產品開發。
節能:引進煙氣脫硫脫硝、垃圾高效清潔焚燒發電、二氧化碳捕捉、PM2.5脫除等成套節能環保設備。
油氣:發展超大功率油氣壓裂裝備等成套裝備,井口測試、儀器儀表等配套裝備,套管、壓裂液等配套材料。
氫能:培育發展工業副氫提純利用、氫能儲存、氫氣壓縮機、液氫泵、加氫機及核心閥門等氫能製造、儲存、運輸裝備。
(二)著力發展智慧能源產業。
推動大數據、雲計算、5G等信息技術在能源領域套用,構建智慧能源體系。集成信息系統與能源系統,實現對系統運行狀態的精準監測和實時管理。依託現代信息通訊及智慧型化技術,加強全網統一調度,建設“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網際網路。鼓勵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智慧型化生產,依託新能源、儲能、柔性網路和微網等技術,實現分散式能源的高效靈活接入。推動新型電力設施、關鍵裝備技術、信息通信技術研發示範,拓展人工智慧在設備運維、電網調度、安全管控等領域套用。支持智慧電廠、新能源集控平台建設,促進多種類型能源網路互聯互通、多種能源形態協同轉化。實施城市配電網供電可靠性提升行動和配電網網架最佳化行動,提高各級電網智慧型化水平。依靠能源技術,在開發區、產業園區、旅遊景區積極推廣開展“網際網路+”智慧能源試點示範。推動多種能源的智慧型定製,合理引導電力需求,支持虛擬電廠、負荷集成商等新型需求側管理模式發展,培育智慧用能新模式。
(三)加快推動能源數位化轉型。
強化數字經濟技術在能源系統中的套用,培育能源數字經濟新優勢。鼓勵用戶端智慧型化用能,實現能源自由交易和靈活補貼結算。整合氣源、管網、客戶端等供應鏈數據,推進物聯網在燃氣網路中的套用。推動能源與交通、金融等行業的跨界融合,實現能源信息整合增值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及相關服務平台發展,依託5G技術提供充電樁、光伏、路燈、加油站、園區等領域的能效管理、智慧型運維、需求回響、多能協同,推動綜合能源業務拓展,構建數字能源生態圈。建設好重慶能源大數據中心,搭建覆蓋能源供需各環節信息的國家級能源大數據平台,發揮大數據在能源行業巨觀調控、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領域的作用。
專欄10 智慧能源重點項目
源:推進涪陵頁岩氣等“智慧氣田”建設,重慶東站片區智慧供能項目、珞璜“智慧”電廠建設。
網:推進川氣東送二線等新建管道智慧型化建設,老舊油氣長輸管道智慧型化改造;35千伏以上光纖網架和通信頻寬提升。
儲:建設相國寺儲氣庫智慧型儲氣庫示範工程,高標準打造銅鑼峽、黃草峽儲氣庫智慧管理體系。
多能互補和智慧能源:建設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智慧能源項目、廣陽島清潔能源綜合利用項目等智慧能源項目。
大數據:建設重慶能源大數據中心。
(四)培育發展能源科技創新平台。
加強能源科研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聚焦頁岩氣、可再生能源、智慧能源、氫能等前沿領域技術研發,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能源研究機構落地重慶,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科技研發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一體研發平台。加大油氣、電力、氫能等重大技術攻關,攻關海相深層、常壓頁岩氣和陸相頁岩油氣富集評價技術,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技術研究,力爭形成一批國家和省部級能源科技進步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能源領域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套用。
專欄11 重大科技及重點研究平台
重點實驗室:做強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等國家重點實驗室,爭創非常規油氣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壯大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複雜油氣田勘探開發、綠色航空能源動力等市級重點實驗室。
重點研究機構:爭創國家頁岩氣技術創新中心,引進和加快頁岩氣勘探開發、海上風力發電、氫能動力等研究機構建設。
重大技術攻關:力爭突破侏羅系陸相頁岩油氣開發,頁岩氣立體開發技術,深層、長水平段優快鑽井技術,儲氣庫跨層系擴容建設技術;開展海上大兆瓦風電機組裝備研發;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技術攻關;開展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電堆、關鍵材料和關鍵零部件攻關。
六、推動重點領域能源體制改革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高能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為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推動電力體制改革。
深化配售電改革,完善售電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向社會資本放開售電和增量配電業務,有序推進增量配電業務試點項目,加快存量試點項目供區劃分。建立市場化電力電量平衡機制,放開發用電計畫。推進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推動儲能、調峰作為獨立主體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立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制度,健全分散式電源發電新機制,推動電網公平接入。推進新能源“隔牆售電”就近交易,積極探索分散式發電市場化交易,逐步規範交易流程,擴大交易規模。健全調峰補償機制,探索容量電價,合理疏導應急備用及調峰電源建設成本。
(二)推動油氣體制改革。
鼓勵引導各類資本進入上游勘探開發市場,支持頁岩氣礦權流轉,全面實施區塊競爭性出讓,激發頁岩氣勘查開採的市場活力。完善天然氣(頁岩氣)利益共享機制,推動與央企合資合作。規範天然氣管網建設和運營,整治和清理違法項目和“背靠背”不合理加價行為。全面落實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向第三方公平開放,研究天然氣管網設施託運商制度,探索建立管網運行統一調度機制,推動“多氣源”供氣。推動儲氣設施獨立運行,建立儲氣庫氣量和儲氣服務市場化交易機制。
(三)深化能源價格改革。
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改革總體思路,推進電力、天然氣等能源價格改革。穩妥推進電力、天然氣價格交叉補貼改革。深化輸配電價改革,有序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加強對市場價格的事中事後監管,規範價格行為。最佳化峰谷電價政策,引導電力需求側管理,爭取到2025年需求側回響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3%以上。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合理制定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完成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管理和成本監審,合理制定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建立健全天然氣上下游價格傳導機制,推進非居民用氣價格市場化。
(四)推動能源要素市場建設。
擴大天然氣市場交易規模。充分發揮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作用,推動逐步形成反映全國市場供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天然氣價格基準。支持開展天然氣、成品油及其他化工品等產品交易,完善交易功能,創新交易模式,擴大交易規模。開展本地頁岩氣、儲氣服務、調峰氣上線交易,率先在全國建立儲氣庫價格基準。
推進電力交易市場發展。有序推進電力交易中心獨立規範運行,紮實做好股權最佳化調整。擴大參與電力市場用戶範圍,推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市場交易。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研究,統籌協調電力輔助服務市場與現貨市場。深化電力中長期交易機制,修訂交易規則,增加市場主體,豐富交易品種,最佳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頻次。
(五)提升能源綜合治理能力。
加強能源行業監管和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行“陽光審批”,強化規劃和政策引導。最佳化能源營商環境,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縮短企業獲得電力時間,穩定用能供給,降低用能成本。加強能源行業監管,有效開展能源開發建設、市場交易、價格成本、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及能源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工作。完善以事中事後監管為重點、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確保能源規劃、政策、項目有效落地。進一步理順能源監管職責,完善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權責清晰的現代能源監管體系。
七、構建互利共贏的能源合作體系
積極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強能源資源對接,建立長期穩固、開放共贏的合作關係,努力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
(一)強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源合作。
加強電力協同保障。共同爭取白鶴灘等大型水電站更多電量留存川渝電網消納。發揮川渝兩地電力供需、電源結構互補特性,指導兩省市電力市場主體加強中長期電力合作,推進川渝電網一體化建設。圍繞川東北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成渝中部地區協同發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建設要求,科學推進220千伏及以下電網布局和聯網工程。探索建立川渝兩地電力交易機構工作融合機制,共同培育發展電力現貨市場、川渝一體化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
推進川渝天然氣中心市場建設。發揮川渝地區天然氣資源豐富、消費活躍、管網調度靈活、市場聯通範圍廣、價格傳導性強的優勢,以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為平台,建設全國性天然氣中心市場。加快實施四川盆地“氣大慶”工程,推進川渝地區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推動油氣管網互聯互通,推進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形成以跨省市管網為骨幹、儲氣庫基地為中樞、區域支線為輻射的蛛網式管格線局。
加強煤炭跨區域合作。推動陝晉蒙、新甘寧東西兩線鐵路通道運力完善工程,增強北煤入川渝運輸能力。推動在川渝地區主要煤炭消費區域以及運輸通道關鍵節點建立煤炭儲備基地。建立川渝區域煤炭產供儲銷信息共享機制、區域外煤炭調入和運輸溝通協調機制。
實現成品油應急儲備共享互保。建立川渝區域成品油市場監控信息共享機制,增強市場監控和應急處置能力。以四川石化和兩省市成品油儲備為基礎,建立成品油應急儲備共享互保機制,穩定市場供應。
加快推動成渝氫走廊建設。爭取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政策落地成渝地區,聯動帶動中西部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推動未來社會清潔能源和動力轉型。促進以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都都市圈為龍頭的產業先行城市的氫能產業發展,助力成渝之間走廊城市的氫能產業布局。支持在渝蓉、成渝、渝萬等高速公路沿線布局建設加氫站,加快打造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城際示範線。
(二)努力擴大能源合作範圍。
拓展區域能源合作。深化疆渝電力合作,共同推進配套電源開發。強化黔渝兩地能源合作,爭取習水二郎電廠長期納入貴州省網內機組電煤保障統調範圍,支持重慶企業參與貴州畢水興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協同推進綦江、習水、正安、岑鞏頁岩氣的智慧型化勘探、開採和利用,推進渝黔電力市場化交易。加強藏渝電力合作,啟動配套電源、輸電通道、送電曲線等相關前期論證工作,適時爭取納入國家規劃,擴大藏電入渝規模。進一步加大與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山西等能源資源大省(區)合作力度,加快開展“外電入渝”第二通道研究,為中長期電力、煤炭需求提供長效支撐。推動與周邊省市和毗鄰地區的能源產業協作共興,圍繞能源供需、能源裝備、新能源等開展深度合作,推進產業集群化、融合化、智慧型化發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分工協作。
加強與大型能源企業合作。深化央地共建能源項目模式,進一步最佳化能源生產、利用、銷售、稅收合理分配機制,爭取更多的國家能源戰略項目落戶重慶。加強與產煤省(區)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戰略合作,進一步落實煤源。加大資金、人才等支持力度,推動能源研究機構、智庫建設,開展國際國內交流合作。鼓勵開展能源領域的信息交流和培訓活動,吸引國內外具有優勢的能源企業、能源融資公司、能源服務機構向重慶集聚。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堅持黨對能源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政治引領。強化戰略導向,落實國家能源戰略,加強能源規劃與國家能源法律法規、規劃、政策的銜接。充分發揮重慶市能源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統籌推進全市能源規劃實施工作,推動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二)強化規劃實施。
結合國家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及相關要求,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建立本規劃實施工作機制,分解落實重要目標、重點任務,推進實施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圍繞約束性指標制定年度工作計畫、分年度逐級下達落實。建立規劃與項目一體化管理機制,以規劃為依據推進能源項目建設。加強規划動態管理,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嚴格執行規劃調整程式,及時向社會公開規劃制定和調整情況,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
(三)加強宣傳引導。
積極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開展新聞宣傳、政策解讀和教育普及。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加強信息公開,提高社會大眾對能源規劃實施、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認知、支持和參與的積極性。注重輿論引導,回應社會關切,傳遞助推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好聲音和正能量。
九、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分析。
“十四五”期間,全市能源發展從注重資源開發向完善能源通道、儲存體系和綜合利用方向轉變,能源結構更最佳化,能源利用更清潔。具體措施包括引進先進節能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多能互補梯級利用,推廣分散式能源;因地制宜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推廣實施燃煤替代、以氣代油、以電代油。能耗強度將由2020年0.391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25年0.334噸標準煤/萬元左右。
本規劃的實施不會對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水環境造成明顯不良影響,規劃實施產生的固體廢物不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大氣環境承載能力方面,本規劃包含的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項目,除燃煤電廠、油氣項目排放大氣污染物外,其他項目運營過程中均不產生大氣污染物,且燃煤電廠實施削減方案,全市大氣環境容量滿足項目排放量。隨著規劃實施,逐步改變能源結構,實現污染物總量削減,將進一步增加環境容量,改善環境質量。到“十四五”末排放總量明顯削減,可有效減輕我市大氣環境承載壓力,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水環境承載能力方面,我市水質量環境總體保持良好態勢,水環境容量能夠支持本規劃的實施。規劃包含的項目,除生活污水外,基本無廢水排放,主要廢水污染物(COD、氨氮)的環境容量總體上可以滿足規劃實施後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會對水環境承載能力造成影響。礦產資源承載能力方面,我市能源發展依託的重點礦產資源,與本規劃確定的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通過發揮就近資源優勢和依靠外部資源渠道,能源供給可以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規劃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
嚴格管控能源開發利用、生產轉化、運輸儲存、通道建設等過程,預防和減少不良環境影響。
強化能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保護。積極解決煤礦積存尾礦等問題,做好土地復墾、塌陷地整治利用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推進油田伴生氣等伴生資源利用。最佳化風電機組布局、合理安排風機距離,降低噪音和電磁輻射等環境影響。推動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減排,推動工業餘熱、餘氣、余壓和廢渣資源二次利用。推廣建設綜合能源供給站,減少土地占用。
強化能源生產轉化中的環境保護。加強能源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加強煤渣(灰)和脫硫脫硝副產物的處置利用,減少對土壤、水體的影響。推動落實電力企業等排污主體的環境責任,引導其增強自主減排動力。
強化能源通道建設和儲存設施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加強油氣管道保護,加大隱患整治力度,提高管道安全運行水平,防止發生泄漏、爆炸、火災等事故,避免天然氣等危險化學品運輸突發事故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最佳化油氣管網布局,推動油氣資源清潔開發,促進廢水循環利用。最佳化全市電網結構、探索多元能源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推動電力行業節能減排和清潔化生產利用。繼續完善存儲設施,嚴格按照安全、衛生防護距離布局選址,按照安全標準設計建造,做好消防、綠化、防滲、防溢、防泄、防塵集塵、截污治污等措施。
完善能源行業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等法律法規,切實履行能源企業的節能環保責任和義務,嚴守生態紅線。實行企業自主監管、政府部門監管和社會監督同步運行的多主體、常態化監督機制,引導企業制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及保障體系,主動接受各方監督。
(三)規劃實施的環境保護結論。
本規劃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我市城市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符合我市發展需要。規劃實施後,天然氣、新能源的使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市能源供應結構,從環境保護角度,本規劃實施具備合理性和可行性。預期到2025年,全市能源行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將得到更好控制,能源行業節能減排目標可以實現。能源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能源生產更加清潔,資源利用更加高效,能源通道空間布局更加最佳化,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