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鵲山

登鵲山

《登鵲山》是宋代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回憶過去,包含了許許多多的辛酸。頷聯寫登上了山頂,極目遠眺看到的景色。頸聯寫舜和禹這兩位古代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尾聯寫自己難得愉快一下,只好先忘掉一切,盡情享受風景。這首詩質樸無華,沉鬱頓挫,詩內滿含作者悽苦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鵲山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後山先生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陳師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鵲山
小試登山腳,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濟濼,歷歷數青徐
朴俗猶虞力,安流尚禹謨
終年聊一快,吾病失醫盧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濟濼(luò):濟水(今黃河)與濼水。濼水源於濟南趵突諸泉,北流注人小清河。
⑵青徐:青州與徐州,古概指齊魯之地。
⑶朴俗:樸素的風俗。
⑷虞(yú)力:虞舜教化之力。
⑸安流:治理河流。
⑹禹謨(mó):大禹的規劃。謨,即謀劃。《尚書》有《大禹謨》篇。
⑺醫盧:扁鵲家在盧國,所以被稱為盧醫,這裡代指名醫。

白話譯文

試登上了山腳以後,發現已不需親朋好友的攙扶就能前行。
隱約能看到濟水、濼水相交於遠方的濼口,青、徐二州歷歷在目。
風土人情渾樸得如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山川河流是那樣恬靜如同大禹治水後的景象。
難得一年到頭有這么一回愉快的時候,卻因貧窮而得不到盧醫的醫治。

創作背景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即位,太后向氏聽政,在她的主持下,被貶斥的舊黨諸人陸續被召還京,官復原職。陳師道自從紹聖二年(1095年)服母喪以來一直閒居徐州,境況窘迫,也在這一年七月被任為棣州教授。這是他在棣州任上,為表達了當時喜任新職、舒暢爽快的心情而創作的詩。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詩人“志專欲以文學名後世”,所以高官厚祿打不動他的心,而一旦得到這個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業的教授職務,儘管俸薄官微,也使他欣喜異常,不顧體弱多病,興致勃勃地去登山遊玩了。詩人經歷過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生活折磨的陳師道,儘管這年才四十八歲,但已感到精力不濟。“小試”說明詩人對自己的體力沒有把握。試登了一程後,詩人喜出望外地發現,“今年不用扶”,在這喜悅後面,包含了許許多多的辛酸。人逢喜事精神爽,思想輕鬆,步履也就輕快了。可是往年,無論是新春覽勝,還是清秋登高,詩人都要在親朋好友的攙扶下才能勉力而行。時當壯年的詩人卻體衰如此,生活的貧寒是可想而知的了。
三四句寫詩人登上了山頂,極目遠眺。只見濟水、濼水如同兩條白色的綢帶,繞過山腳,往北流去,相交於遠方的濼口。“微微”,說明看不真切,目光稍稍收回,青、徐二州的轄地上,阡陌縱橫,牛羊成群;房屋田壠,樹木莊稼,歷歷在目。徐州是詩人的家鄉,家鄉的山水他感到十分熟悉和親切。三四兩句“有神致,虛字煉得好”,這“神致”就在於這兩句是景中有情。那樣遠的濼口都看到了,說明詩人在山頂逗留時間之久;那樣多的景物一一“數”來,可見詩人的興致之高。詩人不是把自己興奮愉快的心情明白說出,只是通過寫景來透露;而寫景又沒有具體描摹雲水竹石、鳥鳴花香,只是通過望遠、指點兩個動作來概括,這既符合登高遠眺的實際,又含蓄地點明了要表達的情意。正如王士禎所說:“畫天外數峰,略有筆墨,然而使人見而心服者,在筆墨之外也。”畫天外山峰,略具筆意,便使人體味到言外的情意,這就是這兩句詩的“神致”所在。
詩人眼中的風土人情是那樣渾樸、淳真,如同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山川河流是那樣恬靜、馴服,如同大禹治水後的景象。天下明德自虞帝開始,山川由大禹來平定。看到眼前的山川,詩人想起了舜和禹這兩位古代傳說中的英雄人物。賞風景,憶英雄,心中十分快意。然而當詩人的目光從遠處收回到腳下,思緒從遠古拉回到現實時,筆鋒陡轉,氣氛驟變,興致銳減。腳下的山因古代名醫扁鵲而得名,可他儘管體衰力弱,疾病纏身,卻因貧窮而得不到盧醫的醫治。“終年聊一快”,這是十分淒婉的聲音。詩人面對無情的現實,無可奈何。難得一年到頭有這么一回愉快的時候,他只好先忘掉一切,盡情享受風景了。沒有人知道詩人的歡顏後面隱藏著多少痛苦、多少悲哀。
陳師道是孤芳自賞、不求諧俗的苦吟詩人。他的作品,有人稱之為“非一過可了,近於枯淡”。黃庭堅說,陳師道作詩“十度欲言九度休,萬人叢中一人曉”。也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他的五律,儘管有時“失之僻澀”,但“佳處往往逼杜甫”。這首詩,質樸老蒼,沉鬱頓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詩暗合老杜,今注本無之。細味句律,謂後山學山谷,其寶學老社,興與之俱化也。”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下:“出句用‘猶’字,對句復用‘尚’字,便是合掌,老杜無此法也。”
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一:“末句言病不遇盧醫,生硬晦澀,是江西派過求瘦硬之病。”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年),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學文於曾鞏,絕意仕進。元祐初期(1086~1094年),因蘇軾等人舉薦,任徐州教授。後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等職。詩學杜甫,苦心錘鍊,質樸蒼老,深受黃庭堅推重。為江西詩派代表性作家,常與蘇軾、黃庭堅等唱和。有《後山先生集》《後山談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