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牛首山

《登牛首山》明代蕭如薰創作的五言律詩。這二首詩選自《乾隆中衛縣誌》。牛首山,又名牛頭山,在廣武黃河之東岸,今青銅峽市青銅峽鎮和中寧縣白馬鄉之間。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牛首山(並序(1)
朔方壬辰之變(2),不佞(3)叨(4)領斯鎮。後一載,嶺南周國雍先生鎮撫焉。甲午(5)春,由賀蘭偕巡中衛,鼓棹(6)廣武河,望牛首之勝,蒼翠嵯峨,為真如(7)妙境。舊傳釋迦佛曾三過說法雲,因相期登眺,風阻弗遂焉。嗣(8)是,兩人相繼去朔(9),回瞻牛首山,負此勝游。迨(10)辛丑(11),余再承乏,羈於戎馬,猶然蹉跎逾年。癸丑(12)六月,以閱事(13)舟行廣武,乘半日暇,始於茲山一陟(14)其巔。既參(15)如來,領略諸勝,復聽沙彌焚香夜誦,清梵(16)泠泠(17),天風灑襟,佛燈遠見。時當炎夏,爽若新秋。俯視紅塵紫塞,不啻(18)脫火宅(19)而游清涼國(20)也。良(21)與茲山有緣哉!借禪榻為一宿,厥明乃去。漫賦二律以紀之。
【其一】
理棹還登岸,攀蘿入紫煙。
雲霄千嶂出,色界一燈懸(22)。
石蘚碑磨滅,金光像儼然(23)。
不須探絕勝,即此是諸天(24)。
【其二】
聞道經台古,如來說法年(25)。
樹因藏垢拔,水為渡迷穿。
人我終無相(26),空門不二緣(27)。
豈惟忻此遇(28),投老要歸禪(29)。

作品注釋

(1)這二首詩選自《乾隆中衛縣誌》。牛首山,又名牛頭山,在廣武黃河之東岸,今青銅峽市青銅峽鎮和中寧縣白馬鄉之間。牛首山,古名望雲山、黛黛嶺,北魏時稱青山,唐代稱回樂峰,亦稱大石山,宋、西夏時稱峽口山,明代稱金積山,清初又叫紫金山,之後稱牛首山至今。因其主峰小西天(文華峰)和大西天(武英峰)南北聳峙,望之如“牛首犄角”, 故名。牛首山寺廟群,建於其上。牛首山寺廟群分“西寺”和“東寺”兩部分。該寺廟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重修於明萬曆年間,各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建。牛首山寺,乃朔方名剎,“可與四方九華、普陀、峨眉、五台名山勝地,同其高深,靈感利濟群生於無窮也”。
(2)壬辰之變: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辭官歸居的寧夏都指揮哱拜及其子哱承恩以請求補發冬衣、月糧,煽眾發動兵變,殺巡撫黨馨等,挾慶王據寧夏都城,遠接河套部著力兔,攻占寧夏河西及中衛等地。至同年十月,總督葉夢熊等進兵討平,歷史上稱“壬辰之變”。
(3)不佞:無才。自謙詞。
(4)叨:謙詞。猶言忝荷、辱承。
(5)甲午: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
(6)鼓棹:鼓,扯起船帆;棹,船。鼓棹,乘船。
(7)真如:佛教名詞。佛教認為,用語言、思維等表達事物的真相,總不免有所增減,不能恰到好處。要表示其真實,只能用“照那樣子“的”“如”來作形容。中國佛教學者,大都將它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之稱,與實相、法界等同義。
(8)嗣:接續,此後。
(9)去朔:離開朔方。此指離開寧夏。
(10)迨:等到。
(11)辛丑: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
(12)癸丑: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13)閱事:即視事。
(14)陟:升;登。
(15)參:以虔誠崇敬的心情朝拜。
(16)清梵:謂寺僧誦經之聲。
(17)泠泠:形容聲音清越。
(18)啻:止;只。
(19)火宅:佛家比喻煩惱的俗界。
(20)清涼國:佛教徒所嚮往的極樂世界。
(21)良:的確,真。
(22)色界:佛教的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此界諸天,但有色相,無男女諸欲,故名。
(23)儼然:莊嚴的樣子。
(24)諸天:佛家語。佛書言,三界共有三十二天,自四天王天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總謂之諸天。三界,佛家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25)如來:佛教名詞。為釋迦牟尼的十種稱號之一。“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佛常用以自稱。
(26)無相:佛家稱“我這法門”先立“無相為體”。把“無相”作為“無念”、“無往”對象,“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
(27)空門:佛教宣揚“諸法皆空”,以悟“空”為進入涅槃之門,故稱佛教為“空門”。
(28)忻:同“欣”,欣然的樣子。
(29)投老:到老,臨老。歸禪:指信從依附佛教。

作者簡介

蕭如薰,字季馨,延安人。歷官寧夏參將,守平虜城(今寧夏平羅縣城)。萬曆二十年(1592年),平哱拜之亂有功,升任寧夏總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