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證

多由思慮太過、情懷抑鬱,以致肝失條達、脾氣不運、津液凝滯為痰、痰濁上逆、神明失常、發為癲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癲證
  • 別名:狂證
  • 提出時間:《內經》
  • 症狀:沉默呆滯、精神抑鬱、表情淡默
  • 處方:心俞、肝俞、脾俞
簡介,鑑別診斷,辨證分型,治療,

簡介

沉默呆滯、精神抑鬱、表情淡默、或喃喃自語、語無倫次;或時悲時喜、哭笑無常,胡思亂想,多疑易驚,不思飲食,舌苔薄膩,脈弦細或弦滑。
治法:取背俞穴為主,佐以原、絡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處方:心俞、肝俞、脾俞、神門、豐隆。
中醫辨證論治藥物
癲證
1、痰氣鬱結
治法 理氣解郁,化痰開竅
方藥 順氣豁痰湯加減
治法 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方藥 養心湯加減
狂證

鑑別診斷

以精神躁狂,喧擾不寧,動而多怒、毀物打罵為臨床特徵的病徵,稱為狂證。狂名出自本病證的針灸治療,《靈樞·癲狂》篇曾專作論述,提出針、灸、刺血等法救治,如“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壯”。內容十分豐富。至晉代,《脈經》選用“頂上三圓”、“絕骨下二寸”、“外踝上三寸”等穴治療本證;《針灸甲乙經》中涉及本證者共有74條文獻,天柱等97個穴位之多;而《肘後備急方》治療本證的方法是灸“陰莖上”、“兩乳頭”、“足大指本節聚毛中”、“鼻下人中”、“耳根前”等。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涉及用針灸治療本證的文獻總計78條,該書認為灸頭部、手足部等經穴,對本證有效;還記載了治療本證的許多經外奇穴,如“手逆注”、“河口”、“大幽”、“臣覺”、“慈門”等,並提出了著名的治療癲狂“十三鬼穴”。及北宋,《太平聖惠方》補充了神聰等12個穴位有關本證的主治內容,並用秦丞祖的“灸狐魅神邪法”(即灸少商)來治療本證。南宋時期《扁鵲心書》依然強調用艾灸補陽之法治療本證,所取穴位為巨闕,而且註明要先服“睡聖散”,用內服藥物的方法來麻醉止痛。明清時期的《神應經》、《針灸大成》、《類經圖翼》、《針灸逢源》、《神灸經綸》、《針灸集成》等匯總了諸家的經驗和成方。經查,針灸治療本證共涉及文獻305條。
現代醫學中之精神分裂症,躁狂型精神病等多可歸屬本證範疇。病因病機1、病因(一)原發病因 (1)、稟賦不足:稟賦素虛,心胸狹隘,患得患失,遇有意志不遂則由七情內傷、陰陽失調而發病.(2)、情志內傷:憂思鬱結,氣鬱不行,氣滯濕郁,痰氣交結上蒙清竅;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聚濕成痰,痰濁蒙蔽心神腦竅均可發為本病.正如《證治要訣·癲狂》說:“癲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竅”. (3)、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膏粱,一方面化生痰濁,內伏於心;另一方面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痰濁內盛,或與氣滯相結,阻蔽神明,或直接蒙塞心竅而發為本病.(二)繼發病因 1、氣滯:平素多愁善感,情志不暢;或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機失調,氣鬱日久,則致氣滯血瘀或痰氣互結,阻閉心竅,使神明受累而發病. 2、痰結:《景岳全書·癲狂痴呆》說:“癲病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絡,格塞心竅”.長期憂思郁怒,使氣機不暢,肝鬱犯脾,脾失健運,痰涎內生,以致氣鬱痰結;或因脾氣虛弱,清濁不分,濁陰蘊結成痰,則為氣虛痰結.無論氣鬱痰結或氣虛痰結,總由“痰迷心竅”而病癲證.(三)誘發因素:情志失節,所願不遂,突受驚恐以及其它劇烈的七情過極的刺激,均可誘發癲病.2、病機(一)發病:起病多緩慢,漸進發展.(二)病位:本病病位在肝、脾、心。(三)病性: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為本病之特徵.本虛主要是心脾兩虛,標實主要表現在氣滯、痰阻,二者相因為患.(四)病勢:本病初起多表現為實證,但很快可轉化為虛實夾雜證,若病程遷延日久,則損傷心脾而見虛證.(五)病機轉化:初期主要由七情內傷,郁怒傷肝,肝氣鬱滯;進而木克脾土,水濕不化,聚生痰濁,形成痰濁蒙竅證;病程中期,邪末去而正已傷,形成氣虛痰結證;後期病程遷延,損及心脾,而轉化為心脾兩虛之證.(六)類證病機:基本病機是七情內傷,陰陽失衡,肝脾心功能失調,氣滯痰結為患. 1、肝鬱氣滯:思慮太過,所欲不遂,所求不得,使肝氣被郁,失於條達,疏泄不利,故見精神抑鬱、哭笑無常、常喜太息;肝經布於胸脅,肝鬱則胸脅脹悶不適;舌淡、苔薄白、脈弦為肝氣鬱滯之象。 2、痰濁蒙竅:肝鬱日久,木克脾土,脾失健運,濕聚成痰;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痰邪自生。痰濁內盛,上蒙神竅,則出現神情呆滯、沉默痴呆;神不能制則喃喃自語;苔白膩、脈弦滑均為痰濁內盛之徵。 3、氣虛痰結:病程日久,正氣自虛,脾失健運,痰濁益甚。一方面因痰結甚則心神被蒙亦加重,故情感淡漠、呆若木雞、目瞪如愚,甚至機靈混亂,幻覺症狀出現;另一方面是痰濁漸耗陽氣,脾氣日衰,故面色萎黃、便溏溲清諸症可見;舌淡體胖、苔白膩、脈滑或弱而無力為氣虛痰結之徵。 4、心脾兩虛:癲病遷延日久,中氣漸衰,氣血生化乏源,可見面色蒼白、肢體睏倦,甚至疲憊不堪之象;由於心血內虧,心神失養,可見神思恍忽見、心悸易驚、意志衰退諸症;氣血俱虛,神明失養,機靈混亂,故可出現幻覺、妄聞妄見。本證總因癲病日久,心脾兩虛,血少氣衰,心神失養所致。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均為心脾不足之象。二、狂證1、病因(一)原發病因 (1)、暴怒傷肝:勃然大怒,引動肝膽木火上升,衝心犯腦,神明失其主宰。正如李用粹《證治匯補·癲狂》所說:“陽氣最宜暢達,若暴怒所折,則志怫鬱而不伸……少陽膽木挾三焦相火而上,故令人發怒如狂”。 (2)、大驚卒恐:突遭驚恐,觸動心火,上擾清靈,神明無由自主。正如皇甫中《明醫指掌·癲狂證》所說:“或因大驚,動其心火”。 (3)、嗜茶好飲:貪杯好飲,里濕素盛,郁而化熱,充斥胃腸,腑熱上沖,擾動元神。正如《素問·厥論》所說:“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語”。 (4)、肥甘過用:膏粱炙煿,未免釀成痰濁,復因心火暴張,痰隨火升,蒙蔽心竅,神明無由出入。正如王節齋《明醫雜著·卷二》所說:“有大醉過飽,膏粱厚味,填塞胸中發狂者”。(二)繼發病因 1、痰火:五志之火郁而成痰,或脾虛生濕,濕郁成痰,痰郁化火,痰火膠結,互為因果,機竅為之阻塞,神明受其掀擾。正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醫方》治癲狂方中所說:“癲狂之證,乃痰火上泛,瘀塞其心與腦相連竅絡,以致心腦不通,神明皆亂”。 2、瘀血:肝氣鬱悖,氣失暢達,血行迂滯,留瘀為患,阻塞機竅,神明無由出入。正如王清任《醫林改錯·痹症有瘀血說》所說:“癲狂一症,哭笑不休,詈罵歌唱,不避親疏,許多惡態,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如同作夢一樣”。(三)誘發因素:情志失節,人事怫意,突遭變亂,均可促使狂病發作。2、病機(一)發病:病起倉卒之間,呈急性發病。(二)病位:本病病在肝、膽、胃、心(腦)。(三)病性:本病因鬱火、積熱、痰火致犯,屬熱證、實證;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火熱痰涎,勢致漸挫,而心營腎液被劫,可形成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四)病勢:總的趨勢是由陽證、熱證、實證,漸向虛實夾雜轉化,終至邪去正傷,漸向癲證過渡。(五)病機轉化:始由心肝鬱火、胃腸積熱擾亂神明致狂;鬱火、積熱煉津液成痰,火以痰為依附,痰得火而猖獗,痰火錮結,擾亂清靈,阻塞機竅,機竅瘀滯,靈機頓失,病遷日久,鬱火積熱,勢至漸挫,而心營腎液備受劫爍,漸致心腎失濟、陰虛陽越。(六)類證病機: 1、心肝火熾:惱怒驚恐,木火內燔,心火亢盛,故洋洋自得、口若懸河、談笑風生、經日忙碌、毫無倦容;心屬離火,肝屬巽風,風火相煽,火藉風勢,火助風威,搏激清靈,神明無以自主,故狂亂奔走、毀物傷人;舌邊尖紅,為肝膽火熾之明徵;舌尖紅起刺,乃心火上乘之確據;脈弦數者,數為有熱,弦乃肝亢。 2、痰火上擾:其人平素心虛有痰,卒遭驚恐,觸動心火,痰火互結故煩躁易怒、竟夕無寐;痰隨火升,擾亂神明,故語無倫次、狂亂奔走、詈罵不避親疏;面紅目赤,乃氣火有餘之徵;苔黃膩、糙燥乏津,乃痰火錮結之象;脈滑數者,數為有熱,滑主有痰。 3、陽明腑熱:膏粱厚味,貪杯豪飲,釀成胃腸積熱,故口穢便秘、蓬頭垢面、袒胸露體;腑熱上沖,元神被擾,故狂笑歌號、呼罵不迭、毀物傷人、驍勇異常;苔黃膩糙裂或上罩焦黑苔,乃胃腸積熱之明徵。 4、包絡脈瘀:志郁不伸或憂惱怒,肝氣鬱悖,氣失暢達,血行迂滯,留瘀為患,故容色晦黯、舌質青紫;瘀血久留,機竅為之阻塞,神明無由出入,故凝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血屬於陰,故晝輕夜劇;脈小弦或細澀者,乃氣滯血瘀之明徵。 5、心腎失濟:狂病日久,胃腸積熱,心肝鬱火,勢已漸挫,故妄言妄為,勢已輕瘥,呼之尚能自制;邪熱久羈,未免耗津傷血,心營腎液被劫,陽少淺藏,故煩惋焦躁、口乾便秘、面紅升火;舌紅少苔或有剝裂,乃陰血耗傷之明徵;脈細數者,細為陰傷,數乃有熱。 狂證多因先天秉賦不足,繼受惱怒驚恐所致。肝火過旺,影響及脾,脾氣不伸,運化無權,痰濁內生,痰火交結,郁於胸隔,上擾神明,蒙閉清竅而發病。

辨證分型

狂證,可分痰火上擾、火盛傷陰等。以前者急重,故僅討論此型。
痰火上擾,多先有煩躁頭痛,目赤面紅,繼而突然狂亂無知。逾屋上垣,罵詈叫號,打人毀物,不食不眠,脈象弦大滑數,舌質紅絳,苔黃膩。

治療

痰火上擾
1.治則:清心滌痰,潛陽泄火。
2.處方:定神、豐隆、勞宮、大椎、湧泉。
定神位置:人中溝下1/3與中1/3交界處。
3.方義:定神為經外奇穴,可開竅定神;勞宮乃心包經之滎,清心定志;湧泉屬腎經之井穴,肝腎同源,益腎水可降肝火;豐隆,法痰化濁;大椎清熱潛陽而能醒腦。五穴共用,降肝火祛痰濁,醒心神鎮狂越,標本兼顧,內外同治,以竟全功。
4.治法:定神宜斜刺向上1寸~1.5寸,平補平瀉持續運針2分鐘,留針,並作間斷運針。湧泉穴,以艾卷雀啄法溫灸。余穴均用瀉法,針刺深度宜適當加深,施強刺激,亦留針。
5.古方輯錄
《千金備急要方·卷十四》:“狂邪發無常,被頭(即披髮)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語,灸間使三十壯”。
《針灸資生經·第四》:“沖陽、豐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勞宮、大陵,主風熱善怒,心中悲喜,思慕 *虛欠 欷,喜笑不止”。
《扁鵲心書·卷中》:“風狂:……言語無倫,持刀上屋,治法:光灌睡聖散,灸巨闕二三十壯,又灸心俞二穴,各五壯”。
《雜病歌·心邪癲狂》:“湧泉一穴與心俞,登高而歌攝衣走”。
《針灸大成·卷九》:“發狂,不識尊卑:曲池、絕骨、百勞、湧泉”。
1、痰火上擾
治法 鎮心滌痰,瀉肝清火
方藥 生鐵落飲加減
2、火盛傷陰
治法 育陰潛陽,安神定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