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癘之鄉

瘴癘之鄉

唐宋年代,廣東一隅,史稱嶺南。萬山重疊,森林茂密,交通閉塞,環境惡劣,蚊蠅群舞,蟲媒猖獗,瘴癘流行。朝廷視為“蠻荒”的“瘴癘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瘴癘之鄉
  • 外文名:無
  • 地點廣東一隅
  • 特點:蟲媒猖獗,瘴癘流行
史載,民間流傳,現代,

史載

《隋志》中載:“嶺南二十餘郡,地勢低濕,暑熱,濕氣交蒸,疫癘為害,向被稱為瘴癘之區。”《潮汕府志》也說:“唐宋以前,山川之間多瘴癘,被視作貶謫的區域。”直至唐代,嶺南仍然是看作化外之地,稱為瘴癘之鄉,粵人也被列為“蠻夷”。 被皇帝選為處罰大臣的貶謫之地。唐代韓愈刺潮,北宋蘇軾被貶惠州;南宋名臣陸秀夫被貶潮州居澄海辟望村(今有陸秀夫紀念亭)。韓愈在被貶潮州途中預感會死在“瘴癘之鄉”,曾作詩悲嘆一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云:“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當年他才52歲,詩文辭意哀切至極。這可見當時潮汕瘴癘疫疾流行之猖獗。難怪稱為“瘴癘之地”。

民間流傳

嶺南大地古時被稱為“瘴癘之地”,其實就是惡性瘧疾危害甚烈。在潮汕的瘧疾高發區民間曾流傳過:“十個九黃瘦,十個男人九個大肚”(瘧疾症狀反覆發作,導致脾臟腫大而腹部突出膨大起來)和“九月稻尾黃,十戶九家臥眠床”(稱“秋瘴”,即瘧疾病高發季節)的順口溜(據按蚊密度測定:9、10月農家居室按蚊密度最高),可見古代瘴癘危害甚烈。

現代

時至今日,嶺南地區的瘧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經過開展全民普查和採用特效藥物防治,又施用新式殺來按蚊的噴殺藥物消滅瘧蚊,“瘴癘之地”早已成歷史名詞。但是,“殺手”仍然隱藏在陰暗角落,局部地區瘧疾零星散發病例仍時有發生,故切莫掉以輕心。
看今朝,粵人已把嶺南開發建設為改革開放特區的“風水”寶地,若是韓愈、蘇軾在九泉之下有靈,必然拍手稱讚今人勝古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