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鱗蛇科

瘰鱗蛇科

瘰鱗蛇科(Acrochordidae)又名疣鱗蛇科,港台地區叫沙皮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瘰鱗蛇科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Reptilia
  • 亞綱:雙孔亞綱
  • :蛇目
  • 亞目:新蛇亞目
  • :瘰鱗蛇科 Acrochordidae
綜述,由來,特徵,體布特徵,地理分布,品種,商業用途,瘰鱗蛇,特徵,地理分布,飲食習慣,

綜述

界:動物界 Animalia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目: 蛇目 Squamata
亞目: 新蛇亞目 Serpentes
屬: 瘰鱗蛇屬 Acrochordus
種: 瘰鱗蛇 A.granulatus

由來

瘰鱗蛇科(Acrochordidae)又名疣鱗蛇科,港台地區叫沙皮蛇。是新蛇亞目下的一個以瘰鱗蛇為主的單型科。這個科內的蛇種都是一些分布在澳大利亞及印尼地區的古老蛇種。目前瘰鱗蛇科下有三個被確認的品種。

特徵

體布特徵

象鼻蛇瘰鱗蛇的腹部沒有寬闊的鱗片,而且雙眼長得接近頂部(身背),故此所有瘰鱗蛇都是水行性的。它們最為人注意的特色是其鱗片,瘰鱗蛇的表皮質感鬆弛,比起同體型的蛇類而言顯得過份地碩大;而且它們的鱗片並不是逐片相互重疊的,反而是像金字塔一般以錐狀堆積。瘰鱗蛇擅長伏擊獵食,它們會潛藏在河床、溪澗中,等待魚類游近,再以身體突擊地把對方捲起來。它們的鱗片相當粗糙,因此能穩穩抓著滑溜的魚類(註:和蟒類纏繞獵物不同,瘰鱗蛇並非是把它們纏死,而是起到防止逃跑的作用)。成年的瘰鱗蛇身長約在60厘米至2.5米之間。

地理分布

瘰鱗蛇的主要分布地,西起自印度斯里蘭卡,以至東南亞熱帶地域、菲律賓一帶;南至印尼、馬來西亞、帝汶;東至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北岸、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及索羅門群島一帶。

品種

品種學名及命名者 異名 地理分布
阿拉佛拉瘰鱗蛇 Acrochordus arafurae,McDowell,1979 阿拉佛拉疣蛇 紐幾內亞及澳大利亞北部
瘰鱗蛇 Acrochordus granulatus,Schneider,1799 小瘰鱗蛇 中國印度半島、斯里蘭卡、緬甸安達曼群島泰國高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與及澳大利亞北岸
象鼻蛇Acrochoridus javanicus,Hornstedt,1787 爪哇疣蛇、爪哇瘰鱗蛇 包括越南、高棉、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的東南亞地帶。

商業用途

瘰鱗蛇的粗糙蛇皮經常被用作製造皮包、手提袋及皮革製品的材料,因此迅速面臨瀕危處境。很多養有瘰鱗蛇的國家動物園及爬蟲類專家,都想盡辦法希望能保育它們,但被捕獲的瘰鱗蛇大都在抗拒被餵飼或皮膚受感染的情況之下難以存活。

瘰鱗蛇

(學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又名疣鱗蛇,是蛇亞目瘰鱗蛇科下的一個品種,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印度以及索羅門群島一帶。瘰鱗蛇是一個完全生活於水中的蛇種,暫時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特徵

瘰鱗蛇是水棲的蛇種,在陸地上幾近完全喪失行動能力。它們的鱗皮表面質地雖然相當粗糙,但其實皮層偏薄,容易撕裂。瘰鱗蛇是同種異形的,雌雄各有不同型態,雄性瘰鱗蛇體型較小,身體顏色的深淺對比亦較為明顯。瘰鱗蛇經常出沒於河塘、沼澤等地,亦分布于海洋

地理分布

瘰鱗蛇主要分布於印度半島及東南亞地帶,亦出沒於印尼澳大利亞海域的群島,與及澳大利亞北部的索羅門群島等。這些地區包括緬甸、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泰國、高棉、越南、中國(主要指海南島)、菲律賓(呂宋、宿霧等)、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弗洛勒斯島、帝汶等)、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部索羅門群島與及昆士蘭東部。

飲食習慣

瘰鱗蛇主要進食魚類。根據希恩(Shine,1991)的瘰鱗蛇研究,指半數的瘰鱗蛇胃部里曾發現過彩虹魚、鱸魚等魚類,偶爾也會進食鰻魚,而暫時仍未有發現瘰鱗蛇進食兩棲動物的證據。它們粗糙的皮膚主要用途是為了抵禦水壓,便於在海底獵食。雌性瘰鱗蛇主要以伏擊的形式捕食獵物,相對地雄性瘰鱗蛇則會比較主動地搜掠獵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