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時令不正之氣,或穢濁邪毒及飲食不潔所引起的一種季節性病證。又稱痧氣、痧脹。臨床上以突然頭暈,頭痛,脘腹脹悶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四肢攣急,甚至昏厥,唇甲青紫,或於肘窩、俼窩、頸前兩旁出現青紫痧筋為特徵。常見於夏暑季節,其他季節也偶有發病。必須及時救治。治宜以逐穢、祛暑、化濁、開竅、除濕為原則。

基本介紹

  • 別稱:痧氣、痧脹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感受時令不正之氣或穢濁邪毒,飲食不潔
  • 常見症狀:突然頭暈,頭痛,脘腹脹悶絞痛,四肢攣急,唇甲青紫,或於肘窩、俼窩、頸前兩旁出現青紫痧筋
病因,辨證施治,其他治療,

病因

常見的痧症有:
1.熱痧
由於暑熱穢濁內阻,病變以經脈胃腸壅閉為主。可見突然脘腹悶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口有酸腐臭味,發熱頭痛,身熱不寧,四肢酸楚,或筋脈拘急,舌紅苔黃,脈數而濡。
2.寒痧
寒濕中阻,以致陽氣被遏,升降失常。證見突然腹脹,腹痛,喜按喜暖,嘔惡,肢冷麻木,唇青舌紫,神倦短氣,面色蒼白,舌淡脈微。
3.絞腸痧
暑濕之邪阻遏中焦,以致氣機閉塞,上下不通,突然出現上吐下瀉,或欲吐不能吐,欲瀉不得瀉,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腹部劇烈絞痛等症,屬痧症之重證。又稱作乾霍亂(包括西醫的霍亂、副霍亂、急性胃腸炎及細菌性食物中毒等)。

辨證施治

痧症有寒熱、輕重的不同,應結合發病季節和發病原因,以辨明寒證與熱證為要點。
1.熱痧
證見突然脘腹悶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口有酸腐臭味,發熱頭痛,身熱不寧,四肢酸楚,或筋脈拘急,舌紅苔黃,脈數而濡。治療以清熱、除穢、解痧為原則,常用連朴飲加減,若發熱較甚,治宜清熱解毒、化濁除穢為主,常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2.寒痧
證見突然腹脹,腹痛,喜按喜暖,嘔惡,肢冷麻木,唇青舌紫,神倦短氣,面色蒼白,舌淡脈微。治宜散寒除濕、芳香開竅,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若兼夾暑濕者,可用新加香薷飲,或黃連香薷飲加減。
3.絞腸痧
證見突然出現上吐下瀉,或欲吐不能吐,欲瀉不得瀉,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腹部劇烈絞痛等症,屬痧症之重證。治宜辟穢泄濁,利氣宣壅,常用玉樞丹、行軍散、紅靈丹等急救。然後再視其證之寒熱,辨證治療。如證見發熱,吐瀉,瀉下物臭穢不堪,腹痛,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見筋脈拘攣者,為熱霍亂,即時疫霍亂,治宜清熱化濕泄濁,常用蠶矢湯、燃照湯加減;如證見嘔吐腹瀉,腹痛,瀉下物清稀,四肢發冷,苔白膩,脈沉遲,面色蒼白,眼眶凹陷,筋脈拘急,為寒霍亂,治宜散寒、燥濕、化濁,常用純陽正氣丸、辟瘟丹、來復丹。

其他治療

1.外治法
即痧在肌膚,可採用刮痧方法(用瓷碗口邊,或用手蘸食油或鹽水,在後背正中線及中線兩側,或胸腹部,或頸項自頸至肘窩等部,自上而下,自內向外,沿上述部位輕刮或輕捏,至局部皮膚泛紅隆起,或顯示紫黑色痧點為止);痧在血絡,可採用刺痧方法(用三棱針在委中、曲澤、金津、玉液等有紫青痧筋所在的穴位。或選十宣,直刺放血)。另一種拉痧不多見,食指和中指彎曲併攏拉動脖子兩側靠近肩膀位置筋脈,出現暗紅或紫黑色痧點為止。
2.內治法
即痧在腸胃,內服湯藥。
3.內外兼治法
即痧氣肆行,不拘表里,內外證均見者,則諸法兼用。
4.針灸治療
痧證的針灸治療一般使用下巨虛、中脘,若嘔逆,可加內關;若腹痛比較明顯,可加胃俞、肝俞;若便中有血,可加三陰交或地機;若水樣大便,可加陷谷或大腸俞;若米湯樣大便,可加公孫;若完谷不化,可加梁丘、太白;若大便極臭,可加內庭、太沖;若有脫肛,可加腰俞;若有轉筋,或加承山。一般進針後5分鐘,腹內疼痛減輕,便意消失,針灸治療時要注意的是留針時間相對比較長,一般需要30~60分鐘左右,在留針過程中還要加強捻轉。
痧症患者在急救時應保持空氣流通,特別是暑熱阻遏的患者,宜保持涼爽。痧症病後飲食宜清淡,以利於脾胃正常功能的恢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