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漢語詞語)

痞子(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痞子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pǐ zi,舊時指經久不愈、腹有痞塊的瘧疾;現指流里流氣的人、渣男、惡棍、流氓、無賴。宋 周密 《志雅堂雜鈔·醫藥》等均有相關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痞子
  • 外文名:ruffian
  • 拼音:pǐ zi
  • 注音:ㄆㄧˇ ˙ㄗㄧ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痞子文學,痞子與雅人,

基本解釋

(1) [ruffian] 流里流氣的人;惡棍;流氓無賴。
(2) [mass in the abdomen]∶醫家稱經久不愈的腹內痞塊。

引證解釋

1.舊時醫家指經久不愈、腹有痞塊的瘧疾。
周密 《志雅堂雜鈔·醫藥》:“俞老醫 云:‘醫家怕四子:口,痞子;瘧,頓子;嗽,攧子;痢,市子,或作世子。’此皆醫行市語也。”參見“瘧母”。
2.惡棍;流氓無賴。
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十章:“這一次,他由一個什麼人全輕視過他的‘痞子’,竟當了乙等勞動模範。”
張天翼清明時節》:“這是那個痞子漏勺子老七,羅府上的清客。”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國民黨右派說:‘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是惰農運動。’”

痞子文學

痞子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王朔,不可否認的是王蒴的作品曾經給中國文壇帶來強勁的衝擊,他以典型的北京土話為基礎,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勾畫出生活在社會低層的芸芸眾生像。
1980年代初,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傳統的思想思維行動遭到相當大的衝擊,一部分人在這個時候處在無所適從的狀態,語言和思想行動開始變化,以嘲笑社會的姿態出現,他們顛覆語言,以自嘲的形式掩飾自尊、對社會上的不合理想像氣憤但無能為力,於是,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社會和人,痞子文化開始出現,王蒴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1988年,他的四部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其中《浮出海面》改編《輪迴》,《頑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社會上一起非常大的反響,很熱鬧地過了一個“王蒴年”。
1980年代後期藝術家們突然發現在社會之中存在著無法抗拒的力量,面對這種力量他們實際上缺乏實現自己藝術信念的能力。於是玩世和厭世的情緒開始蔓延,他們用平淡、無聊和荒誕的生活場景反諷社會。在這種心態下,成就了“玩世現實主義”風格。“玩世現實主義”風格和北京市井中流行的“痞子”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北京作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缺乏商業性價值觀來制衡政治的意識形態,所以產生了以調侃和玩笑為主要方式的市井價值觀來對抗官方意識形態的現象。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以王朔為代表的痞子文學中。“玩世現實主義”和南方商業城市那些用流行的商業符號來調侃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波普風格雖然方式不同,但其內在的精神訴求卻是一致的。在這些風格背後仍然蘊涵著某種信念,不過這種信念是以“反語”的方式出現的,其基本邏輯是用“流行的”和“無聊的”來消解社會統治話語中的“高尚”和“意義”,並試圖以此消解壓力,從而恢復自身曾經夢想的尊嚴。
王蒴後來出了文集,很多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大家都熟悉的《過把癮》《編輯部的故事》《愛你沒商量》《渴望》《甲方乙方》王蒴都參與其中。
不可否認的是王蒴的純情小說確實非常感人,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永失我愛》《動物兇猛》《過把癮就死》曾經讓讀者流淚。

痞子與雅人

痞子與雅人是對立的概念,痞子看雅人如看甲骨文,雅人看痞子如看臭水溝。
痞子和雅人都是人的性情和品位,他們都包含社會的價值判斷。
雅以充足的精神意韻和瀟灑氣質成為人人嚮往的境界,痞則沾點邪惡鄙俗讓人退避三舍。
現代社會講究包裝,男人衣冠楚楚,女人風情萬種,真痞子也許寬衣博帶,撫琴風中,盡行人間雅事,舉手投足都散發高貴氣質;真雅人或許嬉笑怒罵,放浪形骸,令人則目,雅和痞更難分辨真偽了。
從本質來講,兩者是有區別的,雅永遠是精神上的,沒有內在精神,雅就如同人人會演的戲;痞則不同,他則重行為方式。
所以,雅不僅是人生的灑脫,更是純美與稟性的融合,他是一個人靈魂的箴言,真正的雅人不悲於寂寂無名,不閫於世俗迷離,不屈於威武權貴。
痞子疒在外,讓人一看就知,可是它的內心卻硬要否認的,這就是“有病不願醫的”那種人!可憐!
痞字是病加否,是有病(如生活態度、精神狀態等看不著,摸不著卻能感覺到的)又沒有實際病症。子是對別人的尊稱。痞子合起來就是對嬉皮士等一類人的尊稱。
“痞”子---就是一般“不”動“口”(即“否”),專門拳打別人的臉和腳踢別人的肚子(狀如“疒”)的人,一般特指男性,但女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因為“痞”字也沒有表現這類人的性別特徵,而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否fǒu”又讀pǐ,也就是說痞與否是同一個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