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研究

疲勞研究是指為達到合理地使用和保護人的勞動能力的目的,以勞動心理學和勞動生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對勞動者工作疲勞的產生、防止、減輕和消除的研究。最初,疲勞研究是工作研究的一部分,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泰羅在本世紀初通過作業研究發現,在確定操作者一天適當的作業量時,合理地安排休息,生產效率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提高。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國較早利用生理學和心理學的成果來研究工作疲勞問題。1923年以後,德國、日本、蘇聯等國相繼成立勞動科學研究機構,開展勞動心理學、勞動生理學及勞動衛生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人類工程學的誕生,疲勞研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它的內容包括:疲勞的本質和起因,疲勞的測定,疲勞的消除、減輕與休息制度,疲勞的防止等。一般認為,人在勞動過程中生理機制的不平衡,物理化學變化的不協調是中樞神經作用的結果,疲勞便是由中樞神經失調而產生的。

疲勞的原因
引起疲勞的原因很多,總括起來有:(1)作業強度的大小。勞動作業負荷大小,與作業內容和勞動方式有關,如同樣的作用內容,手工的比機械的和半機械的勞動強度多大;(2)作業速度。作業速度高,很難持久,即使強度不大的作業也是如此;(3)作業的持續時間。在一定的作業強度條件下,勞動量的大小同時間成正比。此外,作業持續時間與作業強度也密切相關,當作業強度大時,勞動者能持續的時間就短;(4)環境條件。惡劣的環境條件使勞動負荷增大,氣溫、濕度、通風、噪照、噪聲和灰塵等都會加速勞動者的工作疲勞; (5)操作者的身體素質和勞動態度。身體素質好,工作的積極性高,對工作的興趣濃,主觀的疲勞感受就少。
如何解決疲勞問題
吉爾布雷斯夫婦運用不同方法,從兩個不同層次探討了如何解決疲勞的問題。
一、基礎的,常識性方法。主要包括:縮短工作時間;使休息時間更有效;改進福利設施;改善工作條件;保證工作安全;合理安排工作地點和工具的擺放等。
二、科學實驗方法。這種實驗分兩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是通過運動研究,找出最佳操作方法並使之標準化,目的在於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動作,以減輕操作者的疲勞程度。第2階段是進行時間測定,藉以找出一種最佳的工作與休息時間的組合。這種最佳組合的理想標準是:工人健康狀況好轉,工人技術水平和勞動效率有所提高,工人工作態度有所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