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子

疥子表現為皮膚疼痛、腫脹,裡面充滿膿汁。發生在毛囊由細菌感染引起時,雖然有些人的鼻子帶有細菌,但其感染源尚不清楚。疥子一般發生在潮濕的部位,如腋窩、腹股溝和頸背部等。疥子開始為小的紅色腫塊,逐漸變大,裡面充滿膿汁。症狀包括:1、疥子周圍疼痛、壓痛。2、疥子頭為黃色或白色,中間有膿汁。大多數疥子都會出頭,可由此排出膿汁,個別的疥子由周圍的組織吸收。大多2周內就可痊癒。如果疥子要出頭了,在疥子的表面塗上硫酸鎂藥膏,後上面蓋上膠布,這樣做可以加快疥子的破潰和癒合。

基本介紹

  • 別稱:疥子
  • 常見發病部位:腋窩、腹股溝和頸背部等
  • 常見病因:細菌感染
  • 常見症狀:皮膚疼痛、腫脹,裡面充滿膿汁
簡介,預防,注意事項,病因,

簡介

不可捅疥子,也不可擠疥子,否則會引起感染擴散。如果疥子2周內沒有癒合,或是變大、疼痛,或是復發,請帶孩子去醫院就診,醫生會開口服抗生素,以消除感染。有時醫生會在疥子上切開一個小口,以利排膿。
癤子,夏天尤其多見,俗稱“暑癤”。中醫認為是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於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隨處都可發生,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於顏面及手指、足趾。癤子初起時如黃豆大或梅子大,發紅,發熱,又腫又痛,逐漸向四周擴大。數天后,在中央出現一個黃白色的小膿頭,潰破出膿後就逐漸癒合。但是往往這裡好了那裡又發,頑固難愈;特別是當病人正氣虛弱,或擠壓癤子,還會引起“瘡瘍內陷”,“疔毒走黃”,也就是敗血症。所以,不能忽視對癤子的預防和治療。

預防

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否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膚腺及皮下組織,就會化膿而發病。
用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綠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飲用,也有助於預防癤子的發生。在暑天也可以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發生癤子,宜內外兼治。內服清熱解毒中藥,可用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熱解毒中藥,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食鹽,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2~4次,對尚未化膿的效果較好。已經化膿的,須癤腫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癒合。

注意事項

1.注意皮膚衛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類,最好不多吃甜食。千萬不要用擠捏的方法去排膿。尤其是面部和上唇的癤子。對於反覆發作的癤病,要尋找潛在的因素,消除體內感染病灶。檢查有無貧血和糖尿病等情況,一旦發現要及時治療。
2.抗生素的注射和內服。早期套用足量抗生素。首選青黴素,也可用潔黴素0.6g肌注,每日兩次,也可用先鋒黴素、泰利必妥及磺胺等。
3.自家疫苗或葡萄球菌混合菌苗療法、自血療法。也可皮下注射轉移因子2mg/次,每周兩次,五周為一療程。
4.早期的癤子不能切開引流。成熟的癤子已化膿變軟者,可切開排膿。但面部和上唇的癤子千萬不要擠壓和隨意切開。未成膿者,可每日外用純魚石脂,或魚石脂硫磺泥膏,可促進炎症消退。
5.可進行紫外線、紅外線、超短波照射,緩解炎症。

病因

其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白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汗腺所致。皮膚擦傷、糜爛等均有利於細菌侵入及繁殖。皮脂溢出過多及因職業而常與礦物油接觸的人,也容易發生癤子。癤病多半發生於炎熱的夏季。高溫、潮濕、多汗容易使病原菌侵入皮膚。皮膚不清潔是一個重要因素。身體抵抗力降低、體弱、糖尿病、腎臟炎、貧血等皆可成為本病的誘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