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口岸

畹町位於雲南省西部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 , 與緬甸鄰邦一河之隔 , 與緬北重鎮九穀市隔河相望 , 地處 320 國道終點 , 系我國通往緬甸及及東南亞的咽喉 , 國家一級口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畹町口岸
  • 位置:雲南省西部
  • 性質: 國家一級口岸
  • 總面積:103 平方公里 
簡介,旅遊景點,歷史,

簡介

畹町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與緬甸鄰邦一河之隔,與緬北重鎮九穀市隔河相望,總面積 103 平方公里 , 國境線 28.646 公里,地處 320 國道終點,系我國通往緬甸東南亞咽喉,國家一級口岸。
“畹町”二字系傣語音譯,意思是“太陽當頂的地方”。總人口2萬多人,土地面積95.3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僅5千多人,是中國最小的城市之一。畹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寨子。二戰期間,由於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軍的大本營和物資集散地,幾十萬中國抗日的遠征軍也從這裡出入國境。畹町與緬甸九穀鎮有著邊民自由往來,友好互市的悠久歷史。

旅遊景點

現在,一些東南亞的商人也雲集畹町,使畹町成了美國日本法國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化妝品首飾工藝品、農副產品、珠寶玉器的物資集散地,十分繁華熱鬧的邊貿街。畹町南側,中緬交界的河上,是著名的兩國界橋──畹町橋。該橋建於1938年,是二戰時中國與國際往來的唯一陸上通道的界河橋,因此名聲大震。現已修成寬敞牢固的鋼筋水泥橋,每天有上千的兩國商人、邊民從橋上來來往往。
從芒市到畹町,每天有數十班中巴車供遊客搭乘,路況較好,沿途風光十分秀麗。

歷史

畹町作為祖國西南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王驥將軍三征麓川,屯兵畹町;清朝明瑞大將兩次征緬,踞畹町而馳鐵騎。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沿海通道絕大多數被日寇封鎖,為戰略需要,國民政府斥資修築滇緬公路,邊疆 20 萬民眾以血肉之軀,8 個月的時間築成滇緬路,建成畹町橋,938 年 8 月,滇緬公路建成通車3000 多名南洋機工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從畹町入境運往國內戰日前線。日寇為全面占領中國,出兵緬甸,切斷滇緬公路,為保緬甸公路暢通,1942 年 3 月,中國遠征軍 10 萬餘人從畹町出境赴緬作戰。作戰失利,日寇沿滇緬公路長驅直入,1942 年 5 月 3 日畹町淪陷,芒市、龍陵、騰衝相繼淪陷。
1944 年 9 月國民政府重組遠征軍,向盤踞滇西的日本侵略者展開全面攻勢 , 相繼收復騰衝、龍陵。
1945 年 1 月 20 日,中國軍隊在畹町黑山門與日軍展開收復祖國西南的最後決戰 , 日軍潰敗 , 畹町收復。正因為這場戰爭 , 畹町因此名揚海內外。
1950 年 4 月 29 日,五星紅旗插上畹町橋。畹町成為了新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視窗 ,畹町橋成為了中緬兩國友好往來、通商互市、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口 1952 年 ,畹町作為政務院首批對外公布的國家一級口岸載入史冊口 1956 年 12 月 16 日,周恩來總理和緬甸總理吳巴瑞從畹町橋步行入境到芒市參加中緬邊民聯歡大會,掀開中緬兩國世代友好新篇章。
1960 年 9 月,中緬兩國聯合勘界會議在畹町召開,協商解決中緬邊界問題,成為新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協商解決領土糾紛的成功範例 o
改革開放,畹町被確定為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
借開放春風,畹町率先在全州開展對外貿易,憑藉其特殊的區位優勢,畹町邊境貿易異常活躍,邊貿進出口總值逐年上升,1989 年達到 11 億元之多,中國的機電、紡針、百貨藥品大量從畹町出口緬甸,緬甸的農副產品、海產品、木材大量從畹町口岸進口中國。
1992 年,國家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把畹町確定為沿邊14 個開放城市之一 ,同年6 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了5 平方公里的邊境經濟合作區,賦予邊境經濟合作區若干優惠政策 ,在區內實行綜合開發。
20 多年來 , 畹町口岸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 40 多億元 , 財政收入 3 億多元。在邊貿快速發展的同時,畹町口岸還承擔著打擊毒品走私,切斷疫病傳入等多項功能。
多年來 ,國家高度重視畹町口岸的建設和管理,黨和國家 30 多位領導人親臨口岸視察指導工作。現畹町口岸設有海關、檢驗檢疫、邊防檢查站等聯檢機構,這些口岸聯檢部門與當地黨委政府,加強溝通 ,密切配合,嚴格執法,熱情服務,充分發揮了畹町口岸的功能, 維護著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維護著邊疆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