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轉向研究

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轉向研究

《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轉向研究》是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范永康。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轉向研究
  • 作者:范永康
  • ISBN:978-7-5203-3413-6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10-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18個章節,前有“引論”,後有“結語”,中間分為三大部分。“引論”部分概述了當代西方文論政治化的成因、路徑、特徵和局限。第一部分“文學理論的政治轉頁刪愉向”,從“文化權力”“主體位置”“心理分析”“文學敘事”“文學閱讀”等方面描述了當代西方文論政治轉向後的理論形態。第二部分“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化文論”,從“文化邏輯”“審美意識形態”、“文學政治學”“文學批評方法”等層面呈現出後馬克思主義政治化文論的大致風貌。第三部分“當代西方政治化文論批判”,指出當代西方政治化文槓元炒論在“文學觀念”“文學闡釋”“文學價值”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缺陷,主張重建“文學性”“文學情感”“審美閱讀”“詩的正義”等概念或範疇。“結語”部分以當代西方政治化文論為參照,對建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的學術話語體系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見解。本書選題新穎,見解獨到,具有較高的學術創新水平,對於文學政治學的學科建設和當代西方文論研究的學術拓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圖書目錄

引論 文化政治與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化
一 新社會運動、文化理論和文化政治的興起
二 文論政治化的學理解析
三 文論政治化的路徑與策略
四 文論政治化的局限性
五 本書的寫作思路和內容框架
第一部分 文學理論的政治轉向
第阿棗整雅一章 “權力論”視域下的文學與政治
一 “權力”:後現代文論思潮的核心概念
二 福柯的“權力系譜學”與後現代文論的政治轉向
三 “權力論”影響下的文學與政治
四 走向文學的權力分析
第二章 “主體位置”與身份/認同政治
一 從“主體”到“主采檔體位置”
二 福柯論“主體位置”
三 揭露“主體位置”的建構機制
四 “去除認同”:一項未竟的事業
第三章 走向敘事政治學:後現代敘事理論的政治轉向
一 敘事理論政治轉向的原因
二 政治化敘事的三大流派
三 敘事形式與文化政治
四 敘事政治學的未來
第四章 從心理分析走向政治批評:後精神分析文論的政治轉向
一 精神分析文論政治轉向的原因
二 從拉康再出發
三 政治化精神分析文論的三種形態
第五章 走向文學閱讀政治學:文學接受理論的政治轉向
一 政治語境和閱讀構形
二 讀者身份與差異閱讀
三 意義累積和文本政治
四 文學閱讀政治學評價
第二部分 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化文論
第六章 從反映組拳妹汽論到建構論:後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邏輯
一 從反映論到建構論: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變革
二 文化建構社會現實
三 文化建構意識形態或權力關係
四 文化建構“主體位置”或身份/認同
五 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評價
第七章 後馬克思主義的審美意識形態論
一 從“歷史唯物主義”到“文化唯物主朵戒道義”“語言建構主義”
二 作為“機構/制度”(institutions)的審美意識形態
三 審美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
四 “日常生活審美意識形態”理論建構之必要
第八章 後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政治學
一 哲學的政治:從反映論到話語—權力建構論
二 命名的政治:從文學本質論到文學體制論
三 文本的政治:從文本分析到話語分析
四 閱讀的政治:“閱讀構形”理論
五 後馬克思主義文學政治學評價
第九章 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的變革與創新
一 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模式的變革
二 兩個核心觀念的轉變
三 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的創新
四 走向複雜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
第十章 “實在界”:齊澤克意識形態批判的新視角
一 為什麼要以“實在界”為視角?
二 穿越幻象—跨體您認同症候
三 從欲望圖看“實在界”視角的超越性
四 齊澤克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貢獻與不足
第三部分 當代西方政治化文論批判
第十一章 後現代建構主義文論範式的構建與轉型
一 後現代建構主義文論範式的構建
二 後現代建構主義文論範式的特徵
三 後現代建構主義文論範式的轉型
第十二章 文學情感肌質的存在論根基:反本質主義文學觀批判
一 陷入“語言牢籠”的反本質主義文學觀
二 文學情感肌質的生存體驗性
三 文學情感肌質的生命交往性
四 文學情感肌質的精神超越性
第十三章 走出“強制闡釋”:理論之後的審美閱讀策略
一 “強制闡釋”:理論時期的閱讀模式
二 重建文學觀念:文學是審美的人學
三 始於“審美判斷”:審美閱讀策略之一
四 關注“文學的質量”:審美閱讀策略之二
五 重提“審美溶解”:審美閱讀策略之三
第十四章 反對“強制闡釋”與中國審美閱讀學的興起
一 反對“強制闡釋”與倡導“本體闡釋”
二 “中國審美閱讀學”的理論譜系
三 “中國審美閱讀學”的理論創新
四 “中國審美閱讀學”的發展願景
第十五章 “純粹文學性”與“依存文學性”:“文學性”新論
一 從解構“文學性”到重構“文學性”
二 “純粹美”與“依存美”
三 “純粹文學性”與“依存文學性”
四 兩種文學性的辯證關係和結合方式
五 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性”理論
第十六章 “詩的正義”:一個亟須重建的文學研究視角
一 “詩的正義”概念的兩大缺陷
二 “詩的正義”:從“懲惡揚善”到“以美顯善”
三 重釋“詩的正義”的內涵與特性
四 “詩的正義”:文學研究的超越性視角
結語 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的理論異質辨析
一 歷史生成:“政治化”與“再政治化”
二 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與“後馬克思主義”
三 政治內涵:“巨觀政治”與“微觀政治”
四 文學觀念:“審美化”與“去審美化”
五 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
參考文獻
後記
三 審美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
四 “日常生活審美意識形態”理論建構之必要
第八章 後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政治學
一 哲學的政治:從反映論到話語—權力建構論
二 命名的政治:從文學本質論到文學體制論
三 文本的政治:從文本分析到話語分析
四 閱讀的政治:“閱讀構形”理論
五 後馬克思主義文學政治學評價
第九章 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的變革與創新
一 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模式的變革
二 兩個核心觀念的轉變
三 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的創新
四 走向複雜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
第十章 “實在界”:齊澤克意識形態批判的新視角
一 為什麼要以“實在界”為視角?
二 穿越幻象—認同症候
三 從欲望圖看“實在界”視角的超越性
四 齊澤克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貢獻與不足
第三部分 當代西方政治化文論批判
第十一章 後現代建構主義文論範式的構建與轉型
一 後現代建構主義文論範式的構建
二 後現代建構主義文論範式的特徵
三 後現代建構主義文論範式的轉型
第十二章 文學情感肌質的存在論根基:反本質主義文學觀批判
一 陷入“語言牢籠”的反本質主義文學觀
二 文學情感肌質的生存體驗性
三 文學情感肌質的生命交往性
四 文學情感肌質的精神超越性
第十三章 走出“強制闡釋”:理論之後的審美閱讀策略
一 “強制闡釋”:理論時期的閱讀模式
二 重建文學觀念:文學是審美的人學
三 始於“審美判斷”:審美閱讀策略之一
四 關注“文學的質量”:審美閱讀策略之二
五 重提“審美溶解”:審美閱讀策略之三
第十四章 反對“強制闡釋”與中國審美閱讀學的興起
一 反對“強制闡釋”與倡導“本體闡釋”
二 “中國審美閱讀學”的理論譜系
三 “中國審美閱讀學”的理論創新
四 “中國審美閱讀學”的發展願景
第十五章 “純粹文學性”與“依存文學性”:“文學性”新論
一 從解構“文學性”到重構“文學性”
二 “純粹美”與“依存美”
三 “純粹文學性”與“依存文學性”
四 兩種文學性的辯證關係和結合方式
五 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性”理論
第十六章 “詩的正義”:一個亟須重建的文學研究視角
一 “詩的正義”概念的兩大缺陷
二 “詩的正義”:從“懲惡揚善”到“以美顯善”
三 重釋“詩的正義”的內涵與特性
四 “詩的正義”:文學研究的超越性視角
結語 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的理論異質辨析
一 歷史生成:“政治化”與“再政治化”
二 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與“後馬克思主義”
三 政治內涵:“巨觀政治”與“微觀政治”
四 文學觀念:“審美化”與“去審美化”
五 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