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摩崖題刻

當代摩崖題刻,是在“三聖”摩崖造像的右側石壁上的題刻。大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當代摩崖題刻
  • 位置:釣魚城風景名勝區
清代,“三聖”造像記,清代,鄭才富題記,民國,“古釣魚城”摩崖,民國,蔣中正等人題刻,民國,孫元良摩崖詩,清代,“盪胸生層雲”題刻,清代,“慈雲通覆”題刻,清代,朱宗敏“福”字摩崖,民國,“忠勇堅貞”題刻,民國,戴美渠摩崖詩,民國,劉總百摩崖詩,民國,官道尊摩崖詩,

清代,“三聖”造像記

該題記在“三聖”摩崖造像的右側石壁上。大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石。
該造像記云:
1843年仲夏(農曆五月),釣魚城護國、白塔兩寺住持智慧率門徒勝叢、徒孫常轉、曾孫住坊等眾僧捐資雕刻、彩裝了西方接引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金身蓮座,以祈佑本寺“山門永鎮、佛法長興”。

清代,鄭才富題記

在在三聖岩造像下距地表3米的石壁上。現也部分風化。原題記高0.5米,寬2.1米,隸書,計有19行,每行5字,其中第10行4字,第14至21行每行4字,共96字。文曰:
壬戌仲春望/日邑人幼文/朱宗敏聯三/鄭祥元唐錫/祥蘇國藩李/志清鄰水劉/天洪內江鄧/忠銓同游斯/地遍覽諸勝/泐石記之/鄭才富敬書/吳天淮刊字/釣魚城八景/峰頂白雲/嘉陵縈帶/天池夜月/古洞流泉/沙灘響雨/赤壁文光/東谷晴霞/西市晚煙
註:壬戌:即清同治元年(1862年)。

民國,“古釣魚城”摩崖

在三聖岩左側距地表2.5米的崖壁上。高5米,寬6米,面積30平方米。“古釣魚城”4個字分兩行排列,字徑1.28米。落款1行,12字:乙酉暮春鹽亭杜兆麟代三題。
考證:該題刻處原為為唐代鑿造的彌勒佛摩崖造像。1946年夏季,因暴雨發生岩崩,彌勒佛造像連同部分崖體由山頂墜落到了始關門外。岩崩之後,留下一段斷壁。時巴縣縣長、鹽亭(今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杜兆麟到釣魚城遊覽,縣人求其題詞,始得“古釣魚城”墨跡,並於當年糾工刻石而成。該摩崖現已出現裂痕。

民國,蔣中正等人題刻

在護國門內左側16.7米處距地表1.5米的石壁上。刻於民國三十二年七月(1943年)。完殘程度較差。題刻面南,高1.2米,寬4.7米,面積5.64平方米。蔣中正題曰:“堅苦卓絕”,題刻寬1.1米。
何應卿題曰:“十年教訓”。
白崇禧題曰:“革命軍的根本是在高深學問。恭錄總理遺訓”。
張治中題曰:“十年樹人 雲蒸霧蔚 團結精神 助成抗建”。
萬耀煌題曰:“自今以往,更當一秉總理奮鬥之遺規,與大公無私之精神。痛念本校同學喋血沙場之犧牲與革命將士傷亡,相繼英烈,不辭一切之痛苦,根本以負何任何艱巨,解救國家之危亡,完成革命之大業。恭承校長對本校十周年紀念訓詞”。
康 澤題曰:“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施則凡題曰:“明恥教戰”。
無名氏題曰:“民族之光”。
民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十周年碑記》 在蔣中正等題刻的右側距地表0.8米的石壁上。刻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完殘程度較好。題刻面南,高2.3米,寬8.2米,面積18.86平方米。共50行,574字。文曰: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十周年紀念碑記
安岳康澤撰 桐城施則凡書
維廿二年夏,亂賊敗政,行為辟方,致使國勢日蹙,民不堪命。我委員長忍東夷侵邊之辱,堅苦卓絕,躬帥各軍,蒞節贛垣,大張撻伐,定安內攘外之策,示明恥教戰之方。鑒乎黃埔建軍,大治濯俗,責余籌組別動隊,隨命成立暑期研究班,壯士雲集,器宇恢宏,一經鼓鑄,即成英才。故別動隊進剿於贛南層巒疊嶂之間者,胥能矢勤矢勇,與賊周旋。繼改稱中央軍校駐贛特別研究班,即移海會遷星,予奉並豫、鄂、皖三省團隊幹部訓練班,軍事委員會政訓研究班,遂定今名。二十五年後,並軍事委員會交通研究所、訓練總監部、國民軍事教官訓練班、杭州特警人員訓練班,於是特種教育始歸專一。雖來學之智慧型各殊,而教育之準則無二。抗戰而還鄂之江陵、川之豐都、今之合川,皆吾班訓練之所。他如銅梁之安居、川南之敘府,亦皆因地制宜,分隊駐訓。先後畢業者,如軍事學員學生也、政治學員學生也、交通學員學生也、軍訓教官也、黨政幹部也、團隊幹部也、特警人員也、朝鮮青年也、華僑學生也,幾兩萬人矣,獻身黨國,執役四方。或則循分供職,轉移風氣;或則冒險犯難,壯烈犧牲。甚有未及畢業,即慷慨就道,取義成仁者。追懷十年往事,實令人百感交集,若夫作忠作孝,非恥莫明。救國救民,應教而戰。方今國步正艱,寇氛未已,侵略洪流泛濫於天下,願吾後死同學,力行三民主義,發揚黃埔精神,齊奮義威,殄熄暴悖,誓雪國恥,還我河山,方不愧黃帝永世之子孫,斯不負蔣校長十年之培育。勝利在望,惕勵是企。特述顛末,書刻此石,期與大宋抗元之古城並垂不朽!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七月中旬

民國,孫元良摩崖詩

在李尚德摩崖詩上方距地表2.6米的崖壁上。刻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完殘程度較好。題刻面東,呈正方形,邊長2.4米,面積5.76平方米。隸書陰刻。共7行、32字,其中詩文4行,16字,字徑0.45米。落款:民國三十四年,華陽孫元良題。詩云:
元靼逞淫威,釣魚城不破。偉哉我先烈,雄風萬世播!

清代,“盪胸生層雲”題刻

在“慈雲通覆”題刻上方的石壁上。刻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題刻面西,高0.8米,寬2.8米,面積2.24平方米。字徑0.45米,楷書。文曰:
大清光緒十三年丁亥孟秋月
盪胸生層雲
邑人朱宗言書
馬景鶴鐫字

清代,“慈雲通覆”題刻

在鄭才富題記題記下方的石壁上。題刻面西,刻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文曰:
壬午春二月
慈雲通覆
朱宗敏敬

清代,朱宗敏“福”字摩崖

古釣魚城題刻左側距地表1.7米的石壁上。文曰:
壬戌歲春三月
士亮朱宗敏書

民國,“忠勇堅貞”題刻

在釣魚城西岩上天梯上段右側石壁上。刻於民國三十年(1940年)春。題刻面西,寬3.23米,高2.3米,面積7.43平方米。“忠勇堅貞”四字從左至右排列,字徑0.5米。前款:民國三十年春。後款:中央軍校特訓班袁錫陳書。

民國,戴美渠摩崖詩

在城南始關門外水井坎距地表0.85米的石壁上。刻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題刻面南,高1.88米,寬3.72米,面積7平方米。題刻總計23行,321字。楷書。詩云:
君不見,釣魚之山高插天,飛舄樓影橫蒼煙;又不見,古佛高臥西岩畔,巨人一去跡留傳;雉堞參差互明滅,危蹬縈紆相鉤連。不復城懷古。我來縱步興磅礴,懷古之意向茫然。憶昔余玠城設險,運籌帷幄聞兩冉。支撐半壁宋山河,蜀無降將真不忝。元圍十載終無功,朝命三年不復通。炮火雷飛偶然中,遺詔屠民雪怨恫。時渝郡守張公珏,而王相繼多雍略。攻守代之致失援,城危累卵慮遭縛。王立誓死身不辱,不忍生靈罹荼毒。帳中棄食時長吁,熊耳獻謀審大局。書藏履襯遠寄兄,李公抗疏獲全城。恩赦一頒齊解甲,不需簞食壺漿迎。於嗟呼,井呈巨鯉何須說,國祚興亡見臣節。能捍大患則祀之,莫將成敗論豪傑,至今野老話功勳,廟堂血食民安集。大江三面 山隈,流水濺濺作鳴 ,疑是當年戰士飲恨吞聲泣!
此予少作已卅年矣,近因朱世亮約刻所著之,什聊屬友人顏不感書之邑人戴美渠文犀夫識時年六十有五,民國十二年也。

民國,劉總百摩崖詩

在釣魚城釣魚台下距地表1.5米的石壁上。刻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完殘程度較差。題刻面南,高2.6米,寬1.4米,面積3.64平方米。七律詩3首,173字,楷書。詩云:
釣魚城懷古
十萬胡騎走炮風,名城名將震寰中。苦鏖殘局心難死,獨釣中原氣亦雄。雲幕高低遮睡佛,灘聲日夜撼潛龍。山僧也有興亡意,指點荒叢說守攻。
鬱鬱蒼蒼古意生,江山不改夕陽明。仙人有釣波臣拙,降將無謀虜馬橫。土守卅年酬聖主,鞋藏萬姓寄阿兄。丹心豈為盲風冷,木石至今恨未平。
飛舄仙樓跡已荒,豐碑指點滿苔蒼。兩三朝事隨風逝,四十里城共劫亡。煙雨撥開新畫本,江山誰續舊文章。六輪“七七”驚彈指,來吊今朝古戰場。

民國,官道尊摩崖詩

在城南始關門外水井坎距地表0.96米的石壁上。刻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完殘程度較好。題刻面南,高1.48米,寬1.26米,面積1.86平方米。楷書。詩題“春日登釣魚城懷古”共兩首七律。
落款:溫江官道尊題。
詩云:江山依舊雨蒼茫,險寨危城雉堞荒。自古彈丸封勝國,於今野壘峙邊疆。子陽割據猶無繼,公路分爭尚假王。坐對翠微尋往跡,人間何事太滄桑!
遊春最好在青山,極目空濛盡雨間。爭葩萬卉及時發,鎮靜一峰終日閒。水流雲趣機潛化,虎嘯猿吟吼若灘。願結茅廬隱阿曲,北窗高臥讀韜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