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研究

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研究作者是陸夏著,導師是程恩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研究
  • 作者:陸夏著
  • 導師:程恩富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基於剩餘價值視角
外文題名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上海財經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壟斷資本主義 世界經濟 經濟效果
館藏號
F038
館藏目錄
2009\F038\2

中文摘要

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就已經完成了從自由競爭向壟斷的過渡,壟斷資本的統治在英美等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得到確立,並逐步呈現出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一百多年以來,資本主義壟斷資本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壟斷資本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二戰以後,國際壟斷資本的觸角幾乎遍及世界的每個角落,成為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又經歷了一次大的調整,伴隨規模空前的兼併收購浪潮,以巨型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壟斷資本在世界經濟中逐步處於主導地位,成為影響各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經濟形式的變化必然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需要研究壟斷資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影響。 本文在對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相關理論進行回顧總結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出發,分析了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的構成和來源,從而揭示了在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際壟斷資本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活動進一步加重剝削、進行剩餘價值轉移的本質,提高了資本積累的速度,擴大了資本規模,增強了國際壟斷資本獲取更多剩餘價值的能力。因此,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主要來源於國際剩餘價值,而國際剩餘價值是國際上其他國家剩餘價值的複雜轉化,本質上是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對勞動的剝削。國際壟斷資本的目的已經不僅是獲取國內剩餘價值,而更熱衷於對國際剩餘價值的追求。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理論分析和結合歷史事實的考察發現,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在通過對技術、市場和資源的控制三個渠道形成“壟斷勢力”,轉移剩餘價值、獲取巨額總剩餘價值的過程中,一方面促進了世界經濟的信息化、服務化和虛擬化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從已開發國家來看,通過建立跨國戰略聯盟、創建和維護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和以已開發國家為主導的國際合作組織、制定各種反壟斷和外資監管法規,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建立起了從世界經濟中共同進行剩餘價值轉移、共享收益的三種總剩餘價值分割機制,從而使已開發國家保持了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促進了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長期化,並推動了已開發國家虛擬資本的進一步膨脹。從開發中國家來看,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效應很大程度上受到開發中國家外資政策體制的影響。其中,新自由主義的外資政策體制導致國際壟斷資本剩餘價值轉移的自由化,成為開發中國家經濟波動的重要根源;而適度合理的外匯管制、具有導向性的外資政策和區域經濟合作則為開發中國家建立起了抑制國際壟斷資本剩餘價值轉移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有利於開發中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繁榮。因此,在國際壟斷資本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廣大開發中國家應該結合本國經濟發展實際,反對和摒棄新自由主義的外資政策,加強區域合作,加強自身經濟建設,大力發展“三控型”(控技、控牌、控股)民族企業集團,縮小與國際壟斷資本的差距,增強與國際壟斷資本在技術、市場、資源上的“壟斷勢力”相抗衡的能力,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本文各章節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紹了選題的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思路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的相關理論研究。 第二章:對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相關理論進行述評。本章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國際資本流動理論和跨國公司理論三種不同的思路或理論流派,提煉和梳理了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理論研究的思想脈絡。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著重強調壟斷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認為國際壟斷資本是壟斷資本國際化的表現形式,它將加強對世界經濟的剝削,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國際資本流動理論則從國際資本流動角度分析了資本輸入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效應,提出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與東道國發展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繫,認為不同發展階段對國際資本流入的經濟效應的差別化影響。跨國公司理論主要是從跨國公司對外資直接投資的角度,分析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條件和特徵,從而展現了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各種優勢及對東道國的經濟效應。 第三章:在對相關理論述評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出發,分析了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的構成和來源,探討了在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際壟斷資本進行剩餘價值轉移的三個渠道,即國際壟斷資本對技術、市場、資源的控制而建立起來的三種“壟斷勢力”。在此基礎上,本章分析了在轉移剩餘價值、獲取巨額總剩餘價值的過程中,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對世界經濟的主要影響,主要表現為:世界產業結構的升級、世界虛擬經濟的發展以及世界貧富差距的加劇。這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和趨勢。 第四章:在對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在已開發國家的分布和投資現狀進行介紹的基礎上,本章分析了已開發國家之間已經和正在建立的三種總剩餘價值分割機制,即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地區或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各種反壟斷和外資監管法規。這三種分割機制,使得國際壟斷資本從競爭走向合作,共享剩餘價值轉移的巨額收益。在此基礎上,本章分析指出,已開發國家憑藉總剩餘價值分割機制,一方面保持了在科技創新上的主導地位,促進了巨觀經濟的長期增長,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已開發國家虛擬資本的發展,從而蘊藏了潛在的金融風險。 第五章:主要闡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發中國家不同的外資政策體制,以及在不同體制下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的巨大差異。其中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由於20世紀90年代新自由主義外資政策的泛濫,在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的作用下,爆發了一系列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而經過政策調整後的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各國,摒棄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通過實施合理適度的外匯管制,具有導向性的外資政策,制定反壟斷法規以及加強區域內部的經濟合作,迅速恢復了經濟發展,促進了整個地區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開發中國家應該結合本國經濟發展實際,反對和摒棄新自由主義的外資政策,加強區域合作,加強自身經濟建設,大力發展“三控型”(控技、控牌、控股)民族企業集團,增強與國際壟斷資本在技術、市場、資源上的“壟斷勢力”相抗衡的能力,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繼承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基本理論,提出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概念,分析了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的構成,指出其來源主要是國際剩餘價值,揭示了國際壟斷資本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活動進一步加重剝削、進行剩餘價值轉移的本質。 第二、通過對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的三種分割機制(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地區或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反壟斷和外資監管法規)的研究,分析了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雙重經濟效應。 第三,通過政策比較分析,結合不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現實,主張開發中國家採取適度合理的外匯管制、具有導向性的外資政策以及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最大程度保證開發中國家在國際壟斷資本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本文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主要包括: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化分析不足、深度不夠;在具體論證中,主要從巨觀經濟層面上對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進行研究,還有待於對於其微觀機制的探索和研究。 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就已經完成了從自由競爭向壟斷的過渡,壟斷資本的統治在英美等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得到確立,並逐步呈現出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一百多年以來,資本主義壟斷資本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壟斷資本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二戰以後,國際壟斷資本的觸角幾乎遍及世界的每個角落,成為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又經歷了一次大的調整,伴隨規模空前的兼併收購浪潮,以巨型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壟斷資本在世界經濟中逐步處於主導地位,成為影響各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經濟形式的變化必然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需要研究壟斷資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影響。 本文在對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相關理論進行回顧總結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出發,分析了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的構成和來源,從而揭示了在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際壟斷資本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活動進一步加重剝削、進行剩餘價值轉移的本質,提高了資本積累的速度,擴大了資本規模,增強了國際壟斷資本獲取更多剩餘價值的能力。因此,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主要來源於國際剩餘價值,而國際剩餘價值是國際上其他國家剩餘價值的複雜轉化,本質上是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對勞動的剝削。國際壟斷資本的目的已經不僅是獲取國內剩餘價值,而更熱衷於對國際剩餘價值的追求。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理論分析和結合歷史事實的考察發現,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在通過對技術、市場和資源的控制三個渠道形成“壟斷勢力”,轉移剩餘價值、獲取巨額總剩餘價值的過程中,一方面促進了世界經濟的信息化、服務化和虛擬化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從已開發國家來看,通過建立跨國戰略聯盟、創建和維護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和以已開發國家為主導的國際合作組織、制定各種反壟斷和外資監管法規,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建立起了從世界經濟中共同進行剩餘價值轉移、共享收益的三種總剩餘價值分割機制,從而使已開發國家保持了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促進了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長期化,並推動了已開發國家虛擬資本的進一步膨脹。從開發中國家來看,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效應很大程度上受到開發中國家外資政策體制的影響。其中,新自由主義的外資政策體制導致國際壟斷資本剩餘價值轉移的自由化,成為開發中國家經濟波動的重要根源;而適度合理的外匯管制、具有導向性的外資政策和區域經濟合作則為開發中國家建立起了抑制國際壟斷資本剩餘價值轉移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有利於開發中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繁榮。因此,在國際壟斷資本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廣大開發中國家應該結合本國經濟發展實際,反對和摒棄新自由主義的外資政策,加強區域合作,加強自身經濟建設,大力發展“三控型”(控技、控牌、控股)民族企業集團,縮小與國際壟斷資本的差距,增強與國際壟斷資本在技術、市場、資源上的“壟斷勢力”相抗衡的能力,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本文各章節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紹了選題的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思路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的相關理論研究。 第二章:對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相關理論進行述評。本章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國際資本流動理論和跨國公司理論三種不同的思路或理論流派,提煉和梳理了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理論研究的思想脈絡。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著重強調壟斷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認為國際壟斷資本是壟斷資本國際化的表現形式,它將加強對世界經濟的剝削,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國際資本流動理論則從國際資本流動角度分析了資本輸入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效應,提出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與東道國發展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繫,認為不同發展階段對國際資本流入的經濟效應的差別化影響。跨國公司理論主要是從跨國公司對外資直接投資的角度,分析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條件和特徵,從而展現了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各種優勢及對東道國的經濟效應。 第三章:在對相關理論述評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出發,分析了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的構成和來源,探討了在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際壟斷資本進行剩餘價值轉移的三個渠道,即國際壟斷資本對技術、市場、資源的控制而建立起來的三種“壟斷勢力”。在此基礎上,本章分析了在轉移剩餘價值、獲取巨額總剩餘價值的過程中,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對世界經濟的主要影響,主要表現為:世界產業結構的升級、世界虛擬經濟的發展以及世界貧富差距的加劇。這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和趨勢。 第四章:在對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在已開發國家的分布和投資現狀進行介紹的基礎上,本章分析了已開發國家之間已經和正在建立的三種總剩餘價值分割機制,即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地區或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各種反壟斷和外資監管法規。這三種分割機制,使得國際壟斷資本從競爭走向合作,共享剩餘價值轉移的巨額收益。在此基礎上,本章分析指出,已開發國家憑藉總剩餘價值分割機制,一方面保持了在科技創新上的主導地位,促進了巨觀經濟的長期增長,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已開發國家虛擬資本的發展,從而蘊藏了潛在的金融風險。 第五章:主要闡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發中國家不同的外資政策體制,以及在不同體制下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的巨大差異。其中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由於20世紀90年代新自由主義外資政策的泛濫,在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的作用下,爆發了一系列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而經過政策調整後的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各國,摒棄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通過實施合理適度的外匯管制,具有導向性的外資政策,制定反壟斷法規以及加強區域內部的經濟合作,迅速恢復了經濟發展,促進了整個地區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開發中國家應該結合本國經濟發展實際,反對和摒棄新自由主義的外資政策,加強區域合作,加強自身經濟建設,大力發展“三控型”(控技、控牌、控股)民族企業集團,增強與國際壟斷資本在技術、市場、資源上的“壟斷勢力”相抗衡的能力,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繼承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基本理論,提出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概念,分析了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的構成,指出其來源主要是國際剩餘價值,揭示了國際壟斷資本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活動進一步加重剝削、進行剩餘價值轉移的本質。 第二、通過對國際壟斷資本總剩餘價值的三種分割機制(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地區或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反壟斷和外資監管法規)的研究,分析了當代國際壟斷資本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雙重經濟效應。 第三,通過政策比較分析,結合不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現實,主張開發中國家採取適度合理的外匯管制、具有導向性的外資政策以及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最大程度保證開發中國家在國際壟斷資本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本文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主要包括: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化分析不足、深度不夠;在具體論證中,主要從巨觀經濟層面上對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經濟效應進行研究,還有待於對於其微觀機制的探索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