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論相攪

異論相攪

異論相攪政策,始於宋真宗, 其意圖在於使士大夫之間產生不同的政見,從而互相制約,強化君權。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政治控制能力得到增強,而且客觀上促進了"言論自由",但同時更為致命的是----它也使中央的政令難以得到徹底的貫徹實行,甚至直接導致了宋朝的衰落和滅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論相攪
  • 人物:宋真宗
  • 時間:公元1017年—1021年
  • 意圖:詳見正文
天禧年間,熙寧年間,鹹淳年間,

天禧年間

(公元1017年—1021年),王欽若出任宰相之後,真宗又把與王欽若派系不同、政見不同的寇準任命為宰相。有人對此表示不理解,宋真宗將箇中奧妙說破:“且要異論相攪,即各不敢為非。”所謂“異論相攪”,就是同時起用派系不同、政見不同的大臣,以便相互牽制。

熙寧年間

(1068—1077),王安石對此頗為反感:“若朝廷人人異論相攪,即治道何由成?”可是宋神宗實際上仍然堅持這一做法,在把舊黨首領富弼的女婿馮京任命為樞密副使之後,又將他先後提拔為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樞密使,以致馮京成為了舊黨在宰執集團內部的旗幟。針對這件事,李燾指出:“足明神宗於安石未始專任之。”宋徽宗親政之初,實行所謂“邪正雜用”,舊黨韓忠彥、新黨曾布同時擔任宰相,更是典型的“異論相攪”。

鹹淳年間

(1265—1274),賈似道權傾中外,宰執大臣中依舊有人敢於他作對。宋度宗把程元風任命為宰相,賈似道“恐其侵權”。賈似道對宰相江萬晨加以“籠絡”,但江萬里“微露鋒穎”,公然當眾指責賈似道。何況按照制度,宰執大臣還受到台諫官員牽制。 熙寧元年(1086)正月,侍御史劉摯指出:“祖宗以來,執政臣僚犯公議,一有台諫論列,則未有得安其位而不去者。”“未有”二字不免強調過分,然而這種情況畢竟不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