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萼粗毛藤

異萼粗毛藤

種拉丁名:Cnesmone anisosepala(Merr.Et Chun)Croiz.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異萼粗毛藤
  • 拉丁學名:Cnesmone anisosepala(Merr.Et Chun)Croiz
  • 別稱:麻風藤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及廣西龍州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毒性,本科,

形態特徵

藤本或攀緣狀灌木;小枝圓柱形,直徑約3毫米,具棱,稍木質,被粗毛。葉紙質或膜質,長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9-15厘米,寬4-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不規則的鋸齒,兩面均被長粗毛,沿葉脈的毛較密;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葉柄長2-5厘米,被粗毛;托葉卵狀三角形,長5-7毫米,頂端漸尖,具疏生毛。總狀花序長約10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均線狀披針形,長1. 5-2毫米,被粗毛;雄花:花梗長1-2毫米;花萼裂片3枚,闊卵形,長約1.5毫米,被粗毛;雄蕊3枚,花絲長不及1毫米。雌花通常2-3朵疏生於花序下部,花萼裂片6枚,不等大,並大小相間,大的倒卵狀橢圓形或近匙形,長8-9毫米,寬約4毫米,頂端急尖,小的線形或倒披針形,長約3毫米,寬0.5毫米;花柱長約3毫米,柱頭密生羽毛狀突起。蒴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被白色粗毛;種子直徑約5毫米,有斑紋。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米以下的石灰岩山坡或土山山谷或溪畔密林下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自廣東、海南西南部及廣西龍州等地
生於海拔600米以下的石灰岩山坡或土山山谷或溪畔密林下或灌叢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毒性

本種全株有螫毛,野外接觸活植株,皮膚立即引起搔癢、紅腫和灼痛感;乾後的植株其螫毛則不螫人
[A—25]。

本科

本科約有300餘屬8000多種,產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約有67屬約400種,各地均有分布。本科植物包括多種著名的經濟植物,如橡膠樹、油桐、蓖麻、烏桕、木薯等。
巴豆、大戟等在國內外也久已作為藥用。但大戟科有多種重要的有毒植物[1,A-23],巴豆屬(CrotonL.)大戟屬(EuphorbiaL.)有些植物的強烈毒性久已為人所知。
我國《本草綱目》載巴豆有毒,並將狼毒、大戟、澤漆、甘遂、續隨子、蓖麻列入“毒草”卷,油桐、麻瘋樹等也有較強毒性,木薯、烏桕等的中毒也較常見。這些有毒植物在我國均有較廣泛地分布,多有長期藥用歷史。我國對大戟、狼毒、烏桕、澤漆等也進行過研究[2-6]。
大戟科植物有多方面的毒性作用,最引入注意的是巴豆種子的油和大戟屬植物多有白色的乳汁,對皮膚、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紅腫、發炎,並且有促癌作用,即能促長已發生誘發的細胞組織發生癌變[7,8]。
巴豆可引起強烈嘔吐、腹瀉、以致虛脫;蓖麻毒性更大,少量即可致死。蓖麻毒素(ricin)是其中毒性最強的物質[9]。多種大戟科植物並具毒魚、殺蟲作用。
近年來,對巴豆油和大戟屬有毒植物乳汁中的皮膚刺激成分的研究有重要進展[10-12],它們是一類具有特殊結構的二萜類化合物,這類化合物最早由巴豆油中分離得到,以後陸續在大戟科和瑞香科許多種植物中發現有廣泛存在,這類化合物的基本化學結構可分為巴豆二萜(tigliane)(36—1)、瑞香二萜(daphncene)(36—2)、巨大戟二萜(ingenane)(36—3)三類。
此類化合物多以二萜多元醇的酯的形式存在,從巴豆油中分離得到了一系列的佛波醇(phorb01)—12,13—二酯和三種—12,13,20—三酯化合物。12—去氧佛波醇酯與12—去氧—16—OH佛波醇酯為大戟屬中廣泛存在的成分,由大戟屬植物樹脂大戟(Euphorbiaresinifera)、波桑大戟(E.Poissonii)和E.Unispina得到了一類重要的△6,7瑞香二萜原碳酸酯——樹酯大戟毒素(resiniferatoxin)(36—7)和替亞毒素(tiyatoxin)(36—8),這兩個化合物屬於此類二萜化合物中最強的皮膚刺激性毒素。
巨大戟二萜類化合物只在大戟屬的幾種植物中發現,而且在鐵海棠(K.Milii)中以肽類形式存在,稱為米里胺(milliamine)。
從大戟科植物中得到的二萜醇酯類化合物已達五、六十種,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有毒化合物列於表36—1。大戟科二萜醇酯類化合物的皮膚刺激作用及促癌作用與其化學構型和脂溶性有重要關係。
立體化學研究表明,此類化合物具有剛性多環骨架結構,這類分子中還有多個含氧功能團,如C-3,C-4,C-9,C-16,C-20以及瑞香二萜毒素中的原碳酸環酯結構等,對毒性也都有重要作用,而且有毒結構還都有親酯性支鏈,表明分子的親酯—親水雙重性能對其活性是重要的[10]。
對這類化合物作用機制的研究表明,它們除對細胞的非特異性傷害作用外,其刺激作用和促癌作用主要是對細胞膜專一靶體作用。但究竟與何種受體作用尚未查明。
一種假設認為可能系與膜酯蛋白受體作用,另一種假設系根據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以抑制其發炎作用,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分子和此類毒素分子間結構可部分重合兩點推斷,此類毒素可能競爭性地作用於腎上腺皮質激素受體。另一種觀點認為,可能作用於皮膚細胞膜的前列腺素受體,是一種前列腺素受體激動劑[10,11]。
大戟科植物中另一類重要的有毒成分為血球凝聚素(lectin),在大戟科中已發現四種即:蓖麻毒素、巴豆毒素(crotin)、麻瘋樹毒素(curcin)以及胡拉素(cl-epitin)。這類毒素為一種球蛋白,毒性與血球凝聚作用無關,有些血球凝聚素無毒,蓖麻毒素是重要的代表性有毒血球凝聚素,毒性很強,容易得到,因而研究較多[9]。
大戟科植物中還含有生物鹼、黃酮、香豆素等類成分,如蓖麻鹼(ricinine)(36—61)、一葉荻鹼(securinine)(36—62)、槲皮素及其甙類,大戟雙香豆素(euphorbetin)等,但毒性均較弱或無毒。交讓木屬(DaphniphyllumBl.)含二萜生物鹼近30種,該屬植物的樹皮、葉和種子有毒,民間用以驅蟲,人誤食能引起中毒,表現為運動、呼吸和心臟麻痹,嚴重者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