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戊酸血症

異戊酸血症又稱為異戊醯輔酶A脫氫酶缺乏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屬於有機酸代謝病。患者亮氨酸代謝缺陷,體內異戊酸及其代謝產物蓄積,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多系統損害,致死率及致殘率很高。若能早期診斷、規範治療,大多數患兒發育良好,可以正常生活。

2018年5月11日,該疾病被列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

基本介紹

  • 別稱:異戊醯輔酶A脫氫酶缺乏症
  • 就診科室:兒科
  • 是否遺傳:是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護理,

病因

由於編碼異戊醯輔酶A脫氫酶的IVD基因變異,異戊醯輔酶A脫氫酶功能缺陷,異戊醯輔酶A及其代謝產物蓄積,導致有機酸血症。

臨床表現

異戊酸血症患者個體差異顯著,根據症狀輕重及發病時間的早晚,可分成經典型及非經典型兩種。
1.經典型
於1歲內發病,常於新生兒期發病,患兒出生時正常,生後數日後出現異常,常有餵養困難、噁心、嘔吐、脫水、嗜睡、低體溫、驚厥、昏迷。由於異戊酸蓄積,病兒身體及尿液有類似臭腳丫(臭腳汗)的氣味,是臨床診斷的重要線索。
2.非典型(慢性)
1歲至成年發病,患者發病前長無明顯異常,發病誘因多為呼吸道感染、高蛋白飲食、疲勞、腹瀉、預防接種、藥物等應激刺激,比經典型症狀輕微,不一定有特殊的體臭,但有食慾減退、生長發育不良、智慧型發育障礙、癲癇、精神行為異常等。

檢查

1.一般檢查
急性期血常規化驗常見全血細胞減少、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穩定期常有貧血。急性期常見代謝性酸中毒、低血糖、高氨血症、高乳酸血症、低鈣血症、電解質紊亂等。
2.血液醯基肉鹼譜分析
異戊醯肉鹼明顯增高,游離肉鹼降低,異戊醯肉鹼/乙醯肉鹼比值增高。
3.尿有機酸分析
異戊酸、3-羥基異戊酸、異戊醯甘氨酸及其代謝產物都明顯增高,急性發作期濃度可極度升高。
4.異戊醯輔酶A脫氫酶活性測定
皮膚成纖維細胞或白細胞異戊醯輔酶A脫氫酶活性下降。
5.基因分析
IVD等位基因致病突變,具有確診價值。

診斷

異戊酸血症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與其他有機酸尿症類似,確診需要依賴生化代謝基基因分析。患者尿有機酸分析可見異戊酸、3-羥基異戊酸、異戊醯甘氨酸及其代謝產物明顯增高,急性發作期的汗腳氣味可能提示本病。血液異戊醯肉鹼增高,游離肉鹼降低。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異戊醯輔酶A脫氫酶活性降低及IVD等位基因突變,可作為確診依據。通過新生兒足跟血醯基肉鹼譜分析,可測定異戊酸肉鹼的含量,早期發現異戊酸血症。

鑑別診斷

1.異戊酸血症患者急性發作期有汗腳氣味,但戊二酸尿症Ⅱ型因體內有丁酸、異丁酸、2-甲基丁酸和異戊酸積聚亦可有類似氣味,需進行鑑別診斷。
2.使用特戊酸類抗生素的患者血液特戊醯肉鹼增高,會造成假陽性,可通過尿有機酸分析進行鑑別診斷。

併發症

急性期可能發生代謝性酸中毒、腦水腫、全血細胞減少、出血或繼發性感染等。緩解期可能出現智力運動落後、癲癇等神經系統後遺症。

治療

包括特殊飲食治療及藥物治療。
1.飲食治療
必須控制天然蛋白質,減少亮氨酸攝取,補充特殊配方奶粉,給予患者足夠蛋白質等營養素,保證生長發育需要。
2.藥物治療
急性期靜脈點滴左卡尼汀,糾正酸中毒。緩解期口服左卡尼汀和甘氨酸,改善代謝狀況。
3.其他治療
對於合併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及高氨血症的危重症患者,必要時需進行血液透析,快速排泄代謝毒物。

預後

隨著早期診斷和治療技術的普及,本病預後顯著提高。若能及時治療,多數患者發育良好,可正常就學就業,成年後結婚生育。

預防

1.患者的父母及同胞應進行IVD基因分析,遺傳諮詢,父母再生育時通過胎兒基因分析可進行產前診斷。
2.成年患者在生育前應進行遺傳諮詢,女性患者孕期及哺乳期需密切監測代謝狀況,保證營養。
3.新生兒篩查:通過足跟血胺基酸及醯基肉鹼譜分析,可在無症狀時期或疾病早期發現異戊酸血症患者,早期干預,避免發病。

護理

堅持低蛋白飲食治療,嚴格控制亮氨酸的攝取,並定期檢查血中異戊酸肉鹼及尿中異戊酸、異戊酸甘氨酸濃度,監測生長發育與智慧型發展情況,避免疲勞、長時間飢餓及應激刺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