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角

畫角

畫角:古代樂器名,相傳創自黃帝,或曰傳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製成,外加彩繪,故稱“畫角”。一般在黎明黃昏之時吹奏,相當於出操和休息的信號,發音哀厲高亢,古代軍中常用來警報昏曉、高亢動人振奮士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畫角
  • 類別:古代樂器
  • 材質:竹木或皮革
  • 作用:警報昏曉、高亢動人振奮士氣
簡介,起源,用途,相關描寫,

簡介

唇簧氣鳴樂器。因角身繪有圖案故名。以木製。隋唐時期已有之。莫高窟晚唐156窟南壁下層有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出行圖的軍樂隊中有吹奏畫角的形像。明代畫角由三節構成,因角身戧金繪龍紋,也稱“金龍畫角”。
《明會典·工部五·儀仗四》:“畫角十二枝,木質,黑漆戧金,上寶相花,中單龍身雲文,下八寶雙馬為飾。”至清代,畫角發展成中段粗,而兩端細的形制,吹口另以木製,鑲於角首。”
清·徐珂《清稗類鈔·音樂類》:“畫角,木質,空心,腹廣端銳,設木哨入角口吹之。”常用於皇帝儀仗鼓吹樂隊中。
《清史稿·樂一》:“御前儀仗樂器:羅二、鼓二、畫角四、簫二、笙二、架鼓四、橫笛二、龍頭橫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銅鈸四,小銅鑼二、大銅鑼四、雲鑼二、嗩吶四。”也流傳於古代少數民族。《清稗類鈔·物品類》:“苗民器用頗多,”如“鑼、鼓、號頭、蘆笙、畫角、腰鼓、鐃鈸之屬皆自為之,能通其用。
畫角
古管樂器。傳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製成,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起源

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製成,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畫角。

用途

發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相關描寫

南朝 梁簡文帝 《折楊柳》詩:“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
陳子昂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
《水滸傳》第十二回:“將台兩邊左右列著三五十對金鼓手,一齊發起擂來,品了三通畫角,發了三通擂鼓,教場裡面誰敢高聲。”
廖仲愷 《青玉案·泉州道中紀見》詞:“西風畫角悲征戍,人意也消何處?”
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詞:“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