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這本《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文字與圖片正好印證了山水畫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樣一個發展的規律。因此,我將這本書取名為《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從一個角度一個點宋反映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精神。我想,正是因為有無數個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者,畫山藝術才生生不息,正是因為有李思訓、王維荊浩、董源、黃賓虹、張大幹等大師們的傳承與創新,畫山藝術才有如此輝煌的成績,畫山藝術的歷史就是由這些傳承並勇於創新的人寫就的,而現代畫山藝術的前途也正是由無數個繼承了畫山藝術而又期望衝出束縛的探索者譜寫的,在我們之中也許再沒有大師的出現,但只要傳承與創新的精神不不熄滅山藝術將永存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基本介紹

  • 書名: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頁數:56頁
  • 開本:12
  • 定價:48.00
  • 作者:李巍 蔣燁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854384, 9787543854383
  • 品牌:湖南人民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是我為丹青系列之一。

作者簡介

李巍,男,1967年5月出生於湖南新寧的一個教師家庭。自幼酷愛藝術,198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師大美術系。1990年湖南師大美術系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1998年到中央工藝美院進修一年,2006年到北京工商大學做學術訪問一年。歷任邵陽學院藝術系副主任、藝術設計系主任、湘西南民間美術研究所所長。在《美術》、《文藝研究》、《藝術教育》等藝術類國家核心期刊、省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2篇:主編高校教材l部;參編高校教材3部;在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發表美術作品及參加國家級展覽、省級展覽的美術作品總計50餘件。現為邵陽學院副教授、邵陽學院藝術設計系學術帶頭人;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繪畫雕塑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高教協會美育分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南分會會員,油畫藝術委員會理事:湖南省設計家協會會員;邵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邵陽市青年聯合會常委;北京《藝術》雜誌公共藝術欄目主持。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山的文化內涵與山水畫的審美
第一節 山的美感/1
第二節 儒釋道與山/3
第三節 山與文人精神/3
第四節 山水畫的起源/4
第五節 山水畫的寫意性/4
第六節 山水畫的抒情性/5

第二章 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者
第一節 金碧輝煌——李思訓/7
第二節 水墨渲淡——王維/7
第三節 北方畫風的奠基人——荊浩/7
第四節 南方山水之祖這——董源/8
第五節 《林泉高致集》——郭熙/8
第六節 南宋畫風的傑出東省代表——馬遠、夏圭/8
第七節 文人抒情之巔峰——高逸、倪瓚/10
第八節 “南北宗論”——董其昌/11
第九節 豐厚華潤——龔賢/11
第十節 重振山河——黃賓虹/12
第十一節 潑墨潑彩——張大幹/12

第三章 臨摹是繼承畫山藝術的重要手段
第一節 臨摹的價值取向/13
第二節 臨摹的方法/14
第三節 現代中國專業美術學院山水畫工作室提倡的臨摹教學/16

第四章 寫生是畫山藝術創新的重要途徑
第一節 “師造化”與”描繪自然”/19
第二節 新寫生的興起/23
第三節 近代傳統派山水畫家的寫生/29
第四節 近代融合派山水畫家的寫生/35
第五節 現代中國專業美術學院山水畫工作室提倡的寫生教學/40

第五章 引入現代繪畫新元素的思考
第一節 新文入畫的興起/44
第二節 現代水墨的多元性/44
第三節 現代水墨形式前景思索/49

文摘

插圖:

序言

兒時學畫畫有個願望,學成後出一本個人畫冊。當時沒有機會看到名家的真跡,把印刷品當成寶物,因此希望有機會把自己的畫也印成書。而今我的畫印在書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印一本屬於個人的書還真是第一次。
大學時教我們山水畫的是曾曉滸先生.記得曾先生讓我們去嶽麓山寫生,回來以後根據寫生稿進行創作,我不知道天高地厚地畫了一幅嶽麓山長卷的草稿,曾先生搖頭不以為然,並囑咐我要畫小景,但牛脾氣的我花了一周的時間把草稿變成一幅山水畫長卷並釘在教室牆上,曾先生進來上課時注意到了,在我畫前站了一會兒,略帶讚賞地對我說:“嗯,還不是那么很差!”曾先生從不輕易夸學生,據同學們回憶在我們班這是唯一的一次(如果算夸的話)。此後我們班上的同學誇別人都背著手煞有介事地說上這句話。每當我拿起畫筆想作山水畫時總忘不了曾先生那意味深長的話語。中國傳統山水畫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以及山水畫“筆墨”技法的深厚積澱,讓我戰戰兢兢,如同一個迷失在廣袤森林中的懵懂小孩,可森林是那樣的美麗和新奇,是那樣富有和廣博,是那樣的具有吸引力,年輕的我發誓要窮盡一輩子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時常有人間我大學時學什麼專業,我總是心懷忐忑的說:“我畫山水畫,但四十歲之前我不打算拿出來,因為山水畫涵蓋了中國傳統中的所有筆墨技法和文化精髓,想學好它,太難啦!”
2006年,我這個身兼行政、教學工作的美術教師終於擺脫了所有的俗事,來到了北京這箇中匡!文化之都潛心學習。我選擇了我的導師劉人島先生,這是一位與我相交幾十年的良師益友,他是一位在許多藝術領域都很有造詣的山水畫家。在他的指導下,我通讀了《中國山水畫史》、《名畫觀止》、《中國畫山文化》、《中國十大山水名家名畫淨等等十幾部著作,意臨、寫生、創作了上百幅山水畫作品。中國美術館,是我流連忘返之地,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畫院、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畫工作室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我如同一塊乾燥的海綿,瘋狂地吮吸水分。一切的煩惱不見了,一切的得失不見了,我飄遊在l山水之間,與古人神交,與今人交談,與山水相戀,這一切如同夢幻卻又歷歷在目。是的,我希望把這一切都記錄下來,用我的心,用我的手,於是就產生出一部畫冊的初衷。
當收集整理我歷年創作的山水畫作品時,發現這些作品大概分為三類:一類是擬古作品,臨芥子園畫譜的樣式用自己的筆墨,臨古人的筆意用了自己的樣式。二類是寫生與創作相結合的作品。三類是引入了一些現代繪畫新元素的創新圖式。總的看來走的是傳統的路子,卻又不甘心受傳統的束縛,沒有一個固定的風格和樣式。當然,風格和樣式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的,大凡走傳統路子的人都是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體會古人的筆墨、領會古人的精神來與古人對話的,到晚年時才會有自己創新風格的樣式,如黃賓虹和張大幹兩位大師。“浮躁”的心理狀態在當下的藝術圈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社會與市場的承認。我不知道出這樣一本書是否也是“浮躁”的一種表現,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學習山水畫,我們永遠是在不斷前進的旅途中。”基於這種理念我想把我前半輩子的學習成果作一個小節,如果得到大家的肯定,那是我前進的動力;如果得到大家的批評那是對我的鞭策。由此看來出這樣一本書利大於弊。
在收集整理完山水畫時,忽然想到作為高校美術教師的我是否也是山水畫的研究者呢?於是在畫冊中配點文字的想法油然而生了,當初的想法只是對每一張畫做一個創作心路的記錄,可一動手卻發現不過癮,索性把歷年研究山水畫的心得全寫了下來。這當然不是一本山水畫史,系統性、嚴謹性自然不不夠的。但作為一個畫家,一個教師,必定有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感性認識,這就是區別於其他研究山水畫理論專著的亮點。這本書的第一章是對畫山藝術的審美與文化內涵的探索,這是一個山水畫家必須具備的修養,這也是與古人對話的根本。第二章列舉了十四位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者,這些畫家都在畫山術的歷史長河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說明了畫山藝術的歷史就是畫家們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的這樣一個事實。第三章談臨摹是傳承的必要的手段個話題,,}囪摹的價值與方法是必談的,而此章的亮點是談到了中國美院與中央美院山水畫工作室的臨摹理念與方法,這是作為教師的視角來研究的。第四章談的是寫生與創新的關係。其中談到中西方寫生的觀念,現代史上傳統派與融合派對寫生的不同看法,以及中國美院、中央美院山水畫工作室寫生理念與寫生方法,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寫生在中國山水畫創新中的意義。第五章談的是“八五”思潮後的現代山水畫,自然要涉及“新文入畫”和“實驗水墨”。最後展望了現代山水畫前景,肯定了現代山水畫對引入新元素的貢獻,也談到了對一些“實驗水墨”的擔憂。
這本書的文字與圖片正好印證了山水畫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樣一個發展的規律。因此,我將這本書取名為《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從一個角度一個點宋反映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精神。我想,正是因為有無數個畫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者,畫山藝術才生生不息,正是因為有李思訓、王維荊浩、董源、黃賓虹、張大幹等大師們的傳承與創新,畫山藝術才有如此輝煌的成績,畫山藝術的歷史就是由這些傳承並勇於創新的人寫就的,而現代畫山藝術的前途也正是由無數個繼承了畫山藝術而又期望衝出束縛的探索者譜寫的,在我們之中也許再沒有大師的出現,但只要傳承與創新的精神不不熄滅山藝術將永存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有了幾萬字的文字於是這本畫冊變成了一本專著,但我從心底里認為這只是一本配了文字的畫冊,因為我更看重的是這些山水畫,雖然它們並不成熟在我的意識中還總樂意把自己往畫家堆里靠,認為我首先是畫山藝術的實踐者然後才是研究者。其實理論的研究對一個高校教師來說同樣也是重要的,但說到這本書理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全面性,與美術理論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批評家相比畢竟相差甚遠。由於時間的倉促和水平的有限,書中存在的紕漏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