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低溫生理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茄低溫生理病
  • 類別:疾病
  • 對象:番茄植株
  • 症狀:著花不良、萎蔫、局部壞死
症狀,病因,防治方法,

症狀

一是子葉展開期遇低溫,表現為子葉小或胚軸短,子葉上舉或葉背向上反卷;花芽分化期遇低溫,真葉小,暗淡無光,色較深,形成畸形花;定植期遇低溫葉片呈掌狀,葉色濃綠,根系生長受抑,易形成畸形果或果實著色不良。二是低溫對番茄整個生育過程均能造成不利影響,如低溫抑制莖葉生長,致苗弱葉片皺縮,葉綠素減少,出現黃白色花斑或呈黃化狀態,植株生長遲緩、著花不良、萎蔫、局部壞死、坐果率低、果實朽住不長或膨大慢、品質產量下降等。三是引起植株群體生長發育不均一性,嚴重的葉片呈水漬狀或果實上出現斑點,這些生理受損的組織易造成局部壞死或受病菌侵染或誘發低溫型病害的發生,如早春、晚冬的猝倒病、根腐病、灰霉 病、菌核病、葉枯病等。以上種種症狀表明,番茄長期處在低溫條件下就會發生低溫生理病。

病因

番茄起源於熱帶,是高溫類蔬菜,但經過長期適應,番茄已不耐高溫多濕,在果類蔬菜中,它趨向於耐低溫類蔬菜。氣溫高於10℃即能生長,13℃以上能正常坐果,生產上白天溫度達到24~26℃,夜溫13℃可充分發育。但當生產中氣溫低於13℃生長發育遲緩,低於5℃莖、葉停止生長,長時間低於6℃,植株則死亡。在果實膨大過程中,番茄著色與蘿蔔素、茄紅素形成快慢有關,低於16℃胡蘿蔔素形成慢,低於24℃茄紅素形成受抑,造成番茄不易著色。地溫以20~23℃最適,當地溫低於13℃時,生長遲緩。低於8℃根毛受抑,低於6℃根系停止生長。低溫引起番茄生理變化。如葉片呈水漬狀,是細胞膜系半透性受損,導致細胞質外滲所致。冷害影響光合作用,低溫和低溫冷害擾亂了葉綠素合成系統的功能,致淨光合產率下降,尤其是在光照弱,又有水分脅迫條件下,對光合作用影響更大,造成番茄葉片黃化,果實朽住不紅,同時,低溫影響根系對磷的吸收,妨礙對鈣、鉀、鎂等營養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使葉片黃化加劇。
早在70年代,Lyons等提出細胞膜系是低溫冷害的首要部位。他們認為植物細胞膜在低溫下由膜液晶狀態轉變成凝膠狀態,膜收縮,這種變化引致細胞膜透性降低及系膜酶和酶系功能改變,導致細胞代謝的變化和功能紊亂,引起低溫生理病和冷害。低溫還可引起蛋白質譜系變化。如:可溶性蛋白及酶類發生變化,產生抗冷蛋白。低溫常導致植物細胞中可溶性蛋白質含量的增長,酶系更加穩定,但對熱帶起源的低溫敏感植物,在引起冷害的溫度條件下,往往能引起多種酶繫結構、功能和數量的改變。低溫鍛鍊能使植物的基因表達發生改變並有新的蛋白質合成。

防治方法

(1)選用耐低溫弱光或早熟品種。近年我國植物抗低溫基因工程已把魚類抗凍蛋白基因成功地導人番茄,產生的融合蛋白具有抑制冰晶形成的作用,利用抗冷基因工程進行植物抗冷改良,培育抗冷品種。近年全國育出了一批既抗病毒病又耐低溫弱光的早熟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如江蘇番茄2號、3號、晉番茄1號、河南5號、浙雜7號、早雜1號、吉農早豐、霞粉、蘭優早紅、夏星、粵紅玉、津粉65、綠丹番茄、青島早紅、早霞、長春早粉、長春4號等。
(2)科學確定播種期,適時播種、定植。尤其是冬、春或反季節生產的番茄,即要考慮氣溫和地溫能否滿足番茄生長發育所需,又要考慮番茄對低溫適應能力,種子雖在11~40℃之間均可萌發,但發芽適溫最好控制在25~30℃,定植後白天控制在24~26℃,夜間18℃左右,地溫20~23℃最理想,最低13℃,冬春大棚光線不足,最低溫度可暫時降至5℃,一般無大影響,但當最低溫度降到3℃時產量大減,番茄不同生育期對低溫敏感性不同,前期對低溫敏感,應設法滿足,但生育後期,低溫能促進上部果穗膨大,因此生產上需把地溫控制在16~18℃。
(3)番茄苗期低溫鍛鍊和蹲苗,十分重要,一定要做好,選睛天定植。
(4)在降溫前噴灑植物抗寒劑,每 667平方米200毫升或植物動力2003,用量每毫升對水1公斤。(5)其它方法參見黃瓜低溫生理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