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方濟

畢方濟,字今梁(P.Francois Sambiasi,1582-1649),耶穌會傳教士。1603年4月30日入會,1610年抵達澳門,1613年進入北京,後去淮安、南京、無錫、上海嘉定傳教,曾在南京城內興建護守山聖堂。南明永曆帝封他為太師。1625年2月2日發願,1649年1月卒於廣州。著有《畢方濟奏摺》、《靈言蠡勺》(畢方濟口授,徐光啟筆錄)、《睡答》等。

基本介紹

  • 本名:畢方濟
  • 字號:字今梁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義大利
  • 出生時間:1582
  • 去世時間:1649
  • 主要作品:《靈言蠡勺》,《睡答》
  • 職業:傳教士、政治家
人物經歷,北京,上海,開封,南京,常熟,淮安,政治活動,個人遺著,

人物經歷

畢方濟神父生於那不勒斯王國(指的是由中世紀到1860年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君主專制基督教國家)的Cosenza城。他在耶穌會中讀完所有的學業後,於1609年赴印度。又於次年(1610)抵達澳門。他原本計畫去日本教區,但監會鐸認為他更合適於去中國,於是將其留在澳門等待時機,在澳門期間執教數學一年。1613年他被召至北京;在1616年南京教難初期,他本應被驅逐至澳門,但山東巡撫孫元化不讓去澳門,而留他居住在他家鄉嘉定。在此期間,孫元化為他布置了一所小聖堂並且安排了居住的地方,讓他的生活起居均較為方便。同時畢方濟的居宅用作青年學習研究室,最多可以容納十二人。

北京

在南京教難尚未平息之前,畢方濟重新潛入北京,秘密地居住在徐光啟的寓所。在這期間,徐光啟曾上疏,主張派遣一大臣到朝鮮徵兵,以防禦勢力日益強大的滿洲人,因為朝鮮軍隊以作戰勇武見稱。朝廷認可後,徐光啟計畫親自前往朝鮮,並帶上畢方濟神父一起,乘機傳教,如果朝鮮國君能歸依,那么朝鮮人民也必定會跟從並信奉天主教。因此徐光啟開始做準備,並帶了很多利瑪竇所寫的中文書。可是在即將出發的時候,朝臣認為如果派遣徐光啟去朝鮮的話,恐怕會影響朝政,所以徐光啟攜帶畢方濟去朝鮮的計畫也因此而擱淺。

上海

畢方濟見朝政日益腐敗,不願留在北京,於是在1622年離開北京去上海,管理上海附近的城鄉教務。不管風吹雨淋,他常常奔波於各個鄉村之間,並積極幫助一些貧苦病者。他為人仁厚儉樸,和藹可親,深得教友的喜愛,並蒙天主恩寵,使皈依者越來越多。有一次,人們領他去見一骨瘦如柴的垂危病人,親友們已與病人作了最後訣別。畢方濟神父立即為之付洗,病人竟然奇蹟般地逐漸康復。此事成為附近居民們接受天主教的動力。

開封

1628年,他在松江因勤勞過度,得了重病,他的上級送他去山西休養。途經河南開封,遇見一洗名伯多祿的商人,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正愁其家鄉缺少傳教士,所以挽留畢方濟神父暫時留在開封。畢方濟神父似乎是得到天主默啟,於是就在那裡傳播福音,所以在那裡租了為期三個月的房子。但因為是在陌生的地方,而且人員也都不熟悉他,所以效果並不是特別樂觀。但幸運的是,他在此遇見了之前在北京結識的幾位官員,而這幾位官員正好在開封做官。在官員的介紹下,畢方濟神父的聲望逐漸在開封當地建立起來,由此建立了基礎,並在此耕耘多年。首位受洗的就是商人的弟弟,洗名保祿。

南京

此後他還在山東待過一段時間,在這之後去了南京,據統計他在南京期間為600多人進行付洗。南京教區歷經1616年及1622年兩次教難,損失較為嚴重。雖然在此期間有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等人的奮力保教,但教難的始作俑者沈㴶一再刁難,讓他的下屬繼續為難教會。南京的教務不僅發展不了,甚至有被毀壞的趨勢。畢方濟來到南京後,為恢復教務盡心盡力,對待事情一絲不苟;因其為人品學兼優、生活聖潔,明白事理而又開朗,尊敬別人又同樣尊重異教徒;既精研教義、又精通數學,語言溫和而具有說服力,從而深得人心,使教務有所起色。1641年,畢方濟在南京城中一個小山丘上造了一座護守天主的聖堂,門上刻著“護守山”之名。他用西洋畫法,繪製了一幅彩色畫像掛在堂中,附以說明:右邊為善天使圖,天使分為九品;左為罰入地獄的惡天使圖。教內教外人士認為他畫的圖像新穎獨特,爭相去那裡觀看:有些人因為感動而把家中的城隍像拋棄,也有一些人因此而歸依受洗。畢方濟又從南京擴展到省中其他地方,教友人數日見增多。

常熟

後朝廷下達旨意,命其測量北極緯度,觀察日食月食,並參加修改曆法的工作,此項工作在北京進行。於是他走上了與官員交往之途,又因為他預測最近一次月食,不僅時日,甚至分秒皆合,而聲望大增。於是一時間他成為朝廷的重要人物。憑藉這些優勢他又回到傳教崗位,勉勵教友,輔導望教者,向學者和平民傳播福音。畢方濟經常巡察舊教區,有一次去瞿式耜的故鄉常熟,為300人授洗,結果因為當地的和尚們憎恨他們斷絕了衣食之路,而群起反對,所以在常熟的傳教工作受到了阻礙。在常熟附近的一個小鄉村中還發生了一件事情:有一名叫“扶乩者”(民間信仰中鬼神一類的人物),這在當時的中國鄉村經常會見到,他用一支懸空的毛筆自動作畫或書寫,來回答人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有一次他畫出了一個老皇帝的圖像,在場的教外人都當作菩薩敬仰,這支毛筆寫道:“這不是我的像,而是你們應該恭敬的‘大主’的像。”旁邊有一個基督徒說,這是我們基督徒所恭敬的天主。於是人們向其致敬。這支毛筆還會叫人要起早祈禱、改過,以致有些人認為是天主的出現。此後,毛筆又告知他們應該去懺悔告罪,由斐理伯宗徒為他們赦罪。由於天真無知,人們竟為此而感謝天主。一次,毛筆又寫道“斐理伯宗徒在此,各人都要默默懺悔,他將赦免你們的罪過,他的赦免比你們的神父更有效”。當畢方濟知道這件事後,強烈譴責這些教友受了別人的矇騙,宣布這些懺悔完全無效。於是這個“扶乩者”凶相畢露,激喊大叫:“可惡的畢方濟,是他在破壞我的計謀,我要對他報復。”就這樣,畢方濟在天主的指示下解救了這些被愚弄的可憐者。

淮安

1638年,畢方濟安排好新來的徐日升和萬密克兩神父後,就前往淮安。因為有兩個青年人來南京,邀請畢方濟去他們的家鄉暫住數日,其中一人的母親,篤信佛教,晚上夢到一個長髯儒服的長者,長者告訴她應該放棄其崇拜的偶像,而信奉真主。等到畢方濟到達,那位母親認為畢方濟就是她夢中的那位長者,所以就和她的兒子還有另外一個人接受天主的洗禮。等到畢方濟離別淮安的時候,已受洗者有官吏3人,耆紳30人,學者27人,婦女80人,以及其他人士若干。一直到1644年,畢方濟曾傳教於揚州、蘇州、寧波,以及江南、浙江兩省其他城市,取得同樣的成績,僅1640年就有700多人入教。

政治活動

1644年崇禎帝駕崩,滿人入關占領北京,南方忠於明朝,諸臣在淮安迎萬曆帝之孫福王,即位於南京,年號弘光。弘光帝一面與滿人議和,一面讓畢方濟擔任使臣去澳門求援。澳門院長Gaspard de Amaral神父召開會議,由日本中國省區監會鐸Emmanuel de Azevedo神父主持,認為畢方濟可以接受此任務,條件是不妨礙教務與耶穌會會規;另外,首先有利於教會,其次有利於澳門地區的發展。於是,畢方濟答應作為使臣去往澳門,但求事成之後,允許自由傳教,並允許教友建設教堂。
1645年3月末,畢方濟帶領眾多官吏兵卒,自南京出發,前往廣州。離開南京時,將教務委託給潘國光神父。途中南京失守,弘光帝被臣子出賣,在蕪湖附近江中溺死。然而畢方濟一行仍繼續前行,抵達澳門後,受到澳門官員的接待。當時唐王立於福州,年號隆武。唐王之前在常熟認識畢方濟,仍以弘光委任之事委諸畢方濟,並作書召之,其書略曰:“朕因萬民之託而受命監國,誓復先帝所遺江山,並為萬民謀福。爾畢方濟,與朕相識二十載,堪稱師友。曾三次遣書致意,欲委以武職,以襄大事。今先命爾為使臣,希有所教益。隆武元年正月初四日。”畢方濟奉命而至,隆武非常信任他,想要任命他為大臣。當時隆武帝位頗危,方濟勸他信教,以獲得永生之望。隆武允許他在廣州擁有一所教堂和一處居宅,以及其他傳教特權。因此畢方濟以使臣的身份和太監龐天壽同赴澳門。
1646年隆武被害,桂王繼立,年號永曆,一共有五個省跟從。因太監龐天壽進言,永曆仍然承認隆武所賦予畢方濟的特權,並授予“國師”的稱號。畢方濟在龐天壽的幫助下,在廣州建立了教堂和居所。
1647年當清兵占領廣州時,畢方濟正在城中,差點遇害喪生。有滿洲兵卒數人來至其家門,其中一人大叫“大鬍子在哪裡?”畢方濟聞聲而出,清兵執刀想要砍他的頭,但畢方濟毫不慌張,用雙手緊抱此人,使其無法動刀。正在爭執時,另外兩個兵卒猛擊他的頭部面部,以致血流滿面;當時有一個大力僕人將他救出,並匿居在一戶窮人家中,從而得以躲掉禍端。他的同伴費奇觀神父與另外一名修士,因得到葡萄牙商人的幫助,而獲免於難。不久,有城中官員及總督命人尋獲畢方濟神父,以禮待之,將其及同伴送還教堂,並下令嚴禁侵犯。滿洲軍中有一人對他特別友好,此人之前在南京教區為耶穌會輔理修士,出會後投入滿軍為武將,因為早就認識畢方濟,而且兩人曾共事多年,因此特別注意保護他。
1647年,在廣西的永曆帝命畢方濟和龐天壽出使澳門購買火炮和向葡萄牙人借得士兵三百名。畢方濟向南明政府建議,在五嶺山頂架設火炮阻止清兵進攻。南明戰將瞿式耜、焦璉(也是天主教徒)在桂林保衛戰中大敗清兵,擊殺敵人數千人。1648年,占據廣州的清將李成棟反正,永曆政權收復廣東省。
1649年,畢方濟神父蒙主恩寵,在廣州永享真福。永曆帝下令用隆重的儀式安排下葬等事宜,據1925年6月《聖教雜誌》的記載,畢方濟神父卒於廣州府,墓在省城北門外金坑。

個人遺著

一、《靈言蠡勺》。二卷,1624年在上海或嘉定刻印,曾收入《天學初函》,曾由徐光啟作文字潤色,內容共分四章:一論靈魂之性體,二論靈魂之尊貴,三論靈魂之功能,四論靈魂之美妙。靈魂一詞的拉丁文為anima,此處譯為亞尼瑪,譯音不譯義。據說,皇族中有名叫“三公爺”者,一開始不了解“亞尼瑪”的意思,乃閱讀此書,因而入教。
二、《睡答》。有關睡眠問題的問答。
三、《畫答》,有關繪畫問題的問答。另有此二書的合訂本,題名《睡畫二答》,李之藻作序。
四、《奏疏》,1633年上崇禎帝的奏疏。當年陸若漢神父卒於廣州,畢方濟上疏請賜墓地,要求將廣州近澳門處的一座廟宇,作為墓地賜域。因為此前,澳門曾派遣西勞(Gonzalves Texeira)領兵抵禦滿洲兵,陸若漢曾隨軍至遼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