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藻

李之藻

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號涼庵居士,又號涼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學家。

學識淵博,嫻於天文歷算、數學。“曉暢兵法,精於泰西之學”,與徐光啟楊廷筠齊名。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跟隨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任福建學政期間,將天文題目納入科舉。後接受天主教教義,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受洗入天主教。翌年奔父喪回鄉,邀郭居靜金尼閣兩教士同往杭州。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任南京太僕寺少卿,奏上西方曆法。天啟元年(1621年),遼瀋失陷,明廷急於守戰需制炮術,由徐光啟推薦,任光祿寺少卿,兼管工部都水清吏司部郎中事。崇禎二年(1629年),朝廷開設曆局,與徐光啟同為監督,和龍華民湯若望等教士譯書修歷。

李之藻與徐光啟交往甚深,從義大利人利瑪竇習天文﹑數學﹑地理。在利瑪竇處見到《世界全圖》,即翻譯刻制《萬國地圖》屏風。與利瑪竇同譯《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1613年)譯成;與徐光啟譯《幾何原本》同為中國編譯西方數學最早的重要著作,是中國介紹歐洲筆算的第一部著作,在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啟間,與葡萄牙人傅汛際合譯亞里斯多德名著《名理探》,為邏輯學在我國最初之譯本。此外尚有譯著《經天蓋》、《簡平儀說》、《坤輿萬國全圖》、《天文初函》等10餘部,撰有關於數學、歷算等的序、跋、奏、疏30餘篇,對介紹西方科學作出重要貢獻。自輯有《天學初函》五十二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之藻
  • 別名:李振之、李我存,涼庵居士 
  • 國籍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仁和(今杭州) 
  • 出生日期:1565年
  • 逝世日期:1630年
  • 職業:官員,科學家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聲譽與徐光啟齊名
  • 代表作品:《坤輿萬國全圖》、《天學初函》、《乾坤體義》(與利瑪竇合著)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修訂曆法,譯著西學,人物評價,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李之藻與義大利神父利瑪竇交往甚深。萬曆二十二年(1594)中舉人。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會試中名列第五,成為五魁之一。所以,他自己後來所蓋的印章即為“戊戌會魁”。授官平祿寺少卿、知州、太僕寺卿、南京工部員外郎等職。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利瑪竇獲準居住北京,並與李之藻相見。李之藻跟從傳教士利瑪竇學習西方知識,他對於天文、地理、軍事、水利、音樂、數學、理化、哲學、宗教無不研究。
萬曆三十年(1602年),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李之藻是作為副考官前往福建,他的職位是工部營繕司員外郎。那么,他是從何時起擔任此職的呢?1602年,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序中說:“繕部我存先生,夙志輿地之學,自為諸生,編輯有書”。利瑪竇稱李之藻為“繕部”,說明至少從1602年開始,李之藻就已任工部營繕司員外郎。
李之藻像李之藻像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任福建學政期間,將天文題目納入科舉。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李之藻從福建主持鄉試結束後,“升郎中,濟寧管河”。他的正式職位是工部都水司郎中,正式上任是在1604年,《北河紀》記載說李之藻“萬曆三十二年任”。時任總河侍郎的李化龍在奏章中也提到了下屬李之藻:“即南陽連堤,臣亦檄行司道李之藻、傅良諫等勘估修整矣。”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任開州(今河北濮陽)知州,興水利,治州城。用西洋算法查核隱匿錢穀之弊,政績斐然。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李之藻在赴南京上任前,於1610年初在北京病倒。他在生病期間受到了利瑪竇的悉心照顧,深為感動,最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取名良(Leo)。也就在這一年的5月,利瑪竇去世。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四、五月間,在南京任職的李之藻把歐洲傳教士郭居靜(Lazare Cattaneo,字仰鳳)和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字四表)請到杭州開教。他們到杭州後不久,李之藻父親去世。受李之藻的影響,楊廷筠也受洗成為天主教徒。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改任南京太僕寺少卿。上疏請譯西洋曆法、開館局以翻譯西學。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遷高郵制使,治南河,成績顯著。
天啟元年(1621年),清軍陷遼瀋,以徐光啟薦,任光祿寺少卿兼工部都水清吏司事,上疏力主仿製西洋銃炮,以固防務。
天啟三年(1623年)二月遭劾,以太僕寺少卿調任南京,尋罷官回籍。從事譯述。
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郊外出土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當地舉人張庚虞當即認為這可能與基督教有關,因他曾在北京見過利瑪竇,對基督教有所認識。於是他便搞了一個碑文拓本寄往當時住在杭州的李之藻。同年4月16日,李之藻就寫了《讀崇教碑書後》一文。這是最早闡述景教來華的一篇文章。
崇禎二年(1629年),新設曆局以修正曆法,得起復。
次年(1630年)六月,到局視事,旋病卒於任所,終年65歲。

人物成就

修訂曆法

在天文、曆法方面,李之藻鑒於明代曆法乖謬,屢不應驗,差錯其多,就和徐光啟、邢雲路等學者積極參與了明廷的曆法修訂工作。當時朝廷權貴和多數士大夫對西方科學不了解,總認為祖宗之法不可任意修改,李之藻採用說道理,擺事實的辦法,竭力向朝廷推薦西洋先進天文曆法。他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其言天文歷數,有我先賢所未及道者,迪我等不徒論其度數而已,又能明其所以然之理。”這樣,為他成功地修編《新法算書》100卷的出版創造了條件,得到了朝廷的許可。此外,李之藻在天文曆法方面,還著作了《渾蓋通憲圖》2卷,與利瑪竇合譯了西方天文學著作《經天該》和徐光啟、羅雅谷合譯了《日躔表》1卷。

譯著西學

在數學方面,李之藻最有影響的翻譯書籍是《圓容較義》和《同文算指》。《圓容較義》為幾何學書,專論“圓之內接外接”,書中還設定大量習題,可供學生練習和熟練;《同文算指》是由利瑪竇口授,李之藻筆錄整理而成,於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刊行,這是西洋算術書中最早譯成中文者。全書十卷,分前編與通編,附以別編。該書最大的優點是融合了中西算法的優點合成。書中算法既繼承了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的《實用算術概論》,又繼承了我國明代大數學家程大位的《算法統宗》的先進合理部分,體現了李之藻在翻譯中融合中西的變道和靈活。李之藻不但會翻譯和編著算術書籍,而且還會運用於實際生活。《開州志》卷4《宦跡》中說“吏會計錢後,多隱匿,之藻視案牘,以西洋算法正之,眾駭眼。”
樊大牛作李之藻造像樊大牛作李之藻造像
在宗教、哲學類譯著中,有著名的《名理探》和《寰有詮》。《名理探》是本邏輯學術,該書原為葡萄牙的大學課本,詮釋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1627年,李之藻與葡萄牙傳教士傅訊際合作譯成;《寰有詮》6卷,講述亞里士多德的宇宙理論,李與傅合作譯成,李還自費付梓,供士大夫與太學生們閱讀。
李之藻為了推廣西方先進科學,除了積極譯著外,還盡其家產從事西學譯著的刊刻工作,他自己無論在京城還是在杭州老家,全家人都過著儉樸的生活,而資金大多用於印書。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629年,崇禎二年),他還編刻了我國第一部西學譯著叢書《天學初函》。該叢書收集了明末西學譯著文獻20種,52卷,宗教、科學各10種。其中《職方外紀》屬地理學譯著;《交友論》屬西方友誼格言百條;《西學凡》為當時歐洲諸大學文、理、區、法、教、道等六科的課程綱要,而真正宣傳天主教的書只有7種。

人物評價

明代末年,內憂外患,科舉制度的八股文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自然科學大大落後於西方,而當時的官僚學者大多只會空談孔孟儒學,空泛無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從富國強兵的願望出發,經世致用的“西學”日益受到那些具有先進的覺醒意識的中國士大夫的重視,而杭州人李之藻就是其中一人,他與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人物徐光啟楊廷筠等士大夫一起翻譯了多種學科的書籍,介紹了許多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所鮮知的西方科學,給沉悶的學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主要作品

李之藻30歲時(1585年),曾作《中國十五省地圖》,甚精確。後在利瑪竇處見到《世界全圖》,即翻譯刻制《萬國地圖》屏風。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與利瑪竇同譯《渾蓋通憲圖說》2卷。
次年(1608年),又譯成《圜容較義》1卷。與利瑪竇再同譯《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1613年)譯成,計分前編2卷、通編8卷、別編1卷。
與徐光啟譯《幾何原本》同為中國編譯西方數學最早的重要著作,是中國介紹歐洲筆算的第一部著作,是以克拉維烏斯(Clavius,C.)的算數書和程大位算法統憲為基礎編寫的,在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啟間(1621—1627),與葡萄牙人傅汛際合譯亞里斯多德名著《寰有銓》6卷、《名理探》10卷。《名理探》為邏輯學在中國最初之譯本。
此外,尚有譯著《經天蓋》、《簡平儀說》(熊三拔著)、《坤輿萬國全圖》、《天文初函》等10餘部,撰有關於數學、歷算等的序、跋、奏、疏30餘篇,對介紹西方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他還協助徐光啟修訂《大統歷》,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李之藻上奏“西洋天文學論十四事”,請開館局翻譯西法,未果。
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初一日食,《大統歷》、《回回曆》均有預測,而以徐光啟根據《西洋新法曆書》預測最為精確。七月,詔開曆局,命徐光啟、李之藻督修。吸收歐洲曆法優點,補《大統歷》之所失,編撰新曆《崇禎曆書》(李之藻、徐光啟先後去世,由李天經於崇禎七年最後完成),奠定中國現行農曆的基礎。
主要著作還有《渾蓋通憲圖說》等,均收在自輯的《天學初函》五十二卷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