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北京

留學北京

留學北京,是一本圖書,2015年4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 [英] 吳芳思 。

基本介紹

  • 書名:留學北京: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經歷
  • 作者:[英] 吳芳思
  • 譯者:王侃 譯 張麗 潤文
  • ISBN:978-7-5495-5014-2
  • 類別:人文類 隨筆集
  • 頁數:200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圖書信息

作者:[英] 吳芳思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經歷
原作名:Hand-grenade practice in Peking: my par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譯者:王侃/張麗
出版年:2015-5
頁數:200
定價:32.00
裝幀:平裝
叢書:故藏
ISBN:9787549550142

內容簡介

1975年,作為英國文化委員會和十名赴英學習的中國學生的交流項目,吳芳思和另外八名英國學生到北京學習了一年。中國學生都知道他們要乾什麼:學習英語,以便繼續進行“文化大革命”。可是我們卻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
吳芳思和同班的中國學生一樣,有半年時間在工廠里,跟製造火車頭的工人們在一起;或者在農田裡,向農民學習如何捆白菜;在泥水裡,學習如何插秧……其餘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室里度過的。每個星期六上午,有兩個小時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必修課。此外體育課也是必修的,包括練太極劍、推鉛球和扔手榴彈。……
但她還經歷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這一“文革”最後一次大規模政治運動,以及1976年清明悼念周恩來活動等一系列事件……
這是一本詳述外國留學生在老北京生活的點滴的書,讓我們了解中國人在“文革”中經歷的痛苦生活時,體味外國留學生在中國所受的“悲喜交加”的待遇。
同時,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在“文革”末期,依舊政治環境動盪,作者吳芳思通過一個外國人的眼睛,用細膩、鮮活的筆觸,生動記錄了中國那一段獨特的歷史;以真實、具體的人物及事件,再現了特定年代中不同地域的社會情狀。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
第二章 典型的革命生活
第三章 第一本漢語教材
第四章 交通規則
第五章 起士林餐廳
第六章 決心書
第七章 冰冷的床單
第八章 第一次向遺體告別
第九章 兩首詩和又一次葬禮
第十章 嚴寒
第十一章 不是大學而是晴雨表
第十二章 外交事務
第十三章 我的“流毒”
第十四章 反面教材
第十五章 朝鮮英語
第十六章 不會插秧
第十七章 消防隊員
第十八章 盛夏和第三次追悼會
第十九章 假期和地震
第二十章 餘震
第二十一章 案又翻過來了

作品影響

2015年,該書入選新浪2015年度中國社科好書榜。

作品評價

吳芳思1975年9月到北京時,中國正處於“文革”末期。她經歷了1975年11月開始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這一“文革”最後一次大規模政治運動,經歷了1976年清明悼念周恩來活動等一系列事件,親歷了康生、周恩來、朱德的弔唁活動,參加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教育革命”,參加了學工、學農等“開門辦學”的活動。1976年8月她離開中國前,發生了唐山地震;她回國不久,9月9日,毛澤東去世。
這是一個史詩般的時代。狂熱與荒誕交織,暗流與覺醒涌動,孕育著即將發生的轉折與巨變。《留學北京》通過一個外國人的眼睛,用細膩、鮮活的筆觸,生動記錄了中國那一段獨特的歷史;以真實、具體的人物及事件,再現了特定年代中不同地域的社會與文化差異。我在閱讀該書的中文初譯稿時,經常被作者的敘述引領回到當年,回憶起當時的種種故事;也常常禁不住為其中幽默、風趣的敘述而破顏莞爾。
——方廣錩(中國佛教研究專家)

作者簡介

吳芳思(Frances Wood),英國著名的漢學專家,長期擔任英國圖書館中國部負責人,對中國文化與典籍有較深的了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留學北京。近年已經退休,現在生活在倫敦。
著作有:《馬可·波羅去過中國嗎?》(1995),《華人與狗不許入內:中國通商口岸的生活,1843-1943》(1998),《留學北京: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經歷》(2000),《中國指南》(修訂版,2002),等等。
譯者:王侃,上海師範大學碩士畢業,現供職於四川師範大學電影電視學院教務處。
潤文:張麗,法務部退休幹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