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錫侯

田錫侯,(生卒年月不詳),姓田,名寶璠,字錫侯,遼寧蓋平縣人。

近代音樂教育家,著名愛國歌曲《蘇武牧羊》的曲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錫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近代音樂教育家
簡歷,生平,主要作品,《蘇武牧羊》的誕生,《蘇武牧羊》的流行,流行的背景,流傳的故事,現代影響,蘇武的故事,

簡歷

田錫侯,(生卒年月不詳),姓田,名寶璠,字錫侯,遼寧蓋平縣人。
近代音樂教育家,著名愛國歌曲《蘇武牧羊》的曲作者。

生平

田錫侯,遼寧蓋平縣人。民國初年,蓋平縣成立師範中學,他被聘為體育音樂教員。
1914年,他根據蓋平縣一帶流行的驢皮影戲中的“大悲調”為素材編出一首曲子,學生們用笛、簫、二胡、揚琴和風琴等樂器演奏。但學生們並不以此為滿足,還想用這個調子編出歌子演唱。有學生傅寶山和沈延毅等去找教國文的蔣蔭棠先生,蔣蔭堂先生就根據田錫侯先生編的曲子,填了‘蘇武牧羊’的詞,題名為《蘇武歌》,又稱《蘇武留胡》,傳唱出去以後,一般都叫《蘇武牧羊》。
歌曲《蘇武牧羊》一問世,很快傳遍白山黑水,大江南北,甚至漂洋越海,傳到異域他邦,成為百姓長歌的名曲。

主要作品

歌曲《蘇武牧羊》
歌詞(蔣蔭棠著)
蘇武牧羊》
蘇武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
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
田錫侯
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
夜坐塞上時聽笳聲,入耳慟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
白髮娘,望兒歸。紅妝坐空幃。
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
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蘇武牧羊》的誕生

《蘇武牧羊》原名《北海臣節》
《蘇武牧羊》誕生於1914年。《營口市志》(第一卷)記載:“是年(1914年)蓋平縣師範中學國文教師蔣蔭堂作詞、音樂教師田錫侯作曲的歌曲《蘇武牧羊》問世。”
蔣麒昌,字蔭堂,生於1846年。祖父那輩,全家由山東蓬萊遷來蓋平縣高屯馬蓮峪,後遷至礦洞溝鄉石洞村。麒昌才華橫溢,擅長詩詞,深受《楊家將》、《岳飛傳》等影響,愛國憂民情結至深。
《蘇武牧羊》,是蔣麒昌在蓋平縣師中教書時創作的。1914年,他已年近七十,帶著眼病給學生教授《李陵答蘇武書》。講到動情處,竟聲淚俱下,泣不成聲。
當晚,他回到家後,還激動異常,夜不能寐。於是鋪紙研墨,奮筆疾書,幾乎是一氣呵成。這首後來風靡全國的《蘇武牧羊》的歌詞就誕生了。不過,當時的標題卻是《北海臣節》。曲調來自“驢皮影”
詞寫成,傳到學生手中,校園反響強烈。學校的音樂教師田錫侯拿到歌詞,也很激動。立即運用遼南皮影戲中淒楚蒼涼的音樂,給蔣先生的新詞譜上了曲。

《蘇武牧羊》的流行

這首歌又是怎么風行全國的呢?蔣先生的學生、著名書法家沈延毅生前接受訪談時說:“此歌寫出之後,在課堂上教唱,一時風行全校,學生們競相傳抄。放假時,外地學生把它帶回各自的家,幾經傳抄,此歌便不脛而走,漸漸遍及全國。這首歌上至官宦學者,下至凡夫俗子,甚至妓女小販、和尚道士,各階層人都愛唱。可謂雅俗共賞,深入人心。”
後來,這首歌在流傳中被改名為《蘇武牧羊》,並於1930年被收入《古今歌曲大觀》(卷一)中。此時,蔣麒昌先生已故去7年了。
《蘇武牧羊》因吳佩孚而流傳?
2009年2月23日,《煙臺晚報》發表了林青的文章《翁曾堃與“蘇武牧羊”》。文中說,《蘇武牧羊》歌詞是翁曾堃所寫。說翁祖籍山東蓬萊,1888年與吳佩孚同場中秀才。1906年任職吉林參謀處,併兼職吉林測繪學堂數學教師。後來奉命赴外興安測繪國界,被沙俄擄去,囚禁中寫出此詞。被釋後,被吳佩孚請去洛陽任教官。1923年,吳佩孚50壽辰,有人獻上“壽歌”一首,俗氣十足,被吳撕個粉碎。並讓翁重寫一首歌。於是,翁曾堃將被俄囚禁時所作的《蘇武牧羊》整理一下交給吳。吳佩孚讀後倍加讚賞……一直流傳至今。

流行的背景

當時,東北正淪陷於日寇統治之下,水深火熱中,鄉親們便與當年的蘇武有了共同的命運。這首風格凝重、古樸蒼涼的《蘇武牧羊》,就成了鄉親們吐露哀怨、企盼夢圓的心聲。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能哼唱這首歌。村裡的民間樂手,沒有不會吹奏這支曲子的。
當時,山鄉間常遊走些鼓樂班子,他們或演戲,或到喜、喪人家鬧棚,《蘇武牧羊》是這些民間藝人每次必吹奏的保留曲目。那時東北人唱蘇武,實際上是在抒發著對失去的祖國和故土的懷念。

流傳的故事

清朝末年,各地紛紛辦起新式學校。伴之而生的是一種學堂樂歌,樂歌中就有《蘇武牧羊》。
很多人都知道,當年抗聯有一首《露營之歌》,其中有兩句歌詞廣為流傳,那就是“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其實,當時除了這首《露營之歌》,在抗聯戰士中廣為傳唱的還有這首《蘇武牧羊》。抗聯戰士們在斷絕口糧、嚼食樹皮、草根時唱它,在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無火取暖時唱它,面對日寇的槍口,戰士們仍是唱它……抗日誌士們雖未被囚居異國,卻同樣遭到異族凌辱,而且是在自己家園中的凌辱,這與蘇武的命運很是相似,蘇武的“歷盡難中難,大節不少虧”的氣概感動著他們,激勵著他們寧死不降。
1934年秋,鏡泊湖邊的一座小山村,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天剛亮,村外來了一支隊伍。村民們以為土匪來了,迅速地躲了起來,村子裡空蕩蕩的不剩一人。這支隊伍見到這種情況,便住進了村裡的國小校。學校里有一架風琴,一個當官的坐在風琴前,彈奏起《蘇武牧羊》。悠揚的旋律飛出了國小校,躲在附近的國小老師最先覺察到,能演奏《蘇武牧羊》的絕不會是日本人,也絕不會是漢奸。於是,老師領著學生,和著琴聲,唱著《蘇武牧羊》走了出來。村民們也陸陸續續回了村,把這支隊伍接進村,讓到熱炕頭上,端來可口的飯菜。後來,《蘇武牧羊》成了鄉親們辨別敵友的試金石。

現代影響

著名歌手李娜在皈依佛門前,錄製了最後一張專輯《蘇武牧羊》。許是為歌曲的故事所打動,許是想到了告別,李娜演唱得如泣如訴,傾倒了億萬冬粉。
有人說,《蘇武牧羊》是一首古曲。當代人很認同這個說法,因為從他們懂事起,就聽爺爺奶奶講過關於她的故事,也聽過她那蒼涼、淒清、古韻十足的旋律。
其實,《蘇武牧羊》誕生的年代並不久遠。她的詞作者是遼南蓋平縣(今蓋州市)礦洞溝鄉石洞村的蔣麒昌,她的音樂更令人難以置信,竟來自俗稱“驢皮影”的遼南皮影戲。
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
李娜的專輯已經不是人們所熟悉的單曲《蘇武牧羊》,而是一個聲樂套曲,唱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

蘇武的故事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為正使,張勝為副使,帶著助手常惠和百餘名士兵,出使匈奴。就在蘇武完成任務,準備回漢時,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原來,在蘇武使匈之前,有一個漢將衛律投降了匈奴,被封為丁靈王。衛律有個隨從叫虞常,想殺死衛律,為漢朝除害。蘇武的副使張勝卷進了這個事件中。結果,事情敗露,虞常被殺,張勝為免一死,降了匈奴。蘇武得知後,恐被牽連受審,有辱國格,遂拔刀自刎,卻重傷未死。單于很佩服蘇武的骨氣,想留其為匈奴效力。派衛律幾次前去勸降,都被蘇武罵個狗血淋頭。單于沒了招數,便在大雪天把蘇武關進一個大地窖里,不給飯吃,不給水喝,以逼迫他投降。蘇武毫不動搖,渴了,就抓把雪;餓了,就撕扯氈毛吃。一連數日,居然不死。單于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又捨不得殺死這條硬漢子,便把蘇武送到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說,“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去。”
北海一帶,冬天特長,沒有人煙,鳥獸都很少。單于不給糧食,蘇武就挖野菜、逮野鼠充飢。實在冷得受不住,就擠在羊群里取暖。單于數次派人勸降,蘇武毫不動搖。他每天放羊,眼望南天,撫弄著當初出使匈奴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那支使節(使節是一根七八尺長的木桿,頂部掛有一串毛絨球,表示使者身份),思念祖國和親人。日子長了,使節上的絨毛都脫落了,他還是整天緊緊地抱著這支光禿禿的木桿。原上的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一年一年過去,蘇武在北海邊度過了漫長的19個年頭。
漢武帝死了,昭帝即位。匈奴內部分裂,又想與漢議和。漢使再到匈奴,蘇武當年的助手常惠,偷偷找到漢使,並帶去蘇武尚在的信息和營救計謀。第二天,漢使面見單于,說漢昭帝在上林苑打獵,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系一綢條,上寫有蘇武親筆字,說他在北海邊放羊。單于十分吃驚,無法抵賴,只好放回蘇武。
公元前81年,蘇武、常惠等9個人回到漢朝。白髮蒼蒼的蘇武,專程到漢武帝陵廟,把那根光禿禿的使節,交還到武帝靈前。
夜坐塞上時聽笳聲入耳慟心酸。
蘇武堅強不屈、忠貞不二的精神,感動了歷代的中國人。從元雜劇始,蘇武的事跡便被搬上舞台。據不完全統計,京劇、川劇、豫劇、河北梆子、漢劇,以及曲藝大鼓、二人轉里,都有關於蘇武的劇目、曲目。各個時期的各級學校,也都把蘇武的故事選進課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