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連元大話成語2

田連元大話成語2

《田連元大話成語2》是一套集娛樂教學為一體的讀物,突出了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以成語故事為主要內容,展現了評書演繹成語的魅力,聽評書學成語,在娛樂中學習,在領悟中回味,學習娛樂兩不誤。田連元先生對各個成語典故娓娓道來、詳細辨析成語涵義、糾正生活中對成語的誤用,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老少皆宜。《田連元大話成語2》一書中,田連元先生選取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卻一知半解的成語,講述來歷典故、講解釋義用法,用評書演繹出中國成語的獨特魅力,表現出民族傳統藝術與華夏經典文化的融合。不僅普及了漢語知識、介紹了古代歷史,更讓觀眾在賞心悅目的閱讀享受中,充分領略了評書藝術的獨特神韻,更能使人們對中國成語有更深刻的認識、更牢固的記憶,真正的達到寓教於樂,雅俗共賞。2009年,《田連元大話成語2》視頻節目將在全國五十餘家省市電視台播出,主要面向對象是大眾讀者和廣大青少年觀眾,節目圖文並茂,突出現代感。2009年,《田連元大話成語2》視頻節目還將在北京所有移動媒體(捷運,公交以及公共場所)通過北廣傳媒進行播出。

基本介紹

  • 書名:田連元大話成語2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2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田連元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1143636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作者簡介

田連元,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遼寧省文聯副主席,也是第一位將評書引入電視的表演藝術家。1985年他率先嘗試把評書《楊家將》搬上電視螢幕並取得巨大成功,近年來成為各地電視評書主要播講人之一,先後播出《楊家將》《劉秀傳》《水滸人物傳》等多部評書。他有意打破傳統評書的表現模式和程式化語言,加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生活化,豐富表現技巧,增強視覺效果,他在評書中塑造的皇帝、將軍、盜賊、平民等各種形象深入人心,幽默的表演風格被人稱為“田氏風格”。這次他用評書的藝術形式講中國經典成語故事,更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圖書目錄

遠交近攻
一衣帶水
郢書燕說
錢可通神
旗亭畫壁
韋編三絕
歲寒松柏
疾風知勁草
諱莫如深
逐鹿中原
逐臭之夫
邯鄲學步
夜郎自大
河魚腹疾
羊續懸魚
引而不發
曳尾塗中
破琴示絕
亦步亦趨
舉鼎絕臏
宴安鴆毒
十二金牌
蕭規曹隨
厲兵秣馬
上下其手
運籌帷幄
知其一不知其二
蚍蜉撼樹
歧路亡羊
撲殺此獠
如狼牧羊
兔死狗烹
網開三面
先聲後實
人棄我取
片帆無恙
天無二日
肉食者鄙
因噎廢食
阮囊羞澀
仰人鼻息
率馬以驥
投袂而起
三豕涉河
一夔已足
一身兩役
十室九空
休戚相關
舐糠及米
上樓去梯
燕雀處堂
澶淵之盟
唾面自乾
飲鴆止渴
探囊取物
與虎謀皮
有天無日
響遏行雲
一夜十起
投鼠忌器
欲蓋彌彰
屠龍之技
葉公好龍
蹊田奪牛
以夷制夷
一寒如此
以鄰為壑
一團和氣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一毛不拔
羽翼已成
不貪為寶
懷璧其罪
不越雷池一步
不甚了了
七擒七縱
出將入相
不舞之鶴
跛鱉千里
半途而廢
低首下心
峨冠博帶
程門立雪
滄海橫流
海不揚波
獨當一面
獨步一時
婦人之仁
夫人裙帶
江郎才盡
功敗垂成
蓋世之才
華封三祝
和事天子
黃耳寄書
蛟龍得水
沆瀣一氣
一丘之貉
狡兔三窟
二桃殺三士
負重致遠
伏龍鳳雛
奉公守法
大筆如椽
舉足輕重
老蚌生珠
老驥伏櫪
龍驤虎步
門牆桃李
門無雜賓
孟母三遷
名落孫山
明珠暗投
磨穿鐵硯
牛角掛書
七步之才
千里鵝毛
千慮一得
人人自危
殺彘教子
人自為戰
桃李無言
特立獨行
土崩瓦解
退思補過
下車泣罪
聞過則喜
象箸玉杯
笑罵從汝
瑤林瓊樹
一飯千金
一暴十寒
一抔之土
之乎者也
一誤再誤
五日京兆
發奸擿伏
終南捷徑
十行俱下
長袖善舞
飲醇自醉
老牛舐犢
老萊娛親
冰山難靠
以古非今
有腳陽春
堅壁清野
吳下阿蒙
如湯沃雪
雞蟲得失
李代桃僵
雞口牛後
投鞭斷流
吳越同舟
吳市吹簫
懲前毖後
見卵求雞
金甌無缺
聽人穿鼻
吮癰舐痔
所向無前
振臂一呼
羞與噲伍
倚門倚閏
積不相能
席不暇暖
秋毫無犯
秋風過耳
昭然若揭
大話成語全套書索引

文摘

遠交近攻
——出自《戰國策·秦策》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范雎的人,非常有學問,人們都稱他為賢士,也有人稱他為智者,可見名望很高。有一天范雎來到秦國都城的大街上,正趕上秦昭王的儀仗隊打對面過來,秦國大王的儀仗隊當然非常威武,前邊有開路的,後邊有帶刀的護衛,當中是秦昭王坐的車。這時一般老百姓都閃開了,唯獨這范雎還在大道中間,低著腦袋往前一直走。
開路武士的一看,趕緊警告:“哎哎,躲開!閃開!”
范雎一抬頭:“誰呀?誰來了要讓我閃開?”
“你不知道大王來了嗎?!”
“這秦國還有大王?”這范雎說的什麼話?!
“你找死嗎?到底躲開不躲開?”
范雎也來勁了,“我要不躲開能怎么著?”
“你不躲開,那就是找揍!”說著話,開路的武士就把鞭子舉起來了。
“告訴你們大王,就說范雎正在這兒。”
儀仗隊當時就停住了,車裡的秦昭王責問隊伍為什麼停住,前邊的武士便到昭王車前回稟:“啟秉大王,有人擋道,擋道的人說他叫范雎,還特別讓小人向您稟告。”
秦昭王一聽來者是范雎,就想:“這可是個智者賢士,平時找他不著,尋他不到,今天自己找上門來了,太好了。”秦昭王馬上命令手下人把范雎帶回宮去。就這樣,范雎跟著秦昭王來到了秦國王宮裡。到宮裡後,秦昭王專門請范雎上坐,自己卻在旁邊陪坐,昭王說:“先生,我今天把您請到宮裡沒有什麼別的意思,是想向先生請教,先生在大道上攔路,必是有教於我。”
范雎倒是挺客氣,趕緊應答:哪裡哪裡,我才能一般,沒什麼可以指教。
“先生,您為什麼有話不說呢?都說先生是一個智者,在治國安邦上頗有計策,您可以給我講一講嗎?”
“不不不,我不行,我不行。”
秦昭王誠懇地說:“難道說我這個人都不值得您對我講幾句話嗎?”
范雎一看,秦昭王果真是一片誠心實意。范雎停頓了一下,說:“非要讓我講嗎?那我就跟您說。當年姜太公在渭水河釣魚,周文王訪他,他於是出山,為大周朝建立了數百年的基業,那是姜太公碰上周文王了,要換一個人就不行。比方說,比干對殷紂王,比干丞相極有才華,也敢於直言進諫,可是一進諫,殷紂王火了,把比干的心給挖了。所以說人與人之間交情切莫言深。”
秦昭王一聽,明白了,原來范雎是怕說出真話引來災禍。秦昭王便說道:“先生不用怕,儘管講就是。”
“非要讓我講?”
“對,您直接講,我一定採納您的舉薦。”
“我也不是舉薦誰。我只想告訴您,秦國在列國之中是強者,論地形,哪個國家有秦國這么險要的地形?四面都有依靠,可攻可守;論人馬,秦國的兵馬最多,光戰車就有多少輛!要論百姓的素質,秦國的老百姓一向很好,民風淳厚,可為什麼秦國就不能夠建立大業呢?這是因為您沒有固定的政策,也沒有遠見卓識。最近我聽說您要出兵攻打齊國,齊國離您那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趙國,費勁不費勁?多派了兵您國內空虛,少派了兵您未必勝利,為什麼要這么做呢?想當初魏國曾經隔著趙國打第三國,不但沒有取勝,最後第三國反倒被趙國給吞併了,合著是幫別人出了力了。
“您現在打齊國,這就是一步錯棋,依我之見,您應該遠交而近攻,從鄰國開始蠶食,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侵占,您得一寸就是一寸,得一尺就是一尺。對遠方的國家則可以先跟他建立友好關係。”這番話說完後,秦昭王拍腿叫好,“哎呀,言之有理,先生明教,我茅塞頓開。”從那以後,秦昭王聽從范雎的意見,秦國開始變得越來越強大。
這就是“遠交近攻”這條成語的出處。它的原意是說戰國時期的秦國政策,對距離遠的國家採取結盟交往,鄰近的則對之占領攻取。後來,這條成語的意思也逐漸演變成治國安邦、待人處世的策略手段。
一衣帶水
——出自《南史·陳後主紀》
陳後主名叫陳叔寶,是南北朝時期南陳的最後一位國君,他當政的時候苛捐雜稅特別多,他本人又還荒淫無道。陳朝的老百姓對陳後主都非常痛恨。當時北方的隋文帝楊堅已取得了江北的領土,隋朝的大軍正積極準備,欲南下攻取南陳,統一天下。楊堅曾說過這樣的話,他說:“我乃民之父母,難道能因為一衣帶水,就不去救南方那些身處水火之中的百姓?”
楊堅說的“一衣帶水”,即指長江,他的意思是說“長江不就是衣帶子那么寬的一條水嘛,這條水難道能擋得住我嗎?”隋文帝用這句話表示了自己南進的決心,最後他果然發兵攻打南陳。陳後主當時正整天沉湎酒色,底下的大臣們告訴他楊堅已經進軍,可陳後主不信,“哎呀,沒什麼,楊堅他進軍能怎么著?當年北齊曾經三次進軍攻打南朝,不都失敗了?北周兩次進軍也都敗了,楊堅他照樣不行。”對那些往朝中告急的奏章,他連看都不看。最後楊堅一直攻進了建康城,也就是陳朝的首都。南陳從此滅亡,楊堅建立了南北統一的隋王朝。這條“一衣帶水”的成語也就從此流傳下了。
“一衣帶水”本來的意思是說:長江是像衣帶子一樣的一個水系。後來也泛指一條水系,或者是指一條江河擋不住兩岸人的關係。
郢書燕說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都是郢城,也就是現在湖北江陵一帶。郢地有一個人和燕國的丞相是好朋友,沒事就經常書信往來。那年頭通書信可不像現在,現在人寫完信扔到郵局,過幾天對方就能收到。那時候信得托專人送,或者派信使捎,非常不容易。這兩個朋友之間常通書信,說明兩人感情非常好,友誼極其深厚。
有一回郢地的人給燕國丞相寫信,寫信的時候,吩咐僕人在旁邊站著舉蠟燭照明,古代沒有電燈,晚上全用燭光照亮。他在燭光下提筆寫信了,開始提筆這么寫道,“闊別多年,思念切切”,可他突然覺得燭光的位置不對,就信口說了一聲:“舉燭”,僕人一聽主人要舉燭,就趕緊把蠟燭往近處一舉,殊不知郢人下意識地就把“舉燭”兩字寫到信中了。然後他接著又寫信,“貴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五穀豐登”,蠟燭光又低下去了,他又趕緊吩咐僕人“舉燭舉燭”,蠟燭是舉上去了,這位又把“舉燭”二字寫進信里了,“兄雄才大略,必是治國安邦之賢士,舉燭舉燭”,他這又寫上了,合著一封信,寫進了三個“舉燭”。他自己也不知道,信寫完了連看也沒看,直接就讓信使送走了。
信使將信送到,燕國的丞相一看到好朋友又來信了,趕緊打開就看,頭一句完了之後寫了“舉燭”,這什麼意思?“舉燭”,跟上一句話不挨著呀。再看第二句完了又有“舉燭”,還舉燭?第三句完了再“舉燭”,怎么弄了三個“舉燭”呢?燕國的丞相好動腦筋,心想:我這個朋友的三個“舉燭”絕不是輕易寫的,我得琢磨琢磨。
他一琢磨,對這三個“舉燭”搞明白了,燭就是光,“舉燭”就是要讓我做人注意光明磊落啊,要不就是讓我像燭光一樣照亮別人。後來又一琢磨,發現不對,“舉”是往高處去,舉燭就是要往高處舉燭,哎呀,這不是光跟我說,這是讓我向我們的大王講解呢。轉過天來,丞相就去找燕王了,一見燕王就說,我有個好朋友給我來了封信,請大王您看一看,然後把信遞上,燕王看了半天也沒看明白,這三個“舉燭”讓他解釋不通。他就問丞相這封信是什麼意思?丞相說,您看見沒有,這信里有三個“舉燭”。
“‘舉燭’說的是什麼呀?”
“大王,說的就是您吶。”
“你的朋友給你寫信還捎上我了?”
“對呀,我的朋友高明就高明在這裡,舉燭是什麼意思?燭舉高了下邊就全亮了。誰最高?我們國家裡,您最高。所以我得把這封信給您看看,您作為我們國家的最高領導者,要光明磊落、明察秋毫,體恤百姓啊。”
燕王一聽,“有道理,你的這個朋友真是賢人。”於是燕王按照丞相說的,廣招天下賢士,處事正大光明,最後燕國因此富強起來。
而燕國丞相的那個郢地朋友一直到最後也不知道“舉燭”那幾個多寫的字竟然能起那么大的作用。
“郢書燕說”這條成語卻從此流傳下來,它的意思是指牽強附會,強做解釋。
錢可通神
——出自唐朝張固《幽閒鼓吹》
唐朝有一個地方官叫張延賞,有一天他管理的地方出了一個大案子,一個大財主家被強盜明搶了,搶走了很多東西。老百姓都知道了這個大案,整個縣郡里人心惶惶。張延賞急令三班六房各種衙役,立即追查這個案件。
過了幾天,張彥賞在大堂上辦完了公事,轉身迴轉到自己的後堂,一進書房,發現書桌上有一張紙條,張彥賞便把紙條拿起來,仔細一瞧,字條上寫著:“送上銅錢三萬貫,望郡守勿再查辦。”張彥賞心想,三萬貫銅錢就讓我別再查辦了?這么大的案子我就不辦了?不行。他把紙條團了團,扔紙簍里了。他兒子在旁邊看見了,“爹,這是什麼呀?”“有人想給我三萬貫錢,讓我不辦那搶劫案,怎么能呢?”“是啊,爹,您這樣做就對了。”
轉過天來,張延賞又升堂理事,完了之後退堂,來到後宅,發現桌子上又有個條兒,張彥賞拿過這條再一看。上邊的字句改了,“送上銅錢十萬貫,望郡守勿再查辦。”張彥賞可就犯尋思了,十萬貫這可不是小數,整整十萬貫呢。這次他沒團紙條,而是小心疊起來又裝了起來,張彥賞心想,這十萬貫得多少錢?這錢可通神吶,我千萬別把這人給得罪了。
打這兒開始,張延賞對手下當差的也不催著辦這大案了,後來他兒子問他,“爹,那個搶劫案子怎么樣了?”
“什麼案子?”
“就是震動全城的強搶案啊。您不是說一定要查出來嗎?”
“查什麼呀,根本沒處查。”
“後來您的桌子上又被放了一張紙條,怎么回事呢?”
“那條上寫著,說給我送來十萬貫,讓我別查那搶案了。”
“送十萬貫您就收了?您就不再查了?”
“十萬貫是多少錢啊?到了十萬貫,這錢可就通神了,說明作案的這個人不是一般的人。咱們如果老得罪人家,全家生命估計都危險了,我這官兒都當不牢靠了,你懂嗎?所以,我一賭氣就把它收下了。”
“錢可通神”這條成語就這樣留下了。後來說到貪官污吏,認為錢多好辦事,就用到這條成語,叫“錢可通神”!
旗亭畫壁
——出自唐朝薛用弱《集異記》
中國唐朝出現了一批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同時像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等,也都是有名的詩人。王之渙、王昌齡與高適三個人最要好,經常在一塊飲酒做詩。有一天,他們三個人約好了,到旗亭酒樓去一起喝酒。三位詩人到酒樓上會合了,便坐下開飲。酒樓上有很多唱小曲兒的歌女,而這三位詩人都非常喜歡聽曲,那個時候的歌女們唱的曲子的歌詞往往就是詩人們寫的詩,詩在那時很容易就改編歌詞。
這天,三位詩人也想聽聽歌女們唱的詩中有沒有是他們寫的,王之渙便提議說,如果歌女們唱誰寫的詩,誰就在牆上劃一道,等她們全部唱完了再算一算,看看誰寫的詩被唱得最多,誰最多誰就是贏家,今天喝酒就不用掏錢了,誰的詩被唱的次數最少,誰就掏錢買單。王昌齡跟高適都說好,就這么定了,開始吧。
第一個歌女唱的是王昌齡的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一聽很高興,拿起筷子在牆上劃了一道。
接著歌女調了調弦,又開始唱第二首:“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今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詩,高適在旁邊一聽,高興了,“怎么樣?這是誰的?二位知道嗎?”“知道了知道了,你的你的。”“好的,該我劃一槓。”高適趕緊劃一槓。
歌女又開始唱第三首了,這次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朝陽日影來。”還是王昌齡的,這時候王之渙在旁邊沉不住氣了,他瞅著這幾個歌女,說:“你們唱的這些詩詞,都一般,不是最陽春白雪的。”王昌齡說:“您別著急,那您說誰是陽春白雪?”王之渙瞅了瞅旁邊長得最漂亮的歌女,說:“你們不信就等她唱,保證是我的詩。”王昌齡說:“要不是的呢?”“不是我就拜你們為師,可要是你們就拜我為師。”“行,開唱吧!”這個歌女調好弦,張嘴就開唱了,唱的是什麼呢?“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王之渙的《涼州詞》,三個詩人一聽,就都哈哈地笑起來了。“旗亭畫壁”這條成語說的就詩人們在旗亭酒樓牆壁上畫痕的故事,後來它專指吟詩答對、共盡雅興,我們也把它當作詩人做詩比賽的代名詞。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後人都稱他為聖人。聖人可不是好當的,孔子的的確確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據說孔子在晚年的時候,才開始鑽研易經,易經是很令人費解的,學習它的人得前前後後地反覆讀,孔子為了讀易經,做到了“韋編三絕”。
什麼叫“韋編三絕”?孔子那個時代的書不是我們今天常用的紙書,現在的書都是印刷廠印出來的,那個時候書都是竹子做的,先將竹片削成一片一片的,然後把文字寫在上邊,做成竹簡,竹簡怎么能穿到一塊呢?先將竹簡鑽出眼來,然後用牛皮繩把它們串上,看完了就翻過來。現在我們看到的“一冊書兩冊書”中的那個“冊”字就是象形地那么寫的,兩竹片中間加一橫,那一橫就是指牛皮繩,這就做成了竹簡。
孔子閱讀易經的竹簡,整天翻過來翻過去,把牛皮繩愣給換斷了,斷了就給換上一根新的,換上新的後翻著翻著又斷了,斷了就再換上一根。為了研究易經,孔子把竹簡的牛皮繩翻斷了三回,你猜他得將這竹簡翻了多少個個兒吧。
“韋編三絕”這條成語就這么流傳下來,後世指人勤奮好學,就常用“韋編三絕”,意思是說讀書勤奮,把書都給翻爛了。

序言

上下五千年,路漫漫其修遠。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炎黃子孫創造了璀璨的文明,作為歷史的縮影、智慧的結晶、語言的精華,蔚為大觀的中華成語處處閃爍著睿智的光芒,是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瑰寶。中華成語不僅語言華美凝練,出處確鑿有據,更閃耀著中國古人思想和智慧的光芒。閱讀成語故事,了解成語的出處、典故,是學習中華歷史文化的極佳途徑。
近期,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老師在《考試線上》數位電視頻道主講《大話成語》電視評書欄目,田連元老師選取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卻一知半解的600多個成語,娓娓道來、融會貫通,細說成語典故,辨析成語含義,糾正人們平常對成語的誤用。本書即根據此欄目集結整理而成,全書語言風格詼諧幽默,內容上則普及漢語知識、鉤沉古代歷史,讓讀者在賞心悅目的閱讀享受之中,能充分領略評書藝術的獨特神韻,並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真正做到寓教於樂、雅俗共賞。
由於水平所限,本書的出版工作肯定會有不足之處,我們懇切希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不斷的提高和講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