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暉(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田暉(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田暉,男,博士,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業及研究領域:

從事太陽物理研究,研究課題包括太陽過渡區、黑子動力學、低層大氣磁活動與日冕加熱、耀斑重聯與加熱、極紫外光譜成像探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暉
人物榮譽,研究領域,

人物榮譽

2018年8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其中田暉在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內。

研究領域

從事太陽物理研究,研究課題包括太陽過渡區、黑子動力學、低層大氣磁活動與日冕加熱、耀斑重聯與加熱、極紫外光譜成像探測
教育經歷
2001.09--2005.07
工學學士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2005.09--2010.07
理學博士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聯合培養)
工作經歷
2010.08--2012.08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ASP項目博士後(ASP postdoc fellow)
2012.08--2015.12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天體物理學者(Astrophysicist)
2015.12--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
承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大項目、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2. 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科研基金
3. 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預研項目
4. Max Planck Partner Group, Germany
學術成果
在Science以及本領域主要期刊ApJ, A&A和Sol. Phys.上發表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約四十篇,合作者論文數十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發現太陽低層大氣磁重聯產生色球針狀物並導致日冕加熱,證明黑子亮橋上存在分別由磁重聯和慢激波驅動的兩種噴流,發現太陽過渡區的亞角秒級精細結構(如網路組織中的間歇性高速噴流、黑子中的半影亮點),參與發現並系統研究了太陽低層大氣中的紫外爆發現象,系統研究了日冕中的上傳密度擾動並提出其本質是間歇性物質外流的新解釋,發掘了Fe XXI 1354.08Å譜線對耀斑重聯和加熱的診斷作用,發展了對日冕物質拋射進行光譜學診斷和監測的新方法,觀測到無地冕吸收的純淨的太陽氫原子萊曼阿爾法譜線輪廓。
北京大學田暉教授和Tanmoy Samanta博士等人,利用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徑太陽望遠鏡和空間太陽觀測衛星提供的數據,在日冕加熱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究揭示了太陽針狀物的產生機制和加熱過程,論文於2019年11月15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題目為Generation of Solar Spicules and Subsequent Atmospheric Heating。
田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