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抑鬱

產褥期抑鬱症是指產婦在產褥期間出現抑鬱症狀,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徵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為持續和嚴重的情緒低落以及一系列症候,如情緒低落、快感缺乏、悲傷哭泣、擔心多慮、膽小害怕、煩躁不安、易激惹、恐怖、焦慮、沮喪和對自身及嬰兒健康過度擔憂,嚴重時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嬰兒的能力,有時還會陷入錯亂或嗜睡狀態。如能早期識別,積極治療,預後良好。婦女在懷孕和生產期間, 伴隨生理、心理及環境的一系列變化,產後精神衛生問題非常常見,其中產後抑鬱是最常見的一種。在分娩後的第一周,50%~75%的女性出現輕度抑鬱症狀,10%~15%患產後抑鬱症,產後一個月內抑鬱障礙的發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精神心理科
  • 常見病因:主要與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及內分泌因素等有關。
  • 常見症狀:情緒改變、自我評價降低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社會因素
家庭對嬰兒性別的敏感,以及孕期發生不良生活事件越多,越容易患產褥期抑鬱症。孕期、分娩前後諸如孕期工作壓力大、失業、夫妻分離、親人病喪等生活事件的發生,以及產後體形改變,都是患病的重要誘因。產後遭到家庭和社會的冷漠,缺乏幫助與支持,也是致病的危險因素。
2.內分泌因素
分娩後胎盤類固醇分泌突然減少,胎盤分泌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盤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下降,皮質醇濃度升高,可能在產後心理異常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3.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精神障礙的潛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鬱症病史的產婦,產褥期抑鬱症的發病率高。在過去有情感性障礙的病史、經前抑鬱症史等均可引起該病。
4.心理因素
由於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使產婦感到緊張恐懼,出現滯產、難產時,產婦的心理準備不充分,緊張、恐懼的程度增加,導致軀體和心理的應激增強,從而誘發產褥期抑鬱症的發生。
5.產科因素
新生兒畸形、使用輔助生育技術、第一產程時間、分娩方式、陰道助產是產後抑鬱症的危險因素。

臨床表現

1.情緒改變
情緒低落、快感缺失、心情抑鬱、沮喪、過度擔憂,甚至焦慮、恐懼、易怒,夜間加重;有時表現為孤獨、不願見人、傷心、流淚。
2.自我評價降低
自暴自棄、自責、負罪感,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與家人、丈夫的關係不協調。
3.創造性思維受損
主動性降低,行為上反應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工作效率和處理事物的能力下降,是抑鬱症典型症狀之一。
4.其他
對生活缺乏信心,出現食慾減退、睡眠障礙、易疲勞、性慾減退,失去照顧嬰兒的能力,甚至絕望,出現自殺或殺嬰傾向,嚴重者精神錯亂或昏睡狀態。

檢查

採用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EPDS)對產褥期抑鬱症進行篩查。該量表包括10個條目,分別涉及心境、樂趣、自責、焦慮、恐懼、失眠、應付能力、悲傷、哭泣和自傷等,每個條目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分為4級:從不、偶爾、經常 、總是,評分為0~3分,得分範圍0~30分。總分≥13分可診斷為產褥期抑鬱症。

診斷

產褥期抑鬱症至今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美國精神病學會(1994)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制定了產褥期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1.在產後2周內出現下列5條或5條以上的症狀,必須具備(1)(2)兩條:
(1)情緒抑鬱;
(2)對全部或多數活動明顯缺乏興趣或愉悅;
(3)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
(4)失眠或睡眠過度;
(5)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
(6)疲勞或乏力;
(7)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
(8)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潰散;
(9)反覆出現死亡想法。
2.在產後4周內發病。

治療

1.心理治療
通過心理諮詢,以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如婚姻關係不良、想生男孩卻生女孩、缺乏女性生殖及小兒餵養常識等)。對產婦多加關心和無微不至照顧,儘量調整好家庭中的各種關係,指導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2.藥物治療
套用抗抑鬱症藥,主要是選擇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鬱藥因不良反應大,一般已經不使用。具體每個人使用的藥物種類、劑量、加量速度,一定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