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小便淋痛

產後小便淋痛,中醫病名。是指產後由於孕期胎兒對膀胱壓迫的緣故,常有小便困難,點滴而下,但無澀痛感,一般不作病論,產後6到8小時多可恢復正常。若產後出現尿頻、尿急、淋瀝與澀痛同時存在,則為產後小便淋痛的主要特徵。相當於西醫學的產褥期泌尿系感染。本病若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少數嚴重患者致脾腎兩虛,虛實夾雜。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產後小便淋痛
  • 發病部位:泌尿系統
  • 相關西醫疾病:產褥期泌尿系感染
  • 主要病因:濕熱蘊結、腎陰虧虛
  • 疾病分類:婦科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歷史文獻,

名詞解釋

是指產後出現尿頻、尿急、淋瀝澀痛等症狀稱“產後小便淋痛”。又稱“產後淋”,“產後溺”。

歷史沿革

1. 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產後淋候》中就有“產後淋”的記載。指出本病因產體虛、熱邪乘虛侵襲膀胱所致,並明確提出以腎虛為本,病位在膀胱。
2. 唐代《經效產寶》根據“產後多虛”的病機特點,認為“產後患淋,因虛損後有熱氣客於脬中”所致。
3. 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出:“諸治產前後淋閉,其法不同,產前當安胎,產後當去血……瞿麥、蒲黃最為產後要藥。”體現了“產後多瘀”的病機與論治特點。
4. 《婦人大全良方》云:“產後諸淋,因熱客於脬,虛則頻數,熱則澀痛,分虛實論治。”
5. 《證治準繩·女科》說:“產婦小水淋瀝或時自出,用分利降水之劑二年不愈,余以為肺腎之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6. 綜合各家論述,產後小便淋痛的主要病因為虛、熱、瘀,病位在腎與膀胱。為臨床論治產後小便淋痛奠定了基礎。

病因

產後小便淋痛的主要病機是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陰虧虛,陰 虛火旺,熱灼膀胱,或濕熱客於脬中,熱迫膀胱,或肝鬱化熱,移熱膀胱,膀胱氣化不利致 小便淋瀝澀痛。《婦人大全良方》云:“產後諸淋,因熱客於脬,虛則頻數,熱則澀痛。”故本病多熱,常見的病因有濕熱蘊結、腎陰虧虛、肝經鬱熱。

病機

1. 陰虛熱蘊結
產後血室正開,若多次導尿消毒不嚴,或攝生不慎,外陰不潔,濕熱之邪乘虛人侵膀胱或過食辛熱肥甘厚味之品,釀成濕熱,或脾虛濕盛,積濕生熱,濕熱流注膀胱,膀胱氣化不利致小便淋痛。
2. 腎陰虧虛
素體虛弱,復因產時產後失血傷陰,腎陰虧虛,陰虛火旺,熱灼膀胱,氣化不利,致小便淋痛。
3. 肝經鬱熱
素體肝旺,復因產後失血傷陰,肝失所養;或產後情志所傷,肝鬱氣滯,郁而化火,氣火郁於下焦,移熱膀胱,氣化失司,致小便淋痛。

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多有產後尿瀦留,多次導尿,外陰傷口癒合不良,分娩或產後失血或七情所傷史。
2.臨床表現:產後出現尿頻、尿急、淋瀝澀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尿頻,即小便次數多,但尿量少,甚則點滴即解;尿急,有尿意即欲解;淋瀝,即尿意不盡,總有尿解不完之感;澀痛,則指排尿不暢及尿時感尿道口疼痛。但尿頻、尿急、小便淋瀝與澀痛必須同時存在,方可診斷為產後小便淋痛。

病證鑑別

1.產後小便不通:產後小便閉塞不通或點滴而下,但無尿痛,尿常規檢查無異常。
2.尿血:以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為特點,多無尿痛感。產後小便淋痛則以尿意頻急、淋瀝澀痛為主,偶見尿色紅赤。但一般以痛者為產後小便淋痛,不痛者為尿血。
3.尿濁:產後小便混濁,色白如泔漿,但排尿時無疼痛滯澀感,可資鑑別。

相關檢查

1.婦科檢査:可見外陰傷口癒合不良,尿道口、陰道口充血。
2.輔助檢查:尿常規檢査可見白細胞、膿球,甚則紅細胞。尿細菌培養可見致病菌。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產後小便淋痛以尿頻、尿急、淋瀝澀痛為主要特點。病位在膀胱,病性為熱,故臨床辨證主要根據全身症狀和舌脈以分虛實。若產後小便短澀、淋瀝灼痛,伴口渴心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多屬濕熱蘊結;伴腰酸痛、手足心熱、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多屬腎陰虧虛;若小腹脹滿,情志抑鬱,或心煩易怒,脈弦者,屬肝經鬱熱。

治療原則

本病以熱證、實證居多,臨證以清熱通淋為主,根據虛實的不同,實則清利,虛則補益。尚須注意產後多虛多瘀的特點,清熱不可過於苦寒,除濕不宜過於通利,補虛不忘化瘀,免犯虛虛實實之戒。

證治分類

1. 濕熱蘊結證
主要證候:產時不順,產後突感小便短澀,淋瀝灼痛,尿黃赤或混濁,口渴不欲飲,心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
代表方:加味五淋散(《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決》)加益母。
方藥:黑梔、赤茯苓、當歸、白芍、黃芩、甘草、生地黃、澤瀉、車前子、滑石、木通。
2. 腎陰虧虛證
主要徵候:產後小便頻數,淋瀝不爽,尿道灼熱疼痛,尿少色深黃,伴腰酸膝軟,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腎養陰通淋。
代表方:化陰煎(《景岳全書》)。
方藥:生地黃、熟地黃、牛膝、豬苓、澤瀉、黃柏、知母、綠豆、龍膽草、車前子。
3. 肝經鬱熱證
主要徵候:產後小便艱澀而痛,餘瀝不盡,尿色紅赤,情志抑鬱或心煩易怒,小腹脹滿,甚或兩脅脹痛,口苦而乾,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清熱通淋。
代表方:沉香散。
方藥:沉香、石韋、滑石、當歸、王不留行、瞿麥、赤芍、白朮、冬葵子、炙甘草。

其他療法

單方驗方:
(1)茵陳、生地各30g,煎湯代茶,1劑/日。
(2)絲瓜絡60g,水煎,加蜂蜜適量,沖服。
(3)糯稻根須30g,水煎服。
(4)銀花60g,加白糖120g,同煮,頻頻飲服。

轉歸預後

本病預後與證型和病情的輕重有關,一般初起證輕,多易治癒,但少數病重者,可熱入營血,出現高熱等證,日久不愈或反覆發作,可致脾腎兩虛,或虛實夾雜證候。

預防調護

1. 注意孕期與產褥期衛生,保持外陰清潔,預防感染濕熱之邪。
2. 積極治療產後小便不通,若確需導尿,必須嚴格無菌操作。
3. 鼓勵產婦多喝水,飲食宜清淡,忌食肥甘辛辣之品。
4. 禁房事,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暢。

歷史文獻

1. 《諸病源侯論·產後淋候》:因產虛損,而熱氣客胞內,虛則氣數,熱則泄少,故成淋也。
2. 《諸病源侯論·諸淋候》:諸淋者,因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3. 《傅青主女科·產後編·患淋》:由產後虛弱,熱客於脬中,內虛頻數,熱則小便淋澀作痛曰淋。茅根湯,凡產後冷熱淋並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